重慶涪陵區怎麽樣?
這還是涪陵區[隱藏]區域情況的好目錄。人口、地理、氣候、自然資源、經濟社會綜合事業、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偉大的城市化進程——涪陵從“壹條街”到“壹座現代化大城市”的歷史跨越涪陵,壹座有著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從巴蜀故都壹路走來,歷經秦時明月,漢唐輝煌,明清夜雨,迎來和平盛世;涪陵,壹座因三峽工程、重慶直轄等歷史機遇而大放異彩的濱江新城,長堤礫石譜,五橋跨兩江,四岸為壹,景色奇麗,山川更美。六十年風雨兼程,六十年春秋。60年,對於人類歷史的長河來說,只是短暫的壹瞬;60年來,對於壹個快速發展的城市來說,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實現了從“壹條街”到“現代化大城市”的歷史性跨越。從“壹條街”到“四環”,沿江城市呈現帶狀分布、階梯式擴張的特點,涪陵城也不例外。建國初期,涪陵城內只有壹條長約1km的“桐城路(中山路)”,從大東門到秋月門,還有十幾條石板街和狹窄的石階坡。沒有與外界聯系的道路。涪陵的第壹輛車(吉普車)從船上搬下來,用人力擡到中山路。南門山之上,還是壹片荒野,交通極為不便。市區東臨崩江,西接長江南岸秦怡花園,南至南門山石嘴街,市區面積1.37平方公裏,居民3.2萬人。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涪陵基本沒有大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只修建了姜妍路、建設路、公園路、廣場路、高筍塘路等幾條路段。建於1958的“圍城路(人民路)”,上世紀70年代中期繼續改建,直到1980才竣工。涪陵第壹輪大規模的城市道路建設是從改革開放到重慶直轄。1985開工建設,歷時5年,鵝(靜觀)橋(烏江大橋)道路(即“三環路”)分段建設,人行道、路燈、行道樹等配套設施歷時10年逐步形成;上世紀80年代末四環路的建成,帶來了城市版圖的快速擴張。期間烏江大橋、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古護城河成為通途。涪陵不再成為“孤島”,因為長江和烏江沒有夜間交叉,城市與外界的交通更加方便快捷。從“道路改造”到“環境創造”重慶直轄後,涪陵城建不僅註重道路的新建和改造,更註重環境的創造和功能的完善,以提高人居環境質量。涪陵以區建委、所屬城鎮開發公司、涪陵城投集團為主體,投資數十億元建設了壹大批有影響力、有凝聚力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極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城區主幹道新建、拓寬、改造,興華東西路擴建、體育南路、北路新建、黎明南路改造、四環路、王鴻路、富創路、長江大橋南引路拓寬改造等工程相繼竣工。城區道路升級改造,涪陵主城區交通狀況大幅改善。鵝頸關立交橋的建成通車,治好了長期得不到根治的堵車“頑疾”,打通了涪陵西門的進出口通道。實施“民心工程”,造福人民。涪陵大力加強城市環境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努力加快建設現代化山水園林城市的步伐。先後建成了南山花園、珞珈花園、涪陵廣場、包子城公園、秋月園、黎明花園、烏江橋頭花園、實驗移民園、煙草園、涪陵體育館、涪陵賓館、涪陵體育場、青年廣場和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程及汙染。高筍塘、興華中路、廣場路、黎明路地下隧道的修建,徹底改變了城區“臟、亂、差”的現象。作為1999國慶50周年,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首次突破654380億元。五大送禮項目之壹的涪陵廣場,集休閑、娛樂、集會等功能於壹體,成為涪陵人的“城市客廳”,形成壹道亮麗的風景。其間,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投資最多、戰線最長、影響最深遠的有“長江第壹堤”之稱的涪陵防護堤、有“古福州第壹路”之稱的濱江路工程相繼開工建設。港口區、碼頭和泊位沿著堤防修建,高端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使城市煥然壹新。順江、董家灣兩個移民社區建設已全面啟動,移民搬遷工作全面展開。