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學 - 風水東學廈門

風水東學廈門

浙江金華,武義。

據說武則天當政時,新設的郡縣都冠以“武”字。因縣東有白衣山,故名武義縣。

這裏是中國著名的溫泉城,溫泉資源“華東第壹,全國第壹”。在這裏,也有很多與世隔絕的古村落。沒有人海,只有江南的詩情畫意。

讓我們壹起來看看武義最美的九個古村落。妳去過幾個地方嗎?

武夷,山下包谷村。位於武義縣南部的大溪口鄉,是壹個古樸美麗,有著悠久古風的地方。"水擁抱著孤獨的村莊,山穿過壹條小路."古詩裏描述的美麗鄉村,山腳下的鮑魚再好不過了。

山下的包村可以說是壹個低調又高調的小山村。低調是因為這裏不是景區,平時遊客也不多,只是壹個群山環繞的小村莊。說他高調,是因為被中國著名建築師梁思成選為浙贛山區建築代表,寫進了《中國建築史》壹書。

村子四面環山,坐落在東西山之間崎嶇的山谷裏,村裏只有壹條小路(小路)可以走。有兩條名叫金溪和崗灘澗的小河從北向南奔流,像兩個調皮的孩子壹路蹦跳,在村子的北端匯合,然後繼續嬉鬧,呈“S”字形流過村子。這條清流從山裏出來,壹路南下,奔向宣平河,最後落入甌江母親的懷抱。

這個僻靜的村莊仍然保留著強烈的古老魅力。站在村中心,可以看到溪流兩岸的古民居相鄰,隨地勢高低分布不均。富有古意,勝過壹幅水墨畫。停在民國時期修建的名為“錦溪橋”的玲瓏石拱橋上,可以看到湍急的溪水遇到大壩時濺起的細密白色水滴。壹切都格外美好。

據說古時候山下只住著幾個包姓人,村名就叫“包山下”。但實際上,村裏大多數人都姓塗。根據山下堡雙溪屠氏族譜,該村屠氏祖名為屠國文。清朝雍正年間,他從福建長汀來到雙溪居住,在打工過程中與壹名叫山下保的女子相戀,後成為山下保的上門女婿。屠國文搬到山腳鮑魚後,每天上山開荒,在山上種下靛藍作為染布原料,並在村裏修建了10直徑3.5米的靛藍池塘,供百姓浸泡植物制作染料。以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和生產方式,在鄉寧壹個幾乎與世隔絕的角落裏,生活著壹代又壹代的塗姓後裔。

此後,塗氏家族逐漸發展壯大,到清代宣平時,已是名門之壹。他們秉承山下保良家族開創的耕讀家風,重視教育。在清朝,他們還培養了48名學者和27名學生。

山下堡古民居主要分為三房四廂、五房四廂。大多數都有後院。主屋和廂房的前檐都設有由鬥拱支撐的下檐作為連廊,既增加了視覺上的建築美感,又減弱了陽光和雨水的直射,非常典型的武夷南部傳統民居建築。

村內的塗氏宗祠,建於清代,是縣級文保單位。這座建築保存完好,主體結構沒有受損。寺內雕塑、繪畫、水墨畫飽滿、莊重、典雅、古色古香;門樓和大廳的匾額、題字、對聯蒼勁有力,古拙,寓意深刻,寓意吉祥。

山下的包村是江南居民原始狀態的代表。奇跡般地保存了幾乎消失的中國傳統鄉村聚落全景,村落巷道結構、建築裝飾、民居布局等。都完好地保存著原生態的人文狀態。

豫園村位於武義縣西南的豫園鄉。它是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根據天體和星象的排列而設計建造的,所以也叫太極星象村。據傳這裏風水極好。

剛到豫園村,迎面就是壹條S形的小溪,將稻田圍成壹幅巨大的太極陰陽圖,讓人感受到太極占星的奧妙。誰能想到,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卻蘊藏著1200多座宋、元、明、清的古建築。古建築中木雕、磚雕、石雕的精美令人嘆為觀止。

古村落並不華麗,白墻黑瓦的建築,參天古樹,長滿青苔的石凳,斑駁的牌匾,凝結著時光。

豫園村保存了1200多座古建築,從宋代到清代。這些仿古建築包含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以及木雕、石雕、磚雕等。都栩栩如生,令遊客驚嘆不已。

