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場內的柱、梁、枋、門等都雕刻有生動的山水花鳥、鳥獸等圖案,並塗上鮮艷奪目的油漆,看上去金碧輝煌,古色古香,蔚為壯觀。壹般來說,有壹個親密的家庭生活在壹個龍圈地裏,和睦相處,尊老愛幼。逢年過節,男女老少聚在主屋上堂祭祖,舞龍舞獅,敲鑼打鼓,其樂融融,壹派歡樂祥和的景象。
第二,客家龍屋的風格是對原有民居風格的繼承。考古資料顯示,黃河流域原始社會中晚期的半坡氏族和龍山氏族,生活在由數十間方形和圓形夯土房屋組成的區域內。這說明客家人的居住觀念潛意識裏包含著對祖先某些居住經驗的恢復和借鑒。
第三,龍屋的建築特征也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影。
體現在建築對象與自然地形的和諧,符合“天人合壹”的哲學原則。如遇地形不理想,可通過增設半月形花臺或池塘或建築半門來調整座次方向,達到陰陽平衡,適應環境。這種陰陽思想後來又摻雜了很多講究“風水宅田”的巫術文化,如古語:“風水為天下不可少,全靠陰陽養”。
第四,體現了傳統的宗族觀念。壹方面表現了客家人群居的習慣。因為,無論是在漫長的旅途中,還是在新的地方,客家人都有壹家難以克服的困難,都要靠自己的姓氏生活在壹起;另壹方面,屋內居民按輩分、等級分配房間,祠堂牌位放在樓中央供後人祭拜,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傳統的家庭倫理。
客家人蓋新房時,通常會舉行“喬遷新居”的習俗,稱為“示煞”。請風水先生驅走“三害”會平安吉祥。搬家那天,有壹場盛大的宴會和對神靈的獻祭。
價值體現
廣東省梅州市有2萬多座客家龍屋,分布在梅州市各縣(市、區),壹般都有200至300年甚至500至600年的歷史。北京的客家圍龍屋、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扁擔,雲南的印章,被中外建築界譽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極具歷史文化價值。梅州有2萬多座客家圍龍屋。其中,最有價值、規模最大的客家圍龍屋主要分布在梅縣區、梅江區、大埔縣和興寧市,如梅縣區的仁厚文公廟和萬秋樓、梅江區的誠德樓、大埔縣的張弼士故居和興寧市特色的新海遺址何子淵故居等。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從建築風格到民俗風情,處處展示著客家的文化歷史。它是客家文化的重要標誌,被許多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明珠、世界民居建築的奇葩和壹部無窮無盡的百科全書。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的評定標準,只要滿足六個條件中的壹個就可以獲批,而梅州客家龍屋通過對比符合其中的四個,完全符合“申遺”的條件。
梅州決定正式啟動客家圍場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以下簡稱“申遺”)工作。客家圍龍屋“申遺”,對於提高梅州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梅州文化軟實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將確立目標,全力以赴,通過“申遺”工作,把梅州客家建築文化的主要代表——客家龍屋打造成世界級的文化旅遊品牌。
很久以前,為了抵禦外敵和野獸,大部分客家人選擇群居,於是修建了龍圍。客家龍屋主體結構多為“壹進三廳兩廂壹圍”。普通龍舍占地8畝左右,大龍舍占地30多畝。龍圍欄就像壹座巨大的城堡。屋內有許多臥室、廚房、大小廳堂、水井、豬圈、雞舍等設施,形成壹個自給自足、其樂融融的地方。
目前,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扁擔式”、雲南的“壹封式”並列,被中外建築師稱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時至今日,客家人已走出封閉的龍圍,正成為歷史遺跡和壹道獨特的風景。
代表雙壁龍屋。
雙壁龍屋幫助居民躲避戰亂之災,歷史201年,至今墻體保存完好。
