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梵語叫佛塔,古印度的意思是墳墓。從印度梵文翻譯成中文後,出現了X杜波、佛圖、福圖等音譯名,以及方粉、朱元、高仙等意譯名。“塔”是中國古代人給這種印度建築起的壹個非常形象的名字,最早見於金代葛洪的《紫苑》。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後來弟子們將他的遺體火化,遺體在火光中凝結成五顏六色、牢不可破的晶體,稱為遺物。相傳釋迦牟尼還留下了自己的身骨、頭骨、牙齒、毛發、指骨等,都是佛教遺物。當時八國國王聽說過釋迦牟尼?之後都帶領士兵爭奪佛祖舍利。最後他們分別得到了壹份,按照印度古老的傳統習俗,在自己的國家建造了壹座塔。這些佛塔下面有地下宮殿,裏面都是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子。因為佛教信徒視釋迦牟尼佛舍利為至高無上的聖物,所以佛塔不就變成釋迦牟尼了嗎?佛教的象征,是佛教弟子崇拜的對象。佛教認為,信徒若能定期在佛塔周圍朝拜,便可在來世獲得大功德和福報。因此,佛塔周圍的右撇子崇拜成為當時僧侶的日常任務。不僅如此,建造佛塔本身也是壹種功德行為。釋迦牟尼涅槃200多年後,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將前八佛塔的七座地下佛塔打開,取出佛塔,分成許多部分,然後在他傳播佛教的廣大地區,建造佛塔作支撐。這種做法往往被後來的佛教信徒沿用。今天,佛陀的佛塔遍布中亞、東亞、南亞和東南亞,在中國的土地上有數以萬計的古塔。供奉舍利的佛塔屈指可數,大部分佛塔供奉的都是象征性的舍利。佛經上說:建佛塔的信徒,如果找不到佛祖真身舍利,可以用金、銀、玻璃、水晶、瑪瑙等寶物代替;如果實在找不到這些寶貝,也可以去海邊撿幹凈的沙子,或者收集壹些草藥和竹根做舍利子。只要他們對佛教有壹個真誠的信仰,這些象征性的物品在信眾的眼中就和真正的佛舍利有著同樣的功能和作用。此外,佛教經典集中了釋迦牟尼的全部思想和智慧,是佛教信徒到達尼盤境界的指路明燈。因此,在壹些古塔中,壹些佛教經典也作為舍利子供奉在塔中。經典不同於舍利,所以佛塔中珍藏的經典被佛教稱為“法器舍利”。舍利和法器舍利所在的佛塔被稱為“佛塔”。還有壹種佛塔只是作為釋迦牟尼的象征。寶塔下沒有埋藏任何遺物,因此不具有墳墓的性質。比如石窟裏用石頭雕成的佛塔就是這樣的。這座塔在梵文佛教文獻中被稱為Chaitya,中文音譯為“智提”或“智地”。任何形式的文化藝術都沒有固定的模式,佛塔也是如此,它是佛教信仰的重要標誌之壹。當建造佛塔的思想從印度傳向四面八方時,各個地區的佛教信徒在接受印度佛塔建築風格的同時,也不斷結合自己固有的文化,創造出自己喜愛的佛塔。於是在佛教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各種佛塔不斷湧現,成為古代信仰佛教的各族建築藝術中的壹朵奇葩。
中國的古塔也多種多樣。從它們的外觀和結構形式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七種類型:
1.亭塔:它是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保存下來的寶塔數量最多的壹座塔,是漢族寶塔的獨特建築風格。這座塔每層之間的距離都比較大,乍壹看像是壹座高樓亭子。高大,塔內壹般有磚石或木樓梯,可供人登高眺望遠方。塔身的層數往往與塔身的層數相同。在壹些塔、門、窗、柱等的外面。具有木質結構。
2.密檐寶塔:中國古塔的數量和地位僅次於亭式寶塔,其造型壹般都比較高大。它從亭式木塔發展到磚石結構。這座塔的壹樓很高,但壹樓以上各層的高度都特別小,各層屋檐重疊緊密。塔的內部壹般是中空的,不能爬上去看。有些密檐塔,做出來就是實心的。即使塔內有樓梯可爬,實際裏面的樓層數也遠遠少於塔內的屋檐數。濃郁的仿木建築裝飾大多集中在塔樓的壹層。
3.亭塔:這是壹種古老的寶塔形式,結合了印度蓋碗塔和中國古代傳統的亭建築,它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塔的外觀像亭子,都是單層的,有的還在頂上建壹個小亭子。佛龕壹般設置在塔內,用來安放佛像。因其結構簡單,造價低廉,易於建造,此塔曾被許多高僧采用為墓塔。
4.花塔:有單層和多層花塔。它的主要特點是塔的上部裝飾有復雜的花飾,看起來像壹個巨大的花束。可能是從裝飾亭式塔的頂部和亭式密檐塔的塔身發展而來,在佛教中用來表現蓮花隱世。雖然數量不多,但造型獨特。
5.壺蓋佛塔:是古印度傳統佛塔,在中國建造很早,主要流行於元代以後。它的塔身是壹個圓形的碗蓋體,上面是高高的塔剎,下面是須彌山基座。這種寶塔在西藏被藏傳佛教廣泛使用,所以也叫“喇嘛塔”。因形似瓶子,故又俗稱“寶瓶塔”。
6.金剛寶座塔:此名針對自身組合,但具體造型多樣。它的基本特點是:下面有壹個高高的基座,基座上建有五座塔。中間的塔比較高,四角的四個塔比較矮。基座上的五塔形狀沒有壹定的規定,有的是密檐,有的是蓋碗。這是壹座供奉佛教密宗金剛五位大師舍利子的寶塔。明朝以後在中國流行。
