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工藝
根雕是90年代在這個縣興起的壹種造型藝術。蘇頌從事根雕作品較多,其中、洪等人是和聲創作者。周青,安徽省農民書畫研究會會員,擁有根雕作品300余件。其根雕《芭蕾》獲1977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50周年美展壹等獎,1992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作家協會授予“民間根藝藝術家”稱號。木雕技術在宿松歷史悠久,早期作品多為佛像、花板;徐靈鎮的高家木雕佛像已經銷往其他省市縣,小孤山的齊秀寺還有壹尊觀音菩薩像。花板雕刻是宿松歷史悠久的工藝制作,作品用於床、櫃、建築擺件或構件。縣內的陳晗、亭子、二郎、隘口、北峪等地都有從事花板雕刻的藝人。紙紮工藝在宿松有著悠久的歷史,民間有許多手工藝人,他們將燈籠、龍燈和祭品捆綁在壹起,尤其是那些祭祀的手工藝品,如亭臺樓閣、花鳥等,栩栩如生。石雕藝術歷史悠久。石雕作品有獅、龍、鳳等。石雕作品多為銘文,不僅用陰陽雕技法刻字,有的還刻有各種圖案,如龍、鳳、花鳥、動物等。城嶺鄉的王會文石雕技藝高超,作品見於宿松小孤山、太白書屋、彭澤龍宮洞等地。80年代盆景制作開始興起,越來越多的人喜愛盆景,自己動手制作。作品包括巖石盆景、植物盆景、珊瑚盆景、木雕盆景、巖石盆景、植物盆景。竹編工藝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工藝竹編包括花盆套、水果盤、食品盒、竹制工藝墊等。剪紙在宿松人中比較時尚,包括繡花鞋和窗花。
民俗與田園風格
語言,宿松方言,廣義上屬於北方方言區。但宿松自古屬楚頭吳圩,近代為三省交界,南北兼收並蓄。方言中既有《九歌》中的“剛”,也有《武弄軟語》中的楚辭和“柔”。剛起來,壹飛沖天,氣勢磅礴。心軟,肝腸寸斷,淚流滿面。黃梅戲吸收了相當多的宿松方言,所以唱起來柔情似水,百聽不厭。尤其是《神仙眷侶》中的“壹樹雙鳥”這壹段,《青山帶笑》中的“綠”和《寒窯能遮風擋雨》中的“避”,只有用宿松方言唱,才是地道的、有韻味的。據語言學家研究,宿松方言有六個聲調,分別是平仄、上聲、上聲、上聲和入聲。這個縣的語言比較復雜,和地理位置有直接關系。宿松方言可能受古文字音韻的影響,韻調比較好學,但是因為結尾比較重,發音很難準確。比如,“來”叫“雷”,“吃飯”叫“吃夜”,“抽煙”叫“抽煙”,“老婆”叫“唐可”。住,建國前,受封建宗族制度影響,同姓同宗的人住在壹個村子裏,房屋連在壹起,有多個入口和暗巷,有祠堂和大門,面對面,門窗相對。建國後,經過土改,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逐步改善,戶數少,單戶多,普遍“三明五暗”。許多村莊建起了舒適的新村,這進壹步縮小了他們與城市之間的生活條件差異。服裝,本縣人民在服裝方面有愛美節儉的傳統。年輕女孩,尤其是入學的女孩,都很整潔,新婚夫婦必須穿華麗的衣服。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很難看到舊俗的痕跡了。飲食方面,本縣居民往往有“壹日三餐”、“壹瘦二幹”或“二瘦壹幹”的習慣。但逢年過節、婚喪喜慶之時,都要擺宴席,有海參席、香香席、木耳席。這裏有豐富的餐桌,嚴格的座位安排,許多禮儀和當地習俗的遺產。該節日還遵循古老的飲食傳統,如元宵節吃湯圓,三月三吃耙子以避免流行病,端午節吃粽子和喝雄黃酒,中秋節吃月餅,做年糕和咬菱角,重陽節吃螃蟹和喝菊花酒,臘月初八吃臘八粥,春節除了買魚還註意做印花年糕。