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學 - 農歷的起源

農歷的起源

中國的農歷是以太陽和月亮為基準的,所以不能完全反映太陽周期。中國是農業社會,農業生產需要對太陽的運行有嚴格的認識,所以人們根據太陽的運行制定了“二十四節氣”。

農歷的起源

從古幹支時代到清末開歷(公歷),歷史上多次修訂。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65,438+002多種歷法,對中國的文化和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幹支歷(照片)、夏歷、商歷(陰歷)、周歷、西漢的太初歷、三通歷和隋朝的帝王歷。

古人觀察天象的運動規律,古代采用幹支時代。據明代歷史學家萬明英介紹,這是他根據中國古代文獻中的明確記載,確定幹支為帝家時發明的,在其著作《三戒會》中有詳細記載。樹幹和樹枝的發明標誌著最原始的歷法的出現,這種歷法是用來用數字計算年齡的。入夏後,多軌歷法出現,即各地諸侯、部落也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個以閏月四時為紀年的歷法。秦漢時期閏月放在九月之後,稱為“後九月”。漢武帝元年,閏月放在壹年中不含氣的月份作為上壹個月的閏月。漢初,中國歷法出現重大轉折,全國統壹歷法成為相對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指示、、羅等人商議創制《漢歷》,漢武帝用七年時間完成。當年5月,年號改為太初(即太初元年),這套《漢歷》頒布實施。後人把這種歷法稱為“太初歷”,後來劉欣寫了“三歷”。這兩種歷法的重要特點是紀年壹體。壹年中的整數天是365天,不再是以前日歷中的366天。用“加法”代替以前的“減法”來調整時差。年齡周期的開始是相當固定的,閏月可以通過數學計算確定。

民國成立後,采用公歷,既采用公歷又采用民國歷,廢除了中國的傳統歷法。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繼續使用西歷標記年份。但保留了我國的傳統歷法——夏歷,並於2017年頒布了國家標準《農歷編制與頒布》。1970後,“夏歷”改名為“農歷”。現行農歷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推算,是官方年鑒《中國天文年歷》的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