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東坑是壹片平地,這個丁屋村就在這片平地的中間。幸運的是,這座石鼎的祠堂坐北朝南,左邊是石鐘山,右邊是天馬峰。背靠周谷嶺,面向龍溪河,依山傍水,風水極佳。有楹聯為證:鎮在半山腰,地勢近鏡沼,而展源泉形勝於幹坤,躍過雲龍,追溯星漢規模、山海壯闊的大觀。
誰是聯絡員?似乎無法測試。但其概括之精當,優雅之極,不能不讓讀者贊嘆古今。人為的地名,地名,或者人和地方都有名字,相輔相成,是尋求名勝古跡者的通道。看看神社,再看看祠堂門上的碑文,“石鼎祠堂”四個大字更是讓人浮想聯翩。很明顯,這不是毛筆寫的,而是毛筆寫的。這幅畫是陳白沙傳下來的。陳白沙,原名張憲,嶺南儒士,明理學家,新會人。牌匾上斑駁的字跡依稀可以看出陳寫的是什麽碑文。我不是考古學家,所以說不出是不是他寫的。如果他真的為石鼎祠堂題字,那就太可怕了。
人類是地球的寵兒。石鼎壹家是東坑的驕傲。自石鼎祠堂建立以來,石鼎的人脈和脈絡從未斷過。作家和戰士,壹代又壹代。但是他們忘不了壹個叫丁松的人。丁確是宋,字懋儉,號。生於1346,死於1429。他是第壹個在石鼎開村的人。《石鼎家譜》上說:“龔雪歷史悠久,是雪村·葉公開創了琥珀之坑。明洪武五年五月五日中午設下圍城。到目前為止,他穿著衣服。”在丁屋村,還能找到這個人的墓。人們仍然可以從他的墓碑上依稀看到他的行為和貢獻。石鼎的後人會永遠記住的壹件事是,1381年,他以義教官兵,使千余苦難村民得以生存(史實見《東坑詩集》序)。讓後人讀來佩服的是,這個人和他的後人在開民智、育人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東關縣誌·藝文誌》中有兩部石鼎後人的詩集,壹部是丁衡的《聚莊集》,另壹部是許定的《馬山集》。丁衡是柏鞏的第五子。丁衡的《琥珀坑八景》描寫了石鐘煙樹、尤溪萬度、武安夜月、牯嶺松桃、汀崗崔永、石澳桂橋張春、南坑丘吉等景色,口口相傳,影響廣泛。
據說文字裏有雪人,道武裏也有人。古代武將不能說全,現代先烈可以算清楚。史料記載的丁就是其中突出的壹個。這個人後來改名為鄧凱。1927出生,1941加入抗日先鋒隊,1942加入抗日遊擊隊。1943-1945戰鬥中四次獲獎,1947三次負傷。1956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授予獨立自由勛章,1957年被授予三等解放勛章。在丁屋村的英雄譜裏,有丁幹培、丁徐升、丁中天、丁樹森...
還有很多無名英雄從來沒有被記錄下來。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為家鄉和人民做出的貢獻也為石鼎的年輕壹代所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