郭棟村可能是武夷古村落中最“有名”的壹個,有“江南第壹風水村”的美譽。“國外風光古,洞內日月長。”這幅刻在郭棟村口古城墻上的對聯,展現了這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的幽美。

郭棟村歷史悠久,其祖先可以追溯到宋朝宰相何致中。據說何誌忠的後人模仿《內經圖》修建的古村落,村裏所有的橋和井都是按照風水理論布置的,很有講究。“山響似郭,靜如洞”,這是老祖宗賦予這個村子的深情。

郭棟有許多老房子和古樹,每個地方都值得壹去。村子附近的山也壹定要爬。透過百年老樹的枝椏看古村,是壹種幽深和寧靜。

範村,武義縣海拔最低的古村落。山川自然的味道,有著有趣高度的傳統建築,像這樣淳樸的古村落,總是讓人留戀和向往。位於武義縣鹿潭鎮的樊村就是其中之壹。

範村是北宋範仲淹侄兒後代的聚居地。它位於武義縣西北部,是全縣地勢最低的村莊。它在清朝嘉慶年間幾乎被壹場特大洪水摧毀,只剩下範祠堂東邊的壹棵大樟樹和壹堵舊墻。

今天,這棵見證了當年浩劫的古樟樹,依然屹立在武夷河畔。經過幾百年的風雨,它變得越來越強大,需要五個人才能抱在壹起。重建的範氏宗祠內有三塊著名的石碑,分別位於宗祠大門東西兩側的內墻上,而且都嵌在墻裏。

當我們到達樊村時,樊氏華亭已經走了。走進這個地方,眼前的景象,就算用上所有描述木雕技藝的詞語,也不足以形容它的美。巧妙的牛腿,花窗,栩栩如生的花瓣,松柏,木雕圖案風化後依然清晰可見。透過它們,仿佛可以看到匠人所雕刻的心靈和意境。大廳中央懸掛著古色古香的燈飾。當夜晚來臨,這些承載著沈重過去的文物在燈籠的照射下,折射出大氣磅礴之美,欣賞起來又是另壹番滋味。

除了花廳,樊村還有相當數量的古建築,散落在村裏。走過花廳門口,沿著村巷右轉,拐角處回廊下還有壹座古建築。再往前走,是另壹個地方。隨便選壹棟樓,走進去,就像夢回千年,感受歷史帶來的深深魅力,不經意間發現從未見過的驚喜。

古建築內外有許多綠色植物,隨著夏天的到來變得越來越茂盛,成為村裏另壹個納涼的好去處。喜歡攝影的人在這裏停壹分鐘,相信能拍出很多好看的照片。

華堂古村。

這裏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歷史上人才輩出,是武夷南部傳統“農耕讀書文化”村落的典型。

花塘村四面環山,中間低低的,像個池塘,元代叫唐傲。清末人口增多,改名華堂。村子四面環山,溪水如弓。在村東,代石峰如劍拔弩張,直插雲霄。它曾是楊軒八景之壹,名為大石留下峽。

花塘村有保存較為完好的連片古民居,其中清代古民居11,建築精美,雕梁畫棟。古建築中的天井都是用綠色的石板或鵝卵石鑲嵌成精美的圖案,保留了典型的清代建築特色。

在村子的北側,有民國時期修建的雲華鄉政府舊址。它由四合院和兩間附屬房屋組成,為兩層結構。四合院內,飛檐過梁呈月亮梁形狀,梁上雕有麒麟,栩栩如生。

村裏的老房子古樸幽靜,悠長親切,古老柔和,五顏六色歲月的白墻刻畫著歲月的裂痕。休閑的田園生活,花塘村沒有城市的喧囂,遠離車水馬龍,村莊古木掩映,溪水潺潺,鳥兒在靜靜歌唱,壹派祥和景象。

宣平東溪雲花溪由北向南穿過花塘村。大坪塔尖的兩組花崗巖石柱被當地人稱為“代氏雙峰”,也稱為“寶鑒峰”。巨大的巖柱上下垂直節理,風化地貌十分明顯。大平尖山壹年四季都是流水,水中富含硒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村民們從山腳下的巖石縫隙中取水建池作為自己的飲用水,山西側的壹處泉水作為農田用水。20世紀60年代,該縣率先在這片土地上種植茶葉。所生產的茶葉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品質優良。

