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廣東博羅縣唐恬山,也在國家壹級森林公園象頭山下,毗鄰聞名中外的羅浮山。這座古廟建於唐宋時期,歷史悠久。明清時期,佛教道場興盛。曾有“萬家田”之譽,古寺坐落於風水寶地。名勝古跡有觀音洞、天然達摩像、楊梅亭、轉水泉、三邊埠等。
殷罡古窯址
位於博羅縣龍溪鎮殷罡村,西周、春秋至戰國時期,總面積654.38+萬平方米。現已發掘出四座龍窯,長10,寬2米。出土文物包括:陶器、青銅器、鐵器、石器等。,以陶器為主要造型,如罐、壺、盒、杯、碗、壺、豆、罐等。和裝飾圖案包括:糧食,米粒,方格紋,平原表面等。這是壹個古老的文化遺址,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2002年7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九天關
原明,距朱明洞關2公裏,建於南漢,已有700多年歷史。到了宋代,蘇東坡寫出了名(失)的概念。明代《統誌》載:內有西華道院,為庵閉關之所,宋、元、明已有。明末,在匡廬的讀書觀中,他自封為明福洞主。清初,佛教觀念衰落,西華道觀也隨之廢除。乾隆年間重修,名為九天觀。民國重建,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
正殿是金闕殿,下殿是王陵宮,左殿是呂祖殿和地母殿,右殿是客房。觀前有放生池,池旁有七棵水夢松。舊誌曰:“吉奇古近千歲。”觀賞方有著名的礦泉水九天觀。1985重開,被列為博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墻
2004年6月165438+10月17日,博羅縣榕溪河堤西段施工現場,發掘出壹座古城墻。經考證,確認為明代古城墻,博羅中學唯壹保存下來的古城墻是同壹時期的建築。
經過兩天的調查和測量,考古學家發現這座古城墻長約80米。由於常年埋在土下,城墻大多殘缺不全,城墻高度從30厘米到300厘米不等。整個古城墻分為兩層。墻基用紅色沙石,長短不壹,有的50厘米長,有的80厘米長。墻基最厚的部分由八塊紅色砂巖組成。城墻上部由青磚砌成,每塊青磚大小相近,長約30厘米,寬15厘米。為了避免這座古城墻遭到破壞,工人們在城墻外修築了河堤,並在河堤內側覆蓋了城墻。
據《博羅縣誌》記載,明朝以前,博羅縣受戰亂影響,民間到處是斷壁殘垣,城邊十分簡陋。明成化二十三年(約1465),壹位京師的官員到縣城視察,看到城邊壹片廢墟,就寫了壹篇勸誡,讓他築墻保護當地的房屋。接受命令後,陸濤和時任知縣的歐陽凱以紅砂巖為墻基,在縣城範圍內修建了周長近2000米、高近5米、厚3米多的古城墻,還在重要關口設計了東南、西北、中間五道城門。多年以後,當地洪水泛濫,城墻多處被毀。據乾隆二十八年(1763)編纂的《博羅縣誌》記載,到清朝乾隆年間,古城墻不斷修復,達到8米,有10座城樓和城門。黃冠禮說,上世紀抗日戰爭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和自然災害,大部分古城墻被毀,只有位於博羅中學的壹段34米長的明代城墻還比較完整。黃冠禮說:“根據古城墻的位置和城磚的大小,可以斷定這古城墻是明城墻大西門門的大廣段,與現存古城墻遙相呼應。”
紀寧大橋
博羅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江東村紀寧橋。
紀寧橋,也被稱為雪湖橋,後來被稱為江東橋。創建於明朝,曾為村民曾捐款。該橋東西向,為石質雙拱墩柱平橋,長18.5m,寬4.2m,高7m。它們都是用紅色的石頭條建造的。明萬歷初年,村民曾幼時就讀於江東懷遠青龍書院。他繞著葫蘆嶺山腳蹚過壹條河去上學,很不方便。更有甚者,我在學校看到壹個年輕女子手拿鐮刀過河,不慎落水。她沖上前去救她。壹旦決心將來成名,我壹定要在河上建壹座橋,方便人民。1598(明萬歷二十六年),虞舜秀才,被任命為監察欽差大臣的官員。為了實現我的夙願,我捐資在這條河上修建了這座“雪湖橋”。
徐沖概念
徐沖始建於金代,清嘉慶十三年(1808)重修,是中國重點道觀之壹。總建築面積4400平方米,呈四邊形布局。主體建築由平臺、山門、天井、三清殿、葛仙殿、兩廟、飯堂組成。山門、三清殿、涼寨殿均為懸頂,五間寬,三間深,有吊梁、渡鬥的混合梁架。屋頂、內外風格和墻壁上裝飾有大量的灰塑、陶塑和壁畫,題材包括人物、花卉、山水、博古和書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1979 12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羅浮山摩崖石刻
羅浮山摩崖石刻位於博羅縣羅浮山,主要分布在朱明洞、白鶴關、九天關、黃龍關、花壽臺、蘇老關、浩沙寺、袁超洞等八個景點。現已發現132處,上至宋代,下至民國,各種劇本、詩詞、臺詞、草書壹應俱全。
1989年6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橫嶺山古墓
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在博羅縣羅陽鎮浪頭橫嶺山發掘了300多座面積達8000平方米的古墓。少數屬於商代,大部分屬於兩周時期。從古墓中發現了方格紋、夔文等印花硬陶殘片,同時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原始瓷器、青銅器、玉器和鐵器。其中,銅鐘首次在廣東兩周時期的墓葬中出土。這是廣東迄今為止發現和發掘的同類墓葬中數量最多、出土器物最精美、品種最豐富的青銅時代墓葬群。基於此,不僅證明了嶺南歷史上存在文明程度較高的青銅器時代,而且提供了古界婁國存在的可能性,使嶺南文明的考古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洗藥池
洗藥池為青磚砌成,面積約15平方米。是葛洪和妻子包谷平時淘洗、采集中草藥的地方。池旁有壹塊蒼勁的巨石,呈橢圓形,寬4米,高3米。這是古代的釣魚臺。池旁的巨石上,有清末臺灣愛國詩人邱的題詞:“仙洗藥池,聞香而去,洗藥仙壹去不復返。”另外,毛鶴祥在這首詩的上角刻了“七子隱居”二字。1988年,藥洗池被列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坡閣
東坡閣位於徐沖寺右側的洗藥池上端,建於清道光年間。亭有四個角,兩個2.2米高的石柱上刻著對聯:“丹竈藥池留勝場;鳥兒歌唱,花的影子尋找機會。“亭中梁上,有壹木匾,題名‘花靜寒月’。傳說當年蘇東坡在此建山房,打算向葛洪取經練丹竈。附近種著成千上萬的梅樹,梅花盛開,與太陽爭奇鬥艷。後人就地建了壹座“東坡閣”的紀念館。該亭是博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