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是個建築門外漢,但我壹直對建築很著迷。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足以顯示其魅力。在大文豪沈從文的故鄉湘西,有壹排排苗族吊腳樓,工藝精湛,民族特色鮮明。在中國的史書上,有“北方人住窯洞,南方人住窩”的說法。在中國南方,從鳥巢到幹欄建築,發現最早的遺跡是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湘西苗寨吊腳樓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古建築技術的重要體現,為適應山區新環境而逐漸改良。湘西苗族多居住在山高林密的山區。對他們來說,用當地的材料建造房屋是很平常的事。木屋、青石墻、黃土墻、黑瓦房、仿古高蹺是湘西苗族民居的主要風格。
我國民俗學創始人鐘敬文在《民俗學導論》中說,建築是壹種“物化的生活”和“空間的社會生活”,也就是說,影響建築特征的因素主要有兩個:壹是周圍的自然環境;二是人文環境的影響。湘西苗族大多生活在山高坡陡的寒冷地區。基坑開挖不方便。另外,天氣多雨,潮濕多霧,磚房底部空氣很重,不適合居住。所以苗族人總是選擇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建造這種通風良好的幹柴建築,也就是“高蹺樓”。
據建築師考證,妙雕角樓是山地條件下幹欄建築的獨特創造,屬於坡山木框鬥梁幹欄建築。從歷史上看,苗族建築文化源遠流長。起源於九裏部落,苗族始祖蚩尤居住在太湖。他們參與了環太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創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發現證實了苗族先民的房屋是甘蘭式建築。
壹個國家的住宅建築是其經濟、文化、藝術、家庭、社會、宗教觀念的集中體現,以物質傳承的形式表達其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