濱江路的建成通車,成為涪陵城市發展史上的壹個重要裏程碑,徹底改善了城市路網結構,緩解了城市道路交通壓力,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從“江南主城”到“兩區五區”,如果說從直轄到2002年,涪陵城區建設改造的重點仍在江南主城,那麽從2002年開始,涪陵城區就拉開了“西接北”和建設麗都新城的大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異彩紛呈。無論是99規劃確立的“壹城四區”的組團發展格局,還是04規劃確立的“壹城兩區五區”的城市發展格局,杜麗都是涪陵未來發展的重點和城市拓展的新區域。為此,涪陵提出了“拉開城市骨架,擴大城市容量”的戰略思路,決定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管理,加快麗都新城建設。新區委區政府建設工業園區、打造“工業涪陵”的舉措,為新城區的發展做出了貢獻。2002年是涪陵提出到10年建成50萬人口城市,實現“五年開骨架、七年完善設施、八年集聚人口”目標,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第壹年。這壹年,涪陵城建吹響了進軍麗都的號角。以區建委及其所屬鎮開發公司、涪陵城投集團為建設主體的酈都環路北段拓寬改造、酈都新城主幹道、酈都長江大橋、涪陵東西路、火車站前道路、酈都南北快速路等項目已陸續開工建設。隨後,涪陵啟動“項目年”活動,麗都東西幹道、富源路、新城主幹道(二期)等項目相繼開工,麗都新城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由涪陵東西幹道、李渡長江大橋、李渡南北高速公路組成的涪陵市內高速公路,遇水即開依山傍水,對於加快李渡、龍橋工業園區建設,打通城市骨架,拓展城市新區,盡快將涪陵融入重慶“1小時經濟圈”,建設具有山水園林特色的現代化大城市和中部區域性中心城市,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目前,李渡區已初步形成“五縱五橫”骨幹路網(含區建委及所屬鎮開發公司、涪陵城投集團建設的“兩縱三橫”),園區建設和新城開發進程全面加快。新城建設和舊城改造同步推進,“壹城兩區五區”發展格局初步形成。連接江東和江北區的長江第三大橋和連接江南主城區和江東區的烏江第二大橋在國慶前夕建成通車,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上了壹份豐厚的厚禮。市區“兩江四岸”連成壹個環,“壹城兩區五區”的協同發展,標誌著涪陵市真正做到了“拉開城市骨架,擴大城市容量,完善城市功能”。近年來,江南舊城改造成為城市建設的重點。百萬平方米房屋的拆遷工作已經全面展開。涪陵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通江景觀大道建設和公園路、中山路改造加快推進。江東大堤建設已全面啟動,江北護岸建設已提上日程。僅涪陵今年就有望投入20多億元用於城市建設。目前,涪陵即將掀起新壹輪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高潮,中山路及江東阜豐北線公路改造、江北濱江路二期、江南濱江路二期、火車站站前大道二期、城市橋隧工程、九大城市公園、兩江三大廣場等。,部分項目即將開工建設。從“經營城市”到“搭建平臺”,涪陵真正的城市大發展是改革開放30年,尤其是直轄後的10年。資金是城市建設的關鍵,融資是涪陵城建最大的問題。城市建設者們創新理念,拓寬思路,采取“穩中求進、銀行貸款、自籌資金、招商引資”的方式,全力籌措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的建設資金,創造了涪陵城市發展的新輝煌。挖掘城市資源,成功“經營城市”。區建委及其所屬的鎮開發公司、涪陵城投集團引入“經營城市”理念,建設了高筍塘、廣場路、興華中路、黎明路等地下商場和涪陵廣場、體育場、體育北路、黎明路農貿市場、苻堅路農貿市場等市政基礎設施,成功探索出“以城建城、以城興市”的市場化道路,積累了上億的建設資金和資產,緩解了政府財政。創新模式,招商引資。區建委及所屬鎮開發公司采用BOT(建設-運營-移交)模式,吸引3.6億元建設長江二橋,為涪陵首個建設城市基礎設施,成為全區迄今唯壹案例。涪陵城投集團、城市開發公司、水電投資集團廣泛采用“BT(建設-移交)”模式建設了烏江二橋、長江三橋、麗都城市道路、涪陵東西幹道(隧道)等十余個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區建委、城市發展有限公司、城投集團首創BT融資,大大緩解了投資壓力。搭建平臺和銀行融資。新壹屆涪陵區委區政府大力實施“建設工業強區”戰略,搭建投資平臺和融資平臺,多渠道籌集資金,大力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城市建設步伐。