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學 - 河源的風水布局

河源的風水布局

據相關資料顯示,羅姓在當今中國排名第22位,約占中國漢族人口的0.86%,估算人口約為10萬。羅姓還遍布港澳臺,以及韓國、泰國、柬埔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羅氏的子孫壹代代繁衍生息,盡管走遍了長城,盡管遷徙到了世界各地的異國他鄉。無論星辰如何變幻,無論時光如何飛逝,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羅氏後人堅信(今江西南昌)是羅氏在世界上的發源地,羅是羅氏在世界上的始祖。

羅,字懷漢。漢惠帝最早是“治粟內史”,後改為“大農令”,故過去稱為“大農”,羅鑄、關英定九江郡。漢景帝年間,在南昌設張羽郡,建城堡,城周圍廣泛種植張羽樹(樟樹)。它的後代被稱為“張羽·羅氏”。

《江西通誌》載:羅鑄“漢高祖時期追隨關英,平定張羽,為民立功”。

據羅氏第二十二世孫羅辛社羅龍生為羅氏族譜作序說:“作羅氏註者,始於黃帝,姓熊氏,公孫。再傳顓頊的高職姓,姬姓,天下皆有德與帝。顓頊的後代李惠取代了朱融。回到後,他改姓米。連侯熊,左周右,以熊為氏,孫熊逸封於荊楚,┅┅遂國於羅,以國為氏。兒孫散於江漢之間。韓駱淮,為梁王,在吃。父親用它作為武陵令。以紫竹為大司農,從長沙奉命守九江,故生於張羽。張羽的後代都是大農民,他們的後代特別興旺!”

北宋宰相司馬光曾寫過壹首詩,歌頌羅鑄的高尚品德和卓越功勛:“起於壹段文史,作農,推樞紐,滿* * *功德,與相比,尊其為大人物。荀在漢,與後稷齊名。現在他很兇,他會在和平中取得巨大的成就,建立繁榮的未來,長命百歲,身體健康,然後他就會繁榮昌盛。”

千百年來,“天下無二校”這句名言代代相傳。自羅鑄開始,家族繁衍,分支發展清晰,族譜記載嚴謹有序,至今已有70余代。

羅氏起源之初,各分公司自行命名,沒有統壹的排名字代。到了宋代,第四十代傳人羅晟被任命為吏部侍郎,開始在世界範圍內統壹羅氏的字代。他寫了壹首五言古詩,40個字,講述了他對羅氏後人的殷切期望。“盛應該就事論事,程彥博的叔叔。以德報國,以興容。恒運會來的時候,聖賢的順序是趙穆。富者今日新,業者永遠魯。”羅氏的興盛全靠妳,模仿前輩,成為俊彥。以德榮耀家庭,以奮鬥追求幸福。鴻運常來,先賢子孫繼祖宗親。基礎紮實,天天向上,創業永遠發展。)

由於羅盛德的顯赫地位和社會影響,這首五言古詩成為羅氏的統代。此後,分散在全國各地的羅氏家族後裔,基本上都是按照統壹的字輩來命名,並記載在羅氏族譜中。到現在,羅氏在全國各地的傳人主要有:運氣、社會、時間、未來、聖賢、繼承人、秩序等等。

明代儒者羅文普模仿羅生德,還寫了壹首五言古詩,40字,為羅氏家族的延續定下了字代。兩者合並為80代。“忠孝皆在,名方張,狄,崔觀上,理學深遠,國之才長,精氣神同邵蜀,法林祥。”(大意:忠孝皆充滿忠義豪氣,張瑜之名遠播四方。高官厚祿,權貴輩出。理學家名揚四海,英才輩出。敏感聰明的後代光明昌盛,家庭吉祥。)

羅文普制定了“世代”壹詞,專門指出羅氏家族起源於張羽,“家族之名震動張羽”。

自羅氏始祖羅以來,由於做官、經商、謀生、避禍等原因,羅氏子孫逐漸遷徙到五湖四海,散居九州各地。逐漸形成五郡,即張羽、襄陽、河東(太原)、琦君(濟南)和長沙。如今,四川、廣東、湖南、江西、湖北、貴州五省所聚居的羅氏,約占羅氏在中國總人口的75%。

