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學 - 南宋韋紅旗墓誌發掘還原宋元決戰

南宋韋紅旗墓誌發掘還原宋元決戰

簡介:這個洪奇偉就是這次考古發掘的墓主人。戰役信息來自洪奇偉的墓誌銘。專家表示,鑒於墓誌銘是當事人書寫的,在某些情況下比史料更可靠。韋紅旗墓

杭州作為南宋古都,經常會有壹些有趣的考古發現,讓那些幾乎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歷史故事不斷刷新我們的歷史認知。

比如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昨天發布的壹則墓葬發掘信息,讓我們對決定南宋最終命運的丁家洲(今安徽銅陵北)之戰有了新的認識。在這場戰役中,除了臭名昭著的史書上的逃犯賈思道,還有壹個罪魁禍首孫虎臣,他率先逃跑,引起了壹場潰敗。緊接著,作為主力被消滅的南宋,敗走千裏,鎮江知府洪啟維棄城而逃。這個洪奇偉就是這次考古發掘的墓主人。競選信息來自他的墓誌銘。專家表示,鑒於墓誌銘是當事人書寫的,在某些情況下比史料更可靠。

這座墓位於臨安市的壹個小村莊,是洪奇偉夫婦的合葬墓。發現的時候已經被偷了三次,裏面幾乎什麽都沒有了。但其規模十分豪華龐大,留下的墓誌銘清晰完整,信息量很大,不僅成為判斷墓主身份的實質性證據,也讓我們得以壹窺幾千年前紛繁復雜的歷史真相。

墓誌銘信息量很大。

老婆是杭州人,爺爺寫的《春秋》。

這座墓是洪七瑋夫婦的墓。位於臨安市朗碧自然村。背靠將軍山,南苕溪前。竹林幽幽,風景和景色都很好。考古所從去年6月165438+10月開始發掘。但是因為被偷了三次,裏面幾乎沒有留下什麽財寶。夫妻同分異室,男左女右,中間相隔,墓誌銘保存完好。洪奇偉的墓誌銘有些風化,很多文字肉眼看不清楚。而且是用比較別致的草書寫的,需要後期用高科技手段來分辨,但是信息量很大。

這個洪奇偉是杭州人,關於他的史料很少。基本上他是在別人的傳記裏提到了壹句話。比如宋代《賈思道傳》中提到,知道臨安府的洪奇偉不敢下地,似乎是大意。這說明洪誌偉曾經在臨安做過知府,與賈思道經常不謀而合。

而他的祖父洪,做過刑部尚書,翰林學士,國史兼職,寫過《春秋》,有專門的傳記《宋史·洪子逵》。但據史料記載,他死於端平年間,卻沒有端平年間的記載。墓誌銘中明確寫道,端平三年,死後被封為太上皇沈國公,享受丞相軍銜的待遇,是對史料空白的補充。

至於洪之富的妻子郎,在史料中幾乎難尋蹤跡。這壹次,看了墓誌銘就清楚了。郎也是杭州人。生第二個兒子的時候,他得了感冒,冬天復發。結果醫生給了他壹劑猛藥,美麗的* * * 38歲就去世了,而知府活到79歲,所以他妻子的墓誌銘是他自己寫的。

雖然後來又娶了壹個老婆,但他對郎的評價很高,說她脾氣好,不隨便罵別人,而且語氣特別嚴厲,從來不說人話。杭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郎旭峰表示,墓誌中還提到郎的祖父名叫郎堅,被封為武林侯,這也是史料中所沒有的。

那場宋元決戰,到底是誰在跑?

孫虎臣逃賈似道首當其沖。

洪奇偉在墓誌銘中還寫了壹件大事:丁家洲之戰。

這場戰役,在《宋史》和《元史》中都有記載,是南宋與元朝最後壹次大規模決戰,發生在1275年2月22日。在這場戰役中,牽扯到了壹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人:奸臣賈思道。

宋世利說,賈思道派遣南宋精銳士兵130000,在丁家洲,也就是今天安徽銅陵的東北江,與元軍作戰。結果賈思道怕死,臨陣退縮,慘敗,乘船逃到揚州。

眾所周知,賈思道後來義憤填膺,被貶,最後被發配到廣東被貶。在被貶途中,被與他有仇的鄭虎臣所殺。這種連鎖反應的直接導火索是丁家洲之戰。他是在1275年7月被殺的,這壹仗才打了5個月。

65438+第二年十月,不到壹年,南宋都城臨安被占領。

丁家洲的失敗意味著南宋的滅亡。而後來的壹些鬥爭,比如文天祥抗袁,都是小規模的戰鬥,已經不成氣候了。杭州社會科學院南宋歷史研究中心主任何中立說。

此時的洪之富在做什麽?當時他是鎮江知府。元兵準備進攻時,棄城而逃。但墓誌銘裏,只寫了戰敗,沒寫逃跑。

談到墓誌銘中的這場戰鬥,洪奇偉說,賈思道也曾試圖收編敗兵,再戰,但失敗了。最重要的是,他還提到孫虎臣當時是步兵指揮下的前鋒,他先逃了。

在史料中,關於誰先逃,眾說紛紜。

據元代《伯顏傳》記載,水軍統帥夏貴先逃:汝先逃,平舟掠如舟。

《宋史·賈思道傳》中也說:和陶壹樣,我也是和虎臣壹起跑到揚州,他們壹起逃亡。

墓誌記載與史料不同。壹般以墓誌銘為準,因為是當事人寫的。郎旭峰認為,洪奇偉的墓誌銘可能是事先寫好的,也可能是認識他的人寫的,但他不需要為賈思道辯護,不管是孫虎臣先逃,還是賈思道先逃。當時的鎮江空無壹人,註定是守不住的。從邏輯上講,他的陳述是客觀的。

這是土豪墓。

31層封土,每層顏色不同。

洪七偉的墓誌銘有意思。他被盜被盜的墓,在普通人看來是空的,但在考古學家看來也是有趣的。這個墓的頭是封土的。

在古代,高等級的地塊被稱為墳墓和山脈。在漢朝,地位越高,土地也就越高越厚。但在宋代並不流行。但是,洪之富有點小心。

當作者走上緩坡時,被陵墓的封閉所震驚。更像壹座小山,長58米,最高點13米。仔細看,這土是壹層壹層夯實的,每壹層顏色都不壹樣。

有31層。市考古研究所的副研究員劉未鵬非常冷靜。他說,13米的高度在宋墓中算高了,夯築非常密實堅硬,所用材料也不壹樣。前23層用粘土夯實,24至27層用粘土、沙子、石灰(礦渣)混合。

果然是城裏的名門望族,世代為官,財力雄厚。外面的圈地那麽雅致,墓就更差了。

由於墓前有石欄,石欄兩側用夯土加固,為了保護原貌,考古人員只能將墓室頂部的兩個盜洞擴大,進入墓室。沒想到,這墓磚是分層的,先磚,再糯米石灰,再土,再土...郎旭峰向筆者講述了裏面的壓力。

白糯米石灰占了很大壹部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混凝土。常用於古建築地面,防水防潮,密封性好。郎旭峰說,這完全是當地修建的墳墓。這種材料在元代以後的墓葬中使用較多。早期的墓葬並不常見,直接封土就可以了。沒有那麽精細,這也代表了壹種新的墓葬形式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