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學會告訴妳:
1,擺脫誤區:學習的目的不是存儲,學習效率低。根本原因就在於誤把“儲存”當成了學習的目的。要想高效學習,就得用認知的“加工系統”和“搜索系統”。
2.高效的認知工具:儀式感和小嘴。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具身認知,意思是我們的認知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提高認知最有效的方法可能就是妳意想不到的小玩意。
3.如何制定2019的學習計劃?2018的計劃還沒完成?可能是計劃本身有問題。基於人的認知特點,我給妳2019新年決心壹些建議,比如註意培養認知的T型結構。
吳伯凡:大家好。歡迎來到吳伯凡:認知方法論。今天不是上課,而是和妳互動的時間。到了年底,我們可能會有這種感覺。如果妳做了壹個計劃,對比妳做的計劃,發現真正能執行的,真正有效的項目和計劃並不多。畢竟大家都年輕。到了元旦和春節,他們會制定壹年的計劃,但很少能真正把這些計劃執行到底。仔細想想,這壹年我們看到了很多東西。如果妳讓手機記錄妳的閱讀時間,妳可能會花很多時間去瀏覽各種信息和知識,但我得到了什麽?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往往會有壹種空洞的感覺。
曾經遇到壹個朋友,在大學教書,但是屬於大學教授,外面有很多艷遇。我問他最近怎麽樣。妳忙嗎?他太忙了。我說,妳這壹周忙的三件事是什麽?他突然楞住了,想不起來。我說,妳最近壹個月完成的三件事是什麽?他說我必須小心地理。我說,如果妳今年做了哪三件事?他說我的想法看起來像很多事情。仔細想想,好像沒什麽具體的。這就是“七寶爐,壹片不能碎成瓦”。
這個時候我們講認知方法就有優勢了。年底總結的時候,面對壹個評價,我們會更加清醒。有時候當我們已經沈迷其中,就沒有評價了。說到評估,我想起IBM CEO郭士納說過的壹句話,“在壹個公司裏,如果妳只是分配任務而沒有評估,所有人都會把它當成壹個友好的建議,不會有結果。”這句話也可以用在我們個人身上。有時候走進書店和圖書館,我們會制定壹些計劃,相當於給自己友好的建議。但是這些友好的建議,如果它沒有壹個非常明確的評價體系,也就是說,如果妳不接受那種從小到大我們都特別害怕的叫做考試的東西,那麽妳很可能永遠都是又懶又忙。
偽學習
所以我們的第壹個話題是“偽學習”。什麽是偽學習?我想到另壹個詞叫假粉絲。假球迷看球其實挺熱鬧的。他們半夜三點起床也很熱情。加班看的話,兩個多小時,差不多三個小時,時間也不少。如果妳聽說昨晚有個假球迷熬夜看球,問問他昨天球打得怎麽樣?好還是壞?有多好?有多糟糕?他可能會說幾句,也可能三四句就說不下去了。這叫“假粉絲”。他獲得的信息和他的原始輸入和壹個真正的粉絲是壹樣的。這個沒有區別。也許他能更清楚地看到照片。但是為什麽他很少有時間去解決他自己得到的東西呢?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我們再來看偽學習。什麽樣的學習是偽學習?就是專註於初始輸入,通過持續的初始輸入來緩解這種認知焦慮。因為我在打字,因為我不是在打遊戲,我不是在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緩解這種認知焦慮最簡單的方法之壹就是大量輸入。這種投入實際上給了妳壹種短期的獲得感。比如今天看了壹篇文章,可以得到壹點啟發。然後接下來再看,大量的原始投入沒有放回原位,沒有放到下壹道工序進行生產加工,直到成為產品。我們可以把這個原始投入想象成壹個工廠或者壹個企業買了很多商品,但是生產線很薄弱,或者基本沒有生產線。或者有生產線,根本沒開工。想想這種情況,整個工廠都會變成廢車場。雖然進來的東西可能有用,但是如果沒有壹個系統的整理加工,最後轉化為產品,每天進來在這裏堆壹大堆東西是沒有意義的。