目前,金融機構已向麗都、龍橋園區放貸數十億元,發放理財產品,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今天的涪陵,城市年輪天天增長,道路建成通車,橋梁雄偉,高樓拔地而起,市民娛樂休閑場所紛紛建成,城市骨架不斷擴大,城市功能不斷完善。高筍塘的繁華,南門山的時尚,易家壩的閑適,體育場(館)的動感,濱江路的前衛,太極大道的現代化,無不訴說著涪陵城的文明與霸氣。彰顯城市的生機與活力...用“滄桑巨變”、“脫胎換骨”等詞匯來表達和概括60年來涪陵城發生的翻天覆地的驚人變化,壹點也不為過。截至2008年底,涪陵城區建成區面積381平方公裏,城市人口達到51.9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3.91%,城市道路總長度1.53公裏,綠化覆蓋率37.3%,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8.1.4%,汙水98.655%涪陵是壹座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大都市。【編者段】地區概況彌漫著古巴歷史遺產的幽香,洋溢著現代文明的氣息。三峽庫區明珠重慶市涪陵區,素有烏江流域物資集散地和渝東南門戶之稱,是中國著名的“榨菜之鄉”。全區面積2946平方公裏,轄1經濟技術開發區,1民營經濟示範區,44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1.3萬,城鎮人口50萬。涪陵區自然條件好,人文資源豐富。涪陵榨菜、涪陵水牛、涪陵紅心蘿蔔是享譽海內外的三大特產;朱成的理學“點壹洞”和白鶴梁,水下碑林,是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涪陵是連接渝東南20個區縣的城鄉經濟走廊。距重慶主城區100公裏,經渝富高速公路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80公裏。懷玉鐵路、國道365、438+09、規劃中的渝鄂利川鐵路(渝利川鐵路)和沿江高速公路穿涪陵境內。涪陵港和集裝箱碼頭在功能和能力上均居重慶前列,實現了江海聯運和直通海外。水、電、氣便宜,基礎設施完善,商業活躍。涪陵是三峽工程的主要淹沒區之壹,將搬遷工礦企業224家,人口11000人,移民補償靜態投資34.45億元,居重慶庫區第四位。“在向濤引起轟動”。敢為人先的涪陵人民,正以把涪陵建設成為新型工業基地、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重慶區域性經濟中心、經濟發達、社會進步、環境優美、人民富裕、城鄉繁榮的大城市為目標,攜手奮進。[編輯此段]轄區人口2008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為1138000人,比上年增加3500人。其中農業人口80.76萬人,非農業人口33.04萬人。從性別來看,男性58.35萬人,女性55.45萬人,性別比(女性100,男女比例)為105.2。全年出生人口為18039,出生率為15.9 ‰。死亡人口為12637,死亡率為11.1‰;自然增長率為1.1‰,比上年下降0.31個千分點。年末全區常住人口1.0255萬人,其中城鎮55280萬人,農村47270萬人。?全年有3809人獲得國家計劃生育獎勵扶助,發放計劃生育獎勵扶助金487.6萬元;向7806名獨生子女父母發放壹次性獎金1874000元。【編輯此段】地理氣候涪陵區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邊緣,北緯29° 21′,東經30° 01′,東經106° 56′,面積2941.46平方公裏。最東點是屍佼鎮的白雞堡,最西點是增福鄉茶園,最南端是樂瞳鄉的金家店,最北端是叢林鄉的紅墻園。全境東西寬74.5公裏,南北長70.8公裏。行政區劃上,地處重慶中部,東與豐都縣接壤,南接武隆縣、南川區,西接巴南區,北接長壽、墊江縣。地處烏江與長江交匯處的涪陵市,歷來是川東南的水運樞紐和烏江流域最大的物資集散地。該地區位於長江上遊120公裏處的三峽庫區中心地帶,到達重慶,東部連接華中和華東各省。溯烏江而上,可達湖北、湖南交界及黔東各地。地貌位於四川盆地東部“盤東坪杭嶺谷地區”與“巫山大婁山中山區”的過渡地帶,海拔200-800米。龍駒鄉三塊石最低點138米,霧靈山主峰曹沫灣最高點海拔2033米。地形總的趨勢是西北低,多為河谷丘陵和低山,東南高,多為丘陵和山地。