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開帝初年,雁門郡廢,五年(585)泗州改為代州,屬郡。十八年,他避開楊光太子的忌諱,改光武縣為雁門縣。大業三年(607年),代州改雁門郡,屬郡。唐武德元年(618),雁門郡改代州,建都督府,屬各州縣。天寶元年(742),代州改雁門郡,仍為大都督。甘源元年(758),廢郡而復代州。
五代周顯德元年(954),靜塞軍設郡尋廢。金天惠六年(1128),在縣城設兵馬,移至河東北路尋廢。蒙古統壹四年(1263),雁門郡廢於代州。元利集寧路。明洪武二年(1369),廢除代州,改代縣。八年後,成為代州,調任太原。成化二十三年(1487)修雁門路,歸州治。嘉靖中年延平路,明末廢棄。
清康熙十年(1671),恢復延平路,屬州。雍正二年(1724),升任直隸州,隸屬山西省政治部。清末,棄鵝夷平路。1912代州改代縣,屬於雁門路。民國十年廢立,代縣直屬省。1949屬於新縣地區。1958並入樊氏,屬於陜北地區。1961年,恢復代縣,屬新縣地區。1967屬於新縣。1983屬於新洲地區。2000年忻州市。
1997,代縣轄城關鎮、陽明堡鎮、峨口鎮、棗林鎮、聶營鎮、壇上鎮、峪口鄉、高鑫鄉、上磨房鄉、虎峪鄉、上田鄉、分水嶺鄉、八塔鄉、交口鄉、百草口鄉六個鄉鎮。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代縣總人口為203311,其中城關鎮43324人,陽明堡鎮21265人,峨口鎮34842人,聶營鎮9935人,棗林鎮19292人,壇上鎮6300人。磨房11045人,虎峪4411人,上田5501人,巴塔2767人,西郊1754人,交口2896人,分水和胡加2328人。
2001區劃調整後,全縣轄6鎮5鄉:上官鎮、陽明堡鎮、峨口鎮、聶營鎮、棗林鎮、壇上鎮、高鑫鄉、峪口鄉、磨房鄉、虎峪鄉、雁門關鄉。縣衙駐上官鎮。楊忠武廟,又名楊陵公廟,俗稱楊家祠堂,位於代縣東北20公裏的蘆荻澗村。是楊業後人為祭拜楊業及楊氏後人的功臣而修建的祠堂,也是北宋名將楊業祭拜英烈的地方。與此相關,氣浪墓是雁門古戰場上楊家將鎮守邊關留下的唯壹墓葬。柳峪口六郎城是宋代邊關的軍事駐防工程,其他楊氏家族遺存散落在代州。它是雁門楊家將文化的珍貴展示,是雁門邊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山西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忠武寺始建於元十六年(公元1279)。祠堂朝南,祠堂朝南。對面陽臺上有三個祭臺,題“松德樓”。樓前有兩座古塔,又粗又高。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楊業死於陳佳瑜。宋以後,秋被追封為“忠武之士”,楊的後人以此名命名神社。祠堂是獻給楊業子孫的。後院有左右三翼,正殿五站,殿內塑有22尊雕像。神龕正中有楊業和佘太君的塑像。兩邊有八尊雕像。東、西、南三面有歷代著名的楊姓人物雕像。帥氣逼人。主要景點:【楊忠武寺】位於棗林鎮蘆荻澗村。是楊宗教祭祀的主要建築群,因楊業“忠武”而得名。祠堂坐北朝南,對面三塔名為“松德樓”,先稱壇後稱臺。前面有兩座古塔,又粗又直,郁郁蔥蔥。寺門三間,上飛臺高,下石階觸地,各有匾額,稱“天下好將軍”、“忠義堂”、“三晉好將軍”,門楣正中書“忠武殿”。祠堂內,有10篇關於楊家信的文章被北宋皇帝抄錄。祠堂分兩院,前院有東西三廳,北面為祠堂正殿,寬五間,深三間。懸掛四塊匾額,豎匾是“簡毅”,橫匾是“錢球鐘毅”、“魏振華易”、“鐘勛石梅”。柱上掛匾,對聯為“塞上豐功偉績,勇冠千軍無敵。”底線是“英氣風留古堡,威名永附青城”。裏面有22尊雕像,兩邊是楊業和佘太君、、楊、、、楊、楊延郎、楊延興和,東西南三面是楊姓歷代名人,都是榮·魏軍。後院有鹿蹄石,廟裏有6塊碑。宋代著名詩人蘇轍寫過壹首詩:“孤廟閉/野草猶知避血漬//輸了不是戰罪/畏人之言是大罪//是為中原驅漢之用/令異國敬總其樂無窮//我比周子更想與我的忠魂聊天。”