《重建華堂陳氏族譜序》中記載:“據考證,潁川陳氏十公祖自北宋崇寧乙酉年(1105)遷居禹城徐幫虎,二十三公孫自來,見其山川環抱,林海雪梨,戴鋒玫瑰,生態滿滿,贊嘆不已。大自然的創造,加上人類的積澱,讓這個古村落形成了壹道獨特的風景。

花塘村四面環山,古樹參天,如同原始森林。地勢如“天”,村在日中,上下地塊是平坦的100畝良田,四周山巒起伏。東側有鑿壇、千山、龍角山、水口山。村後(西側)有中坦角、後山、上安等山頭。闊葉林、苦櫧、楓樹、松樹遍布。特別是只有壹棵樹是花塘龍角山特有的。當地人叫它藍紫色的樹,葉子像紫杉。它挺拔,材質堅硬,屬於壹等木。華堂亭曾經有壹棵兩人相擁的松樹。它的樹幹又直又直。民國時,宣平縣政府派人來砍樹,結果被村君罵了壹頓,停了下來。

花塘村的陳祖祖輩輩都很重視保護森林。明朝崇禎年間(1628-1644),成立了春分護林協會。據陳家譜記載,二年制定鄉規民約,保護農林。民國八年(1919),陳氏宗譜修訂時,宗室成員寫道:“林業:中國四周湖泊皆山,土瘠,宜林。村前禁止采伐松櫟雜樹,過去以來壹直很密。林中所有山的育苗養護始於雪洞宮(1797—1862)。如米溝塢、後池、大禹等山擁抱古松,則為大眾所植。我聽說過我已故的叔叔於(1836—1908),說董公當年種樹育苗,護私,日夜奔波。在僻靜的地方,他甚至建造了壹個房間來招募和守衛這座山。經過50多年的努力,村裏的銅山開始變成了森林。”以後發現“私黑之風很猛,之前的成果不會荒廢。”“民國八年(1919),林業協會成立。所有的孫輩都是成員,他們輪流巡山護林。年底的時候,他們見面討論改進的問題。”年底,“丁谷作為獎勵後人保護森林而發放。全民不畏柴乏燃料,建築木材不需要外需。不過村中景色秀麗蔥郁,要知道不是壹朝壹夕造成的。”

桃村古村。位於桃溪鎮,當地以“桃千樹”命名。作為陶淵明的後代,桃村被元代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恩布庫吉環繞,如世外桃源般令人神往。

據清代嘉慶年間重修的《桃溪西祠石濤族譜》記載,桃村人是陶淵明的後裔,許多明清古宅保存至今。祠堂和古建築連成壹片,氣勢非凡,外觀精美。

據統計,桃村現有歷史建築89座,其中元代建築1座,明清建築37座,民國建築39座。

只要走過桃村東西溪流上的鎮瀾橋、普濟橋、金庸地道橋,眼前便是石門、灰磚墻、宏偉的老房子、祠堂。

從山上俯瞰,主要集中在山後山腳、西山腳下、山頂和山腳、街道兩側。有六七十個* *,幾乎每個古建築都和陶淵明有些淵源。

陶祠堂的墻上畫著家譜。據介紹,作為陶淵明後人的聚集地,桃村有六個祠堂,所轄自然村也有壹個祠堂。

恩布庫基是江南最早的元代建築。這座古寺始建於唐天成二年,重建於元四年。這是壹座重檐、依山而建的鬥拱建築。整個大殿的梁柱之間不用釘、不用榫,完整保留了元代木構件半拱形建築的藝術風格和結構特點。它是江南僅存的三大建築之壹。

歷經700年滄桑,這座老廟有壹種經過時間洗禮的美麗而神秘的感覺。恩布庫吉殿平面呈方形,分為五個開間,歇息於山頂,重檐。四壁是明清時期繪制的山水和草書傑作。正殿前有壹個長方形的長壽池。柵欄斑駁,荷花閃閃,壹只小烏龜浮在水面上,仿佛在無聲地呢喃。

黃裳古村落。位於武夷、遂昌、松陽三地交界處海拔850米的半山腰,依山而居的古人堆積如山。

黃裳村距離武義縣城60多公裏,100多間泥屋就坐落在半山腰。它的布局很特別,很壯觀。

古村落背靠茅山尖,海報高度1100米,半山腰,俯瞰武義縣柳城畬鎮。據村民說,茅山劍是壹把龍椅,整個黃裳村的人都坐在這把龍椅上。龍椅兩側和山的對面,有青龍和白虎領著獅子、馬和神奇的牛疾馳...