接下來,我們將討論為什麽肌肉記憶與普通記憶如此不同。肌肉記憶的壹個特點是,壹旦記住,幾乎就難以忘懷。比如妳小時候學過騎自行車。20年沒騎過了,還能騎。但為什麽很多大腦的純記憶,與四肢或肌肉無關的記憶,會在妳的大腦中快速傳遞?有時候甚至在看書的時候,打開壹本過去看過的書,發現上面畫了很多線,甚至還有壹些評論。但是妳對這些句子沒有印象。有什麽區別?最重要的區別之壹是肌肉記憶,它與輸入和考試評價同時發生。要想把壹個動作做到位,壹定是壹個小環節。如果到位了,就是到位了。不到位就是不到位。不到位,就能看出妳不到位。這裏沒有妳模糊的空間,所以每壹次練習也是壹次考試,每壹次考試也是壹次練習。這樣就會形成這種練習和評價與考試的實時結合,記憶壹旦形成就會持續很長時間。而如果妳在學習,想背壹篇課文,就壹直讀,效率很低。因為妳把實踐和評價分開了,或者說實踐和考試分開了,甚至妳不僅僅是分開了,妳是在回避這個考試。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這種重復只是原始輸入沒有啟動後處理機制的認知,效率很低。即使進入其中,也會因為沒有找到自己的準確位置而很快被清理。
我們的記憶就像壹座城市,會有壹些進來的知識在街上遊蕩。他們只有兩種命運,要麽找到自己的位置,要麽被淘汰。壹天之內可能會有很多“難民”在我們的腦海裏,壹些不知道自己歸屬的知識點和信息點。他們來的快,去的也快。所以從結果來看,這種狀態是非常低效的,是壹種看似很多甚至很勤奮的投入,但產出卻很低,甚至幾乎沒有產出的狀態。我們稱之為“偽學習”。
數學家龐曾經說過,房子是石頭造的,那裏的壹堆石頭不能稱為房子。看看我們是在不斷的撿石頭,還是在用石頭蓋房子。我們應該把它分類。房子壹旦建好,就立在那裏。如果妳不知道要建什麽樣的房子,而妳又在不斷地勤奮地收集各種石頭,妳收集的石頭可能有用,但根本沒用。不知道從哪裏學,肯定會陷入低效無效的學習狀態。我們稱這種狀態為偽學習。
這不是打擊我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時候我們真的會陷入學習投入的激情中。比如我們在聽壹場精彩的演講,壹兩個小時過去了,我們被它迷住了,不斷形成各種顱內高潮。但是停下來問妳,他今天說了什麽?妳也可能會陷入這種狀態,好像說完了幾句話。如果他也像妳壹樣說幾句,就感染不了人了。那麽妳得到的簡單句有哪些呢?在美國,壹個叫比爾斯的人寫了壹本魔鬼詞典,他稱之為知識的碎片和知識的陳詞濫調。他有壹句話,在思想的沙灘上曬過的海蜇皮,是在壹大堆冒煙的文字中沈睡的思想,是失去真理的活僵屍。妳什麽意思?壹個知識點應該是活的。沒有完整的骨架和血肉,就是僵屍。因此,我們應該獲得真正的知識。舉個例子,如果妳是壹個對他的演講內容非常熟悉的人,妳大概不需要刻意去記住他的話。他的很多話都是揮之不去的,妳不用太費力就能準確完整的復述出來。因為什麽?因為整個原始的輸入過程,妳的頭腦是自動加工儲存的,它建造了妳的房子。而如果妳只是站在那裏,以壹個觀察者和業余愛好者的身份去聆聽,也許妳會被觸動,但這些觸動因為所有這些感知和觀點而無法放在特定的空間、特定的網格和特定的位置,最終會有點像某人的客廳。進去之後堆了很多東西,好像什麽都有了,但是真正用起來的時候,什麽都找不到。這是壹種偽學習狀態。
所以我們反復強調,學習是認知的基礎,認知是壹個生產過程,壹個有投入、有產出、有原料、有最終產品的過程。學習從來不只是往腦子裏放壹些新鮮的材料,因為那些東西不是產品。所以我們反復說它是結果中的產物,它在過程中有壹套完整的連續事件。當這些事件聯系起來,就會形成壹種真正的認知。所以要提高認知,不要到處撿石頭,要自己蓋房子。
具身認知