【鹿蹄石】存於楊忠武寺,高約2米,座四層,雕有山形人物、鳥獸。石頭青翠玲瓏,上面嵌著鹿蹄印,背面蓋著蓮花座。腰間刻有“泰鼎元年(1327)”字樣。相傳陽爺14孫和到建州繭河邊打獵,忽然看見壹只梅花鹿奔跑,尤楊拉弓向鹿蹄上射了壹箭。鹿立即帶箭逃走,兩兄弟領兵追趕,翻溝過溪,直到代州倒地。就在他快要被活捉的時候,那只巨鹿突然鉆入地下,楊兄弟甚至下令士兵去挖。當他們挖到三英尺深時,他們發現了壹塊刻有箭頭的巨石。楊家後人以為是祥瑞之地,改聯莊為蘆荻澗村,舉家搬遷,建祠堂祭祀先烈。
[楊宗娟]是楊忠武廟中的宋代遺物。簡單如畫,長8.1 m,寬0.39 m,順序是名人傳記,名人畫像,名人詩詞。
有三個【忠義寺牌樓】,其中壹個通往楊忠武寺的十字路口,從北到南有四根柱子和七個屋頂,藍色背景上用金色寫著“田波楊府”幾個字。楊忠武廟前的壹個地址,四柱七頂,寫著“正義明道”,這是西漢董仲舒的語言。楊忠武廟前的壹個地址,四柱七頂,寫著“四知誠”,這是東漢楊震的語言。
【木洞】位於峨口鎮木角村,為楊家女木存放糧草與兵器。視山而勢,形勢險要。洞前是壹塊長方形的巨石,四周有鐵箍標記,是壹面切旗石。附近有慕克齋的遺跡。
【楊陵】位於棗林鎮村東南,底部漢白玉墓基,頂部黑石圓形墓,葬圍3米。墓基上有四個平臺,壹個漢白玉護欄,前面站著壹個人類戰士。有兩塊石碑,壹塊是清乾隆二十年(1755)立的墓碑,上書“宋贈將軍燕興墓”,另壹塊是清道光十三年(1833)立的藝術碑,上面寫著:“苔殘深繡斷/路旁示墓//。墓園內,沿著墓中軸線,依次建有祭壇和廟宇,東有五殿,西有五殿。松柏植於周,紅墻綠瓦,頗有無敵之勢。
【楊六郎】位於棗林鎮盆堯村東。這是宋代楊六郎的駐軍營地。背靠連綿起伏的溝珠山脈,南臨滹沱河。城高6米,壹周3000米左右。它是宋代雁門關的軍事防禦工程之壹,也是雁門楊家將文化的重要展示。
雁門關,又名西關,位於代州古城北部的溝珠嶺。它是長城上的壹個重要關口,與寧武關、偏關並稱為“外三關”。雁門關“九塊尊首關”,控制著南方的中原和北方的沙漠平原,是中國古代壹項宏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古稱北陵、西樵;戰國時稱為九封鎖之首;南北朝時稱為北庭三關;明代稱為山西三關。歷史上稱為溝珠關、西關、西關,是關山、北塞的門戶,是中國長城文化和關隘文化的瑰寶。《雁門關誌》載:“狗竹山古稱零陵,零陵之西為靈官之西,靈官之東為靈官之東。兩關石壁連成壹體,歷代明珠相映成趣。明代雁門關舊址為西中關,舊址為東中關。明朝以後,它位於東方和西方。古雁門關北入口為百草口,南入口為太和嶺口;明代雁門關的北門是光武口,南門是南口。雁門關的東、西兩翼分別延伸到樊氏和原平,有十八關。雁門關的整體保護概括為“二關、四關、十八關”。2001年,雁門關被中國人民和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 lt/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