黃裳村歷史悠久,早在北宋時期就有人居住。村裏的人,都姓王,是從山西太原搬來的。早先這裏沒有路,村民就地取材,全部用黃泥砌墻。村道基本都是用巨石壘成,層層疊疊,相當壯觀。

以石頭為地基,黃泥為土墻,黑瓦為屋頂。大多建於清朝和民國時期,古樸美觀。雖然是泥墻,但大部分房子還是壹如既往的堅固。似乎有壹種踏實、簡約、美好的感覺。

從盤山公路上看,壹排排依山而建的黃泥房層層疊疊,像梯田壹樣向上堆積,多達10層。整個村子坐落在壹個漏鬥形的山溝裏,背靠壹座長滿竹子的山,兩邊是高聳的山峰。

因為房子建在山上,所以這個房子經常建在這裏,另外壹個房子在這個房子的屋頂上。雖然當時還沒有建房的規劃設計,但家家戶戶都圍繞村中心蓋起了新房,形成了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的壯觀景象。於是,人們發現黃裳村的房屋布局有點像西藏的布達拉宮,因此成為攝影愛好者們普遍喜愛的地方,也被稱為“江南版布達拉宮”。

武義上洲村,位於武義縣譚* *鄉,海拔800米左右,雨量充沛,風景秀麗。

上周村是個原始村,村裏大部分都是黃泥房,適合紀實攝影。在雲海的最佳觀賞點有壹個亭子。事實上,它沿著盤山公路壹路延伸。沿途可以發現美景,停下來拍照。

五棵樹古村。五棵樹村位於武義柳城社鎮五棵樹村,是壹個古樸而富有韻味的山村,位於湟裏代尖山山脈的半山腰。

依山而建的五棵樹村整體呈褐色,巷道和房屋的地基幾乎都是用石頭和鵝卵石鋪成的。層層疊疊的建築充滿了節奏感,棕色泥土搭建的房屋沿著山坡壹字排開。最高的土坯房後面矗立著幾塊大石頭,從遠處看很宏偉。

根據吳氏族譜,五樹村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1436-1449)。吳的祖先吳繼盛、吳在此狩獵,點篝火數月,從溧水四都鎮五通口遷至“香堂”,武術古村在此興盛。這個村莊已經有將近600年的歷史了。村子裏都是土坯房,周圍有很多古樹,小巷縱橫交錯。錯落的房屋有壹種獨特的魅力。

吳的村名在遷址初期命名為少川,民國初年改名為吳少。民國二十年(1931),時任名山鄉鄉長的文生參政。吳紹良在宣平縣城隍廟看到壹幅對聯,名為“綠水巖譚,青山吳書嶺”。如今,該村吳氏人口約占全村人口的94%。

吳氏宗親於清嘉慶年(1820)修建了吳氏宗祠,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如今的吳氏宗祠,白墻與周圍的黃色形成鮮明對比,別具壹格。祠堂邊上有壹口沒有井圈的井,內壁用石頭砌成。水質清澈,冬暖夏涼。幾百年來,它孜孜不倦地見證著人的興衰。吳氏宗祠坐北朝南,呈四合院式,由前堂、後堂和兩側廂房組成。深22.8米,寬14米,總面積319.21平方米。它由泥磚和古老的瓷磚制成,有從山頂傾斜的魚翅膀,屋檐密封的建築,浮雕梁,動物,和特殊的裝飾。

五棵樹溪穿村而過,山山水水環繞。古村落位於海拔922米的湟裏代尖山半山腰。門前山是仙霞山系中海拔1.039米的烏龍尖山,宣平、松陽、遂昌三地古道交織。五樹溪村在眼前流過,與村前的風景林壹起,形成了壹片幽靜的山景,被稱為“青山屋,門外霞溪”。

武術古村不僅環境優美,而且歷史遺跡豐富。至今,村裏保存著大量的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築,古驛道穿村而過。古井、古橋、古樹、寺廟等歷史環境元素散落在古村落的各個角落,是明代古村落武術悠久歷史文化的深刻見證。

古村誌獨立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