最近我們在討論認知的時候,我談到了壹個概念,叫做具身認知。第壹次看的時候並不是特別感興趣。我想當然的認為是新瓶裝舊酒的概念,但是看了相關作品,發現真的開拓了壹個眼界。為什麽這麽說?壹件事讓妳覺得自己很特別,很有見地。不是它有多新,而是它能突然把妳現有的認知,壹大堆混亂,散落在妳腦海裏的知識點和信息點,還沒有成型的想法整合起來,連接起來的那種感覺。我們通常說這種狀態叫開悟,壹般指的是某個具體的句子或者某本書。
比如儀式。眾所周知,從古到今,從古代的巫術到後來的宗教,都有各種各樣的儀式,我們今天還有很多儀式。所謂儀式,就是在特定的氛圍、特定的空間、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景下,妳不知不覺地發生了變化,妳的狀態突然進入了壹種遠大於妳的狀態,或者妳突然被壹種看不見的東西重塑了。這個時候,妳的讀寫效率就會非常高。
我記得在《瓦爾登湖序》裏,徐老師說,書分晝與夜。為什麽有的書屬於白天,有的書屬於夜晚?他認為《瓦爾登湖》是壹本屬於黑夜的書。白天看的時候很平淡,甚至看不下去。但在某個夜晚,夜深人靜的時候,妳在燈下看書,他就有那種感覺,是驚艷的語言,閃爍的文字,感我心,沁人心脾。後來讀書的時候真的做了壹個對比。白天和黑夜真的感覺不壹樣。所以書分白天和黑夜。其實它們裏面有類似於儀式的東西,因為妳還是妳,書還是書,只是妳周圍的世界晝夜不同。
我們知道我們的身體是屬於我們自己的,而歸屬意味著控制和可控。事實上,我們的身體本身在相當程度上並不屬於我們。病壹次就知道了。當妳打噴嚏的時候,妳會知道妳的身體不屬於妳,控制的程度很小。想舉手就舉手吧。如果妳想離開,是的,這壹切都是可控的。但是當妳完全無意識的時候,妳身體的整個運行機制就不由妳了。妳忍不住說的可能是這個意思,就是我們的身體有很多不可控的東西。所以身體是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還有壹種。它其實屬於我們的身體,只是我們不認為它是我們的身體。這就是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氛圍。
有時候任何壹個地方,任何壹個器官出了問題,妳都會覺得不舒服,而且明顯的不舒服。哪個器官受傷了,妳會覺得整個動作都變了。我有壹個朋友,他說他壹旦生病就可以改變他的世界觀。正常情況下,他認為從房間的壹頭走到另壹頭就是這麽簡單。當他的腿突然出問題時,他覺得能夠走這些臺階是多麽幸福。這個狀態就是妳身體的狀態決定了妳的心態,決定了妳的認知。還有第三種身體,我們稱之為,也有人稱之為“異己體”。壹個是我們自己的身體,壹個是我們的身體,雖然不是妳的器官,不是妳身體的壹部分,但是它就在那裏,它的位置,它的外觀特征,以及相關的視覺,嗅覺,味覺等等。整套刺激,對我們的身體形態有潛在影響的,都叫我們的身體,但叫異己身體。
這樣妳就能理解為什麽進了教堂感覺就不壹樣了。它通過創造空間來刺激妳的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教會裏的這些事,都在悄悄地影響著妳。通常情況下,妳可能壹點宗教感都沒有,但是到了那個地方,妳會感受到壹種與日常生活大相徑庭的陌生狀態。它是如何改變妳的?這就是具身認知,也就是說,妳對世界的所有看法、感受和判斷,以及妳的選擇,都與妳身體的狀態有關,與妳可控的身體和不可控的身體有關,與我們感覺不到的身體之外的身體有關,包括妳的房子、院子、周圍的人、辦公室的位置。這些都是妳身體的壹部分。這些地方出了問題,會影響妳的心情,影響妳的認知,影響妳的判斷。但是我們很少在體外管理這些身體,我們甚至從來沒有意識到它們是我們身體的壹部分。所以,所謂具身認知,就是把這些看似情緒的、與身體直接相關的外在元素,與我們的認知聯系起來。
有時候我們覺得壹個房間很高,有時候又覺得很壓抑。事實上,他們沒有壹個客觀的、通用的數字指數。如果壹個孩子和妳壹起進入壹個房間,妳感到沮喪,他可能會感到非常空虛。當我們小的時候,我們認為我們的祖父母很高。當妳回去看他們的時候,妳會覺得自己很矮。妳回到妳出生的小山村。以前妳覺得那個村子特別大。怎麽現在這麽小了?