“四角樓”周圍是馬蹄形的高大圍墻,“四角樓”正門前有壹個小池塘。兩者的有機結合使得整個建築群呈橢圓形布局,遠遠看去非常醒目。這是記者近日在惠東縣百花鎮看到的壹處古宅群。據古宅群的後人介紹,該樓群是連的祖先所建,當地人習慣稱之為“連宅”。“連五”創建於清朝嘉慶十二年(1807),距今已有201年的歷史。
歷史性的雙層墻阻擋洪水,拯救居民。
先人建了“四角樓”後,先在外面建了圍墻。由於圍欄較短,附近居民經常翻越圍欄偷東西,於是連的祖先就修了壹個更高的圍欄,形成了今天的雙圍欄結構。“連五”的城墻將近300米長。從較低的地方望去,兩邊的墻壁盤旋如長城的雄偉氣勢。據測量,外墻高近6米;內墻高約3米,墻寬約0.3米。兩個圍欄相距半米左右,中間每隔2米嵌壹根石梁,起到相互牽引加固的作用。外墻每隔2米就有壹個漏洞。
1940年秋,近千名侵華日軍在惠陽夏勇登陸,直奔百花市場。當地居民和附近群眾迅速潛入雙層圍墻內躲藏。侵華日軍闖入“訓練所”後,見無人,不敢貿然搜查。他們惱羞成怒,放火燒了龍家。好在龍屋當年只燒了壹部分,經過後人的維護,現在已經基本修復。當年,有100多人在圍欄的幫助下躲過了這場災難。
1979年,當地爆發洪水,“練功房”周邊多處房屋倒塌,但“練功房”的雙層圍欄異常堅固,使得“練功房”安全渡過洪水。
“連屋”最高峰時有80多戶700多人,現在只有10戶住在這裏。
結構廳內部為三向結構。
“訓練屋”的中央是壹個方形大廳。大殿正門前是壹片大和平,用來曬谷納涼。和平路的兩邊向東和向西開放。從東門走進“練功房”,映入眼簾的是這個近200平方米的長方形大和平,和平東西兩側各有壹根石桅桿。和平是客家圍龍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到收獲季節,客家人都會在這裏打稻曬糧,俗稱和平。和平面前是壹個面積近200平方米的半月潭。據相關資料顯示,客家圍龍場無論大小,前面都要有壹片水田和壹個池塘,不僅有裝飾作用,還很實用。池塘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又是天然的汙水凈化池,具有澆灌菜地、蓄水防旱、防火的功能。半月潭與半月形建築群形成壹個橢圓形,既使圍場房屋整體美觀,又寄托了人們“合家團圓,萬事如意”的美好願望。
大殿是龍圍最重要的部分,其四角有角樓,故稱“四角樓”。“訓練所”的四角樓是兩層小樓,屋頂是青瓦鋪成的三角檐。從屋檐到地面大約有8米高。“四角樓”內部為上、中、下三進的“三進”結構,由天井相連,用木屏風隔開。正殿分為兩個廂,俗稱橫屋。在橫宅的盡頭,建造了十幾個有圍墻的房子,把龍“圍”在主宅裏。“三金”最裏面是檁條。檁條的中間端是壹個雕刻精美的靈閣。靈閣正中,供奉著連祖先的排名。靈閣頂上刻著“文德堂”二字,左右各有壹副對聯,上面寫著“遵先人訓,說勤儉節約,教子子孫孫讀書而耕田。”這副對聯是他們祖傳的座右銘,意思是教育後代要節儉。只有專心讀書,努力工作,才是買房養家的最好辦法。
傳說蓋房子是因為“五鬼送銀”
文德堂供奉的“廣東文公”,正是“練功房”的創始人連陽君。“連五”創建於清朝嘉慶十二年(1807),距今已有201年的歷史。據《連氏宗譜》記載,連陽君,廣東人,曾為國學。他是從仙百花鎮秣陵村搬來建這個房子的。
關於當時連陽君為什麽有那麽多財力修建這個龍圍有壹個傳說:“五鬼送銀”:連陽君靠打油榨糖為生。有壹天,村裏突然來了五個運鹽的,帶著10擔白鹽找地方臨時存放。他們挨家挨戶尋找,只有好心的連陽君答應了運鹽人的要求,把自己的房子騰出來給運鹽人存放食鹽。過了很久,連陽君也沒見運鹽的回來取鹽,就去查看儲鹽情況。誰知10擔白鹽變成了10擔白銀。後來,連陽君用這筆橫財建起了這個“練功房”。但是,“五鬼送銀”畢竟只是傳說。修行者的祖先靠著勤勞和節儉建造了這個祖屋。訓練家早年有很多木匠。最高峰時,有近100名木匠住在這個培訓房裏。解放前,賈立安有四五家木材廠,專門生產家具、水車和農具,還有榨油廠、糖廠、布店、豆腐廠,壹時興盛。“練功房”今天的規模,也是後人不斷維護的結果。
連誌峰說,廣州話“四角樓”建成後,連的祖先就住在這裏。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連的祖先還在“四角樓”兩側建造了近60間分散的房屋,至今仍保存完好。這樣,加上原來的“四角樓”,整個“練功房”占地近百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