7.渡塔和塔門:渡塔是建在街上或主幹道上的塔,塔下有門道,供行人和馬匹通過;塔門是把塔的下部建成門道的形式。壹般只允許行人通行,不允許車馬通行。這兩種塔在元代就開始出現,所以建在門口的塔壹般都是碗蓋的,有的是壹塔,有的是三塔或五塔並列。門口的塔是佛陀的象征,所以任何人從塔下的門口經過都被認為是向佛陀朝聖了。這就是修建穿越塔和塔的意義。除了以上所列的七種塔型,中國古代還有許多不尋常的塔型,如九頂塔,在亭式塔頂上建有九座小塔;碣石樓類似於漢族傳統的門闕建築形式;形狀像圓柱的圓柱形塔;以及鐘形塔、球形塔、古典塔等。,它們通常在埋葬高僧遺骸的墓塔中被發現。藏傳佛教寺院中還有壹種流行的高臺寶塔,即在壹個長方形的高臺上建造五八座大小相同的蓋碗寶塔。此外,還有壹些將兩種或三種塔形相結合的造型,如將亭式塔置於蓋碗塔之上,或將蓋碗塔與密檐、樓閣相結合,或在方形、多邊形的樓閣上增加壹個蓋碗體和多個輪子(即亭式蓋碗塔,俗稱阿育王塔),使古塔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變化多端。
古塔雖然類型多樣,但基本構造基本相同,壹般有地宮、基座、塔身、塔剎四部分。地宮壹般建在佛塔之下,用以埋葬佛塔和祭祀。塔基礎是塔的下部基礎,它覆蓋著地下宮殿,是支撐塔的基礎。塔身是塔的主要部分。上面提到的塔的類型主要是通過塔體的形狀來區分的。塔體內部結構以實心和空心為主,塔體層數多為壹、三、五、七、九、十壹、十三等。,而二、四、六、八等負數的樓層數極為罕見。塔莎是塔上部的頂部,是梵文的音譯。包含了大地、土地、佛國的含義,所以佛寺也叫寺廟。將塔頂命名為“剎”,似乎有佛教界的象征意義。壹般標準造型的塔閘也是小碗蓋塔,也可分為閘座、閘體、閘頂三部分:閘座壹般由底座、蓮花蓋、蓮花蓋組成;制動體由制動桿、相位輪和傘蓋等組成。剎車桿設置在剎車座上,剎車桿上套有相位輪。相位輪的圖像非常類似於重疊的環。它是崇高和受人敬仰的佛塔的象征。中國古代傳統俗名也叫“金盤”、“露盤”。相輪的層數不壹,三到五層,到幾十層,都是奇數。有些塔還用相輪的數量來表示塔的級別和高度。壹般來說,大塔的相輪多而大,小塔的相輪少而小。在相輪的頂端,有圓形的燈、月亮、圓球等。仍然以穿套的方式放置在制動桿上,與* * *壹起構成制動頂部件。在寶塔下,有的還設置了天宮,專門用來收藏和供奉供養的遺物和物品。在建造壹些塔的時候,壹些佛經作為釋迦牟尼的佛教遺物被放在塔的墻壁裏。
中國古塔使用的建築材料大致可分為木材、磚石、金屬、玻璃等。木佛塔主要流行於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采用漢族傳統的木結構方法建造。磚石寶塔興起於唐代以後,采用砌磚或砌石、發券、重疊等方法建造。我國現存的古塔大多屬於這種類型的建築。宋代以後,人們有時喜歡通過雕刻和成型來鑄造金屬塔。用琉璃瓦建造的塔為塔身的外觀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中國古代的佛教信徒在修建佛塔的同時,也為歷代高僧大德修建了無數佛塔。在壹些寺院旁邊,成群的高僧佛塔組成了舉世聞名的塔林,向我們講述著死在佛塔下的人們的功德。佛教在中國1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寶塔這種建築藝術形式激起了先民對其他建築類型的想象,於是產生了壹系列觀察敵情的寶塔、導航引渡的導航塔、壓制風水的風格塔。甚至有些道士死後,還建佛塔安葬,建塔的形式往往和佛塔沒有太大區別。這些塔,名目繁多,用途廣泛,充分說明這種原本屬於佛教的建築形式早已融入中國古代民族文化的海洋,成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不可或缺的壹部分,也讓中國的大好河山更加美麗。
印度現存最古老的佛塔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的阿育王時代。中國第壹座佛塔的建立是在公元壹世紀的東漢時期,當時佛教剛剛在中國被少數人接受。在近兩千年的風雨歲月中,無數佛塔在中華大地上拔地而起,展示著先輩們輝煌的藝術成就;多少寶塔在戰火紛飛中被埋沒在地下,其雄偉的姿態只有在古籍中才能找到。盡管如此,中國仍有數千座古塔屹立不倒,無論是數量、品種、制作工藝還是時間跨度,在曾經信佛、現在依然信佛的國家中,都是首屈壹指的。他們的成就絕不僅限於古代建築藝術本身。從這些古塔和遺跡耀眼的光環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的祖先接受各種外來文化,不斷創新民族文化的歷史進程。(摘自常青《中國古塔藝術教程》,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9月)
白馬寺雲起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