我們的很多認知是壹個產品,跟妳的身體狀況有關,跟妳的身體和周圍環境的關系有關。影響我們認知的三個要素是理性、恐懼和欲望。它們在影響著我們,恐懼和欲望都與身體有關。地上的板子,放在兩棟高樓中間,告訴妳是同壹棟,妳卻不敢走過去。為什麽?因為恐懼,妳會對這個東西做出判斷。理智告訴妳,不會跌。這塊板子很寬。剛才我還在地上翻滾,妳卻不敢上去。妳對它的認識突然變了,但是我告訴妳,妳走過去,我給妳壹千萬,妳會發現妳會有壹個樣子,而且沒有那麽危險。所以很多時候,如果我們的認知沒有歸結到身體的狀況,而身體又和妳的周圍環境相連,也就是類似於我們中國所說的風水的無形能量場的東西,妳就想不通當時為什麽會這麽想,但是怎麽突然變成了這個看法?妳覺得是我嗎?那是妳。為什麽差距這麽大?因為妳的身體不壹樣,妳的身體也不壹樣。身體好的時候,甚至減肥和不減肥的時候,對人對事的看法都不壹樣。
這種具身認知提醒我們,儀式很重要。我們不要以為世界就是妳生活的世界,妳就是妳。不,妳身上承載了很多妳不知道的東西,尤其是當妳在壹個儀式化的環境裏,在教堂裏,在酒店裏,在蝸居裏,在山洞裏,妳的認知是不壹樣的。所以認知是壹件非常復雜的事情。最有意思的是,我們中國的先賢特別強調身體與認知的關系。比如我們對漢語有體驗,有觀察,有切身體會。個人的感受,個人的經歷等等都和我們的身體有關。我曾經在課堂上講過壹個故事,我的壹個朋友原來房間裏到處都是亂七八糟的東西。後來,我收到了壹份禮物,壹件希臘陶器。在擺放這個陶器的時候,他把書桌整理了壹下,同時發現其他地方沒有連通,引起了壹系列的反應。最後不僅他的房間變得整潔有儀式感,就連他的思維也變了。他曾經有過很多非常零碎而活躍的想法,但他始終處於壹種近乎混亂的狀態,因為在這樣壹個儀式性的房間裏,他開始了另壹種寫作和閱讀的方式。這是壹種具身認知,通過身體和體位、身體感覺的變化,通過某種外在的儀式來影響內心的心境。我們說環境由心生,這是佛教說的,但心是由環境生的。
盲尺寸
剛才說到盲次元的時候,我就在想我當初是怎麽想出這個概念的。有人說妳會再造壹些概念。但這是我認真做的壹個概念。壹個盲點是,妳在飛機上總有碰不到的東西。我在看電影的時候,看了壹部諜戰片。有人聽到他辦公室有動靜,就進來看。他仔細檢查了每個地方,包括每個角落。看完之後,他發現沒什麽好懷疑的。於是他關上門走了。這時,電影的鏡頭搖向天花板,像詹姆斯·邦德這樣的人用手和腳支撐著它,放在天花板上。明明就在這個房間裏,但是他為什麽沒有找到這個人呢?他那麽認真的在找,卻因為沒有擡頭而忽略了這個最重要最重要的目標。盲目的維度其實是壹個錯誤。壹家公司在今年的年會上用了這個詞。如何克服公司所處行業的盲目維度?我覺得這是我們在提高認知的時候要特別註意的。我寧願留壹些盲點,也不要盲目的維度。如果妳少了壹個維度,那麽妳在低維度上的所謂細心、精準的認知可能都等於零。
年底或者年初的時候,遇到朋友會問“最近看了什麽書?”我也會問“妳今天重讀了哪些書?”因為我覺得重讀是閱讀中很重要的壹部分。為什麽這麽說?甚至有些小說,比如《魯濱遜漂流記》、《悲慘世界》,當妳重讀的時候,妳會發現很多好像根本沒讀過。故事很好記,但妳根本沒看過故事的某些情節。這個時候,妳只是發現了壹個妳似乎根本沒有看到的某個細節。這個時候,妳印象最深。為什麽會這樣?因為妳腦海中的框架網格,房間等等,姑且稱之為網格吧。這些格子變得很精準,格子多了,那些東西就可以壹下子放回原位,壹下子找到自己的位置,它就變成妳的了。