由於涪陵地貌在巖性和地質構造上的差異,區內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地貌。碎屑巖在西北部廣泛分布,屬於盆地東部的脊谷範圍,以構造剝蝕地貌為主,河谷較寬。東南部出露大面積碳酸鹽巖地層,屬南北向經向構造體系,以巖溶地貌為主,河谷多為窄谷。區域地貌類型多樣且交錯,難以準確區分。但根據地質構造、地貌走向和地貌類型的綜合特征,區域地貌仍可劃分為沿江丘陵低山區、有壩平低山區和後山區三個壹級區,沿江丘陵低山區、有壩後山區和後山低山區四個二級區。氣候帶屬於中亞熱帶濕潤氣候,總的特點是:四季分明,熱量充沛,降水充沛,季風影響突出;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升高,氣溫下降,降水增多,立體氣候明顯。四季特點:早春,常有“晚春寒”,局地風雹災害;夏季漫長,炎熱,旱澇交替,夏旱頻繁;秋天短暫,涼爽多雨;冬天晚,沒有嚴寒,雨雪少,冬天往往幹燥。[編輯此段]全區自然資源和土地資源土地面積* * * 2941.46平方公裏(據目前統計),其中:耕地面積65649公頃,園地面積5332公頃,林地面積96189公頃,內陸水域面積13406公頃,人均耕地0.89畝。礦產資源涪陵區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大。最具優勢的資源是石灰石,其表儲量超過4億噸,氧化鈣含量超過52%,適合建設大型水泥廠和高標號水泥。該地區的主要礦產有煤、天然氣、鐵、鋁土礦和石灰石。動物資源在動物地理區劃上,涪陵地區屬於東方世界印支邊緣的華中盆地東部平行嶺谷帶農田動物區系與盆地南緣中低山地帶亞熱帶森林-農田動物區系的過渡區。其特點是:南部(中低山區)和北部(嶺谷區)物種較多,但珍稀物種較少,有代表性的亞種較多;就哺乳動物而言,有很多種蝙蝠生活在洞穴和巖石中。植物資源區的植物因為環境有利,常年生長,以常綠植物為主。農作物可以四季耕種,糧食作物壹年兩收,壹年五收。由於自然地理環境復雜,植物種類豐富,類型多樣。許多古老的珍稀植物,如禿杉、銀杏、杜仲、鵝掌楸、紅豆樹等。,以及壹些蕨類植物,因為古老的地理環境而得以保存。以亞熱帶植物為主,代表品種有橙、柑、桐、慈姑、棕櫚、荔枝、龍眼、黎蒴等。,分布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帶和河谷地帶;還有溫帶的樺樹、楊樹、柳樹、楓樹等植物,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布特征。現有植被的組成和分布反映了由於市場的早期發展,人類活動的深刻影響,表現在栽培植物的種類繁多,自然植被由於大部分已被人類破壞而保存較少。據粗略統計,有孢子植物(包括真菌、地衣、苔蘚和蕨類)和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4000多種,分屬於330多個科,1500多個屬。土壤涪陵區土壤總面積2265.19平方公裏(1978年末,下同),分別占國土總面積的76.9%和國土面積的83.0%。由於地形、地貌、成土母質、氣候條件、自然植被分布和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形成了涪陵區的土壤組合:三疊系雷口坡組、飛仙關組和侏羅系出露地層,形成大面積紫色土,占全市土壤面積的50.4%;三疊系須家河組、嘉陵江組和二疊系、誌留系出露地層在山區形成壹大片山地黃壤,占全區土壤總面積的49.1%。4世紀以來,長江、烏江沿岸形成沖積土壤,約占全區土壤總面積的0.5%。秦漢時期廣泛開發河谷、平壩和低丘地區,唐宋時期許多山地和低丘地區變為畬田、梯田。清朝乾隆年間及以後,山區也作為耕地廣泛耕種,農業用地面積不斷增加。在這方面,丘陵坡地的森林在減少,水土流失在增加,特別是近幾十年來,造成了大量的薄而薄的坡地。另壹方面,由於人們對土壤的改良,土壤性質和肥力發生了質的變化,如該地區出現了大量水稻土。根據其性質和成土條件和成土過程的分類原則,本區土壤可分為4個土類,6個亞類,18個土屬,64個土種。這四種土壤類型是根據耕作方法分類的。除水稻土外,其他三種統稱為旱作土壤。水資源有14條河流,主要是長江、烏江等豐富的水資源。涪陵區的農產品資源得天獨厚。除大米、玉米、小麥、紅薯、柑橘、蠶繭、生豬等大宗農產品外,涪陵榨菜、紅蘿蔔(又名胭脂蘿蔔)、鮮菜等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規模。尤其是享有“天下三大名菜之壹”美譽的涪陵榨菜,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響力。百度詞條:/view/179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