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交往活動頻繁,飲食也逐漸有了南北風味。婚姻,婚姻制度大多是建國前的封建習俗。結婚過程壹般經歷了調解、父母同意訂婚、公婆上門、女婿上門、每日報禮、結婚典禮、嫁妝、新郎新娘拜堂、喜結良緣、答謝媒體、答謝賓客、三次回門等儀式。新娘坐轎子上門,會哭,放鞭炮,吹喇叭,敲鑼鼓,非常激動地送她走。到了門口,新丈夫要迎接,選兩個既長壽又長壽的女人當“娘”,扶新娘下轎子。新娘用紅手帕蒙著頭,和新郎壹起,先進廳堂祭祖,拜天地,然後進洞房,新郎揭開紅手帕,夫妻二人坐在壹起喝好茶,喜結連理,晚上為新房大吵大鬧。第二天,我去拜訪了我姑姑,新娘和我姑姑壹起吃了晚飯。第三天,他們進廚房做湯,夫妻二人壹起回父母家探親,當天返回。民國時期,大城市家庭中也有西式婚禮的人,禮儀有了很大的提高。建國後男女婚姻自由,婚禮壹般比較簡單,但也經歷了戀愛、上門訂婚、節日交往、正式婚禮、回鄉探親的過程。農村婚禮隆重,舊習很多。結婚前要請媒體介紹。婚後每年要給女方家三次豐厚的禮金,訂婚時加衣服和貴重的禮物,結婚時加豬壇酒。很多婚禮習俗在細節上並沒有那麽復雜。喪葬是舊社會的壹種陋習,相當迷信。老父老母去世後,要舉行喪葬禮儀,以示對子女的孝順。窮人的葬禮很簡單,而富人卻很奢侈。從喪到喪,壹般需要以下禮儀:死的時候要掀門板,燒路錢;屍體洗澡,穿衣後虛脫,送進棺材;給親友訃告,設靈堂,子女輪流孝順;親戚穿白色喪服,女人穿白色裙子,親戚朋友穿白色蓋頭和半白鞋;三日內,接受親友吊唁,入喪,封棺;來吊唁的,要給斧子、挽聯、錢,有的還要再給三個牲口,都要燒香跪拜。孝子會在簾子裏跪拜還禮,放鞭炮,放哀樂,助喪。靈柩停放期間,請道士做齋戒、念佛,有管燈、做七事、收斂破獄等迷信項目,目的是為死者超度靈魂,下地獄避罪;葬禮前,他開了追悼會,儀式叫了,他哭著哀悼。孝子腰間系著草繩,身穿麻鞋,手裏拿著孝敬棍,頭上蒙著白布。他隨禮祭奠三次,反復焚香磕頭,痛哭流涕;葬禮上鳴鑼開道,燃放鞭炮,沿途拋撒紙錢;安葬前請風水先生選好地點,確定好墓穴的方向和時間,提前挖坑,按時宿營安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些舊習俗和迷信活動基本上停止了。節日在民間很受歡迎,幾乎每個月都有,取決於農歷的季節和氣候。正月初壹是元旦,也稱為春節。早起開門,放鞭炮,出門天方夜譚,拜父母,互相祝福。飯後,左鄰右舍拜了壹拜,拜年,親朋好友開始交流。這壹天,我們不掃廚房,取而存之,見面都說“恭喜發財”。在農歷七月初七,人們在晚上燃放鞭炮,如除夕,祝願人類長壽。十五是元宵節,流行玩龍燈和燈籠。二月十五日是花節。三月清明節是清明節,祭奠祖先和先烈,緬懷先烈。四月初八是洗佛節,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六月初六是中秋節,七月初七是七靈節,十五是中秋節,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十月十五是小陽春,臘月初八是臘八節, 二十三日是給竈神的禮物,臘月的最後壹天是臘月的日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中壹些保留了下來,賦予了它們新的內容和意義。此外,還增加了許多公歷上的重要節日,如國際婦女節、五壹國際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國際兒童節、八壹建軍節、國慶節等,可謂新舊兼顧,推陳出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