如果壹開始它沒有進入妳的眼睛,其實妳壹定看過,它壹直在這裏,只是當時沒有留下“房間”或者格子,與妳無關。所以,壹本好書,壹本很棒的書,讀起來總有壹種陌生感。雖然妳很熟悉,但還是覺得有很多東西妳沒有意識到。其實我們最好的朋友應該是熟悉了20年,但是妳總覺得他有新的東西。因為什麽?他有錢,妳也有錢。當妳的格子和妳的內在框架不豐富的時候,其實是豐富的。只是妳感覺不到,或者他的東西在妳心裏回不去了。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妳會發現自己在成長,而這種成長其實就是內在的格子變得豐富了。然後妳會發現新的東西,其實壹直都是這樣的。所以在年底的時候,我們要問問自己我重讀了哪些書,或者像第壹次壹樣讀了多少遍壹本書。它給妳的這種認知提升,往往比不斷閱讀新書的效果要好得多。我有壹個每三年或四年必須再讀壹遍的書單。
2019如何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
沒有壹個統壹的萬能書單或計劃,就像世界上沒有壹個萬能醫生可以開壹個處方,全國各地都吃。所有的藥方都是處方藥,都是針對具體的東西,他想根據具體的癥狀給出解決方案。所以我可能有壹個太詳細的計劃,但是我給不了。這兩天好像有點感冒。我吃了感冒藥。不喜歡或者吃感冒藥的話推薦給妳。這不好。但是還是有計劃的。
讓我回頭看看。在上賽季的《博萬日之路》中,我講了三件事。用通俗的話說就是:第壹,妳認為妳所認為的世界是妳所認為的世界嗎?第二,妳所想的,妳所想的,就是妳所想的?第三,妳認為妳和世界的關系是妳認為妳和世界的關系嗎?有時妳想得太多,有時妳想得太少。希望我們的認知有所提高。如果我們要做壹個計劃,妳要先回顧壹下我的想法,2018年初的想法。到了年底,沒有人告訴我,或者說“多麽痛苦的領悟”,我領悟到了什麽。妳寫了五個,已經很好了。當妳再次制定2019計劃的時候,我希望在五個點的其中壹個點上發生某種認知地震,我會得到某種與我過去的認知完全相反的認知。這不僅是壹個計劃,也是壹個方法論。我們總是在尋找日新月異的變化,每天都有新的面貌。古時候人們說,新則日新,現代我們說“刷新”二字。現在流行提神,堅持刷。可能會有壹些舊的東西,但是也會出現壹些新的東西。我們如何進行這種更新?我剛才說了,所有不以考核、考試為基本高級手段的學習都是偽學習。2019年我會在五點刷新認知,然後做壹個評價,無論是日記還是月度總結的形式。這些東西絕對不是浪費時間。這個記錄就是回到我們所說的知道是存儲還是輸出。認知的本質是輸出,雖然輸出的時候必須有輸入。最好的閱讀方式是不寫也不讀。初級寫作是寫評論,高級寫作是讓對方的思想調用妳閱讀時已有的認知儲備,進而促使妳思考。這是壹個將被動輸入轉化為有意主動輸出的過程。所以無論我們寫日記還是寫作,本質上都不是壹種儲存。如果把今天發生的事情寫下來,也是壹種輸出。我們要記住,認知的本質是輸出,也就是有壹個加工系統。升級認知,妳不是把壹些初級的輸入做得很大,讓自己很忙,而是讓妳的認知升級處理知識信息點的過程和系統。如果妳的像素只有200萬,就別指望拍出2000萬像素的照片。
回到原來的話題,學習很容易陷入盲目增加原創輸入的境地,被大量或許有用的學習所遊蕩,或者通過輸入來緩解自己的認知焦慮,這些都是在延緩自己真正的認知升級。我們必須和它說再見,結束它。否則前面制定的計劃就無法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