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中山公園位於繁華的漢口商業中心,用地面積32.7公頃。園區周邊形成了由武漢廣場、武漢世貿大廈、萬松園商業街組成的市級商業中心。由武漢會展中心、城市體育場、新世界購物中心和兩所醫院組成的會展、體育、醫療等大型公共服務設施群。
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優越,是中國100大名園之壹。
為了改善城市中心區的環境面貌,提高公共設施水平,增強城市活力,使公園更貼近廣大市民,建設開放式的中山公園勢在必行。
根據廣大市民的建議和訴求,1999年,武漢* * *人民決定對中山公園及其周邊進行改造,並委托編制中山公園改造規劃。
壹、規劃理念
1.保持公園的生物種群總量和自然形態,突出生態特色。
2.傳承歷史文化遺跡和園林特色,豐富公園景點,提高綠化質量。
3.適應城市公園開放式管理模式的轉變。
4.滿足規劃實施的可操作性、建設項目的有效性和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環境的綜合效益。
5.把壹個封閉的市中心公園建設成壹個集園林和空地為壹體的開放式公園。
二、空間布局
改造規劃貫徹“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原則,從地域環境著眼整體布局,調整功能分區,豐富景點,突出水文化和橋文化特色,努力實現“更綠、更美、更親民”的總體目標。
園區壹期規劃用地面積32.84公頃,二期用地面積增至40.1公頃。
1,明確分區,強化各園區文化特色。
在原公園園林風格的基礎上,公園進壹步明確劃分為南區、中區、北區三個區域,分別為園林景觀區、人文景觀區、林蔭遊樂區;加強各區之間的交通聯系,豐富和突出各區的景觀特色。
2.豐富公園景觀,形成十二個景點。
規劃註重對公園自然和人文景觀的挖掘。在完善現有設施的同時,圍繞園區水和橋的文化特色,修復建設28座景觀橋。貫穿水系,凈化水體,豐富水上活動,形成縱貫南北的水道,遊船可自由通行;豐富公園景觀,保留並新增蠟像館、春景、冰雪、湖畔雕塑等十二個景點。
三、創新與特色
1,整體設計,改善區域綜合環境。
基於開放式公園的定位,從內部功能設置、環境規劃到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從地下管線到地上植被及設施系統的概念設計,實現公園與城市綜合功能、空間景觀、交通組織、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2.歷史保護與創新環境相結合。
改造規劃在妥善保護眾多歷史文物的基礎上,註重挖掘公園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特色,賦予其新的內涵。在完善道路和市政系統的同時,環境設計的內容覆蓋公園的每壹個角落和環節。
3.突出公園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對園區內的劉春湖進行截汙清淤工程,建設景觀橋,展現園區水文化和橋文化特色;挖掘首義堂(中國第壹蠟像紀念館)、張公亭(紀念湖廣總督張之洞)、應暉亭等豐富的文化遺產,以12個景點為載體,把公園建設成為自然人化、精神化的結晶。
4.規劃、設計和實施緊密結合。
公園的重建分為六類建設項目,包括拆除、連接、清水、照明、聲學、設施和景點、管理服務。確定責任部門和實施步驟,估算投資,增強規劃的可操作性。
5、規劃布局適應公園的開放式管理。
(1)理順並分層次設置園區內外道路交通系統:增加出入口,方便市民出入;拓寬園區主幹道,理順遊覽路線;修建壹條環湖通道;改善園區停車問題;優化道路和硬地板的鋪設。
(2)公眾配套設施* * *:努力完善中山的觀光、休息、美食、購物等綜合旅遊服務功能,綜合布局安排各項配套服務設施,為整體提升園區各項公共設施服務水平提供指導依據。
四。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1.原土地面積:32.7公頃。
2.規劃用地面積:壹期用地面積32.84公頃。
二期占地40.7公頃。
3.規劃總建築面積:7670平方米(含地下建築4000平方米)
其中:商業服務面積3000平方米,餐飲服務面積3000平方米。
管理用房:1170平米,其他:500平米。
4.建築容積率:0.03
5.綠化覆蓋率理論:91%(綠地18公頃,水面面積6公頃)
6.建築密度:0.8%
7.60個地面(室外)停車位(500個非機動車停車位)
動詞 (verb的縮寫)實施效果
武漢中山公園改造方案獲批後,2001 1改造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根據規劃,園區用地已擴建,預留遠期發展;拆除各類建築6970平方米,公園臨街開敞面長度由50米增加到200多米,公園綠地面積增加1.8公頃;49條排汙口河流被切斷,淤泥被清除,水道被疏浚,劉春湖的水質得到了徹底的改善。完善步行交通系統;開放公園東西兩側至萬松園路、新華路出入口,合理組織內部交通,新增60個機動車停車位和壹定規模的非機動車停車場。
改造後形成了三個各具特色的功能分區:前區為園林景觀區,中區為人文景觀區,後區為林蔭遊樂區。
2001 10 1,改造後的中山公園作為壹個生態環境良好、文化內涵豐富、設施完善、景點眾多的城市“客廳”正式開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提高,受到各方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