根據古代史書和各地羅氏家譜的記載,大致可以看出羅氏在張羽遷徙的大致情況。以張羽(江西南昌)為發源地,到東漢末年,羅氏後裔主要聚集在襄陽、長沙、張羽壹帶,開始進入四川,後進入貴州。

到唐朝中期,羅氏後裔已遍布江西、湖南、湖北,並開始進入福建。宋末元初,福建再次進入廣東。

羅遷居臺灣省,目前記載的文獻可追溯到清朝雍正初年。來自福建漳州的羅氏,與郭、何壹起,到臺灣基隆墾荒。雍正八年,廣東人羅在臺灣新竹紅茂鄉開墾土地。雍正十壹年,福建泉州人羅在臺灣彰化縣東羅溪堡新莊子村開墾土地。此後,大批羅家後裔遷居臺灣省,與當地人共同建設臺灣省。如今,羅姓人口在臺灣省排名第18。

自清朝以來,居住在廣東大埔梅縣和福建寧化的羅氏多次移居海外。主要移居到聞道(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南洋。祖籍廣東嘉應縣梅縣獅山堡的羅芳伯,在西婆羅洲(今卡利曼島)建立了蘭花王國,實行“蘭花大酋長制”,歷時108年(公元1777 ~ 1885)。目前仍有數十萬羅氏子孫生活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

南韓是張羽羅氏海外後裔居住的主要國家。據統計,在全羅南道和全羅北道居住著60萬羅氏後裔。韓國羅氏分為“金城羅氏”和“羅州羅氏”,都自認為是羅的後裔,江西南昌是尋根尋祖之地。

摘自《晉城羅氏大同書》卷壹《姓氏考原》:“朱功漢初立功於高祖,封於張羽郡為張羽羅氏。.....黃巢之亂,感動四海,中國羅是書。”

據《成都羅氏大同書》第壹卷的記載,初步考證,羅至強就是“成都羅氏”壹世的羅至強,祖籍唐朝。曾任尚書仆從、中書侍郎、禦史大夫、黃州應永助理使,按全州要求辦理司馬事務。有兩種理論認為羅至強不可能逃到韓國。壹是反對唐太宗征服高句麗的朝廷議事,二是因為戰爭。由於史料不足,難以確定。

羅至強駕船到韓國,定居法洛郡(今洛州),後在新羅朝廷任左丞相。羅至強官位高,壹生聲名在外。於是,家世亨通,根基深厚,人丁興旺,形成了浩浩蕩蕩的“金城羅氏”。

《洛州羅氏大同譜》記載,羅敷是洛州羅氏的始祖。“據老文說,老祖宗忌妒富貴,奉命東征,卻壹命不歸。宋死了,還住在洛州。”據史料記載,始祖羅敷奉朝廷之命出使朝鮮。還沒來得及回歸生活,北宋滅亡了,所以還住在湖口,最後定居洛州。)

洛州羅氏大統的始祖羅敷特別註明:“這是壹位來自中國的官員,來到東方定居洛州,李超是壹位官員。這位官員正在討論監督衛兵和將軍的醫生和金紫光路醫生的事情。陵墓位於永貞帝冬子坐在螺洲面上的原來的地方。”

韓國《李超氏原雜註》明確指出,羅敷是江西南昌人。“羅氏來自中國張羽,畏財者是高麗大夫的禁衛將軍,他是羅州始祖。”

羅敷本是武官,也是宋朝的使者。留韓後,受到韓國朝廷的高度重視,榮華富貴。雖然遠離祖國,但他以祖先為榮,讓張羽羅氏在異國發揚光大。

國內《羅氏族譜》斷然記載,羅敷是江西南昌東崗羅村(今羅家集羅家村)人。其父:“羅,北宋元年,應茂才異考書會,定案於兗州。”他媽:“樊氏,進賢縣的。”

羅敷是羅亭的次子,“石萍香立。大觀二年,入吳起為使,嘉雲騎魏為使。”

國內羅氏族譜與羅大通樹壹致,歷史年表、相關史料、傳說互證。韓國的“羅周洛氏”是江西南昌羅家村羅氏的後裔和支系。

2006-2007年,南昌縣李安堂鎮小欖村(羅氏柏林)曾接待過幾個尋根尋祖的韓國羅氏代表團。據《羅氏族譜》記載,“始祖朱功世系傳至十六祖隋公,均生齊、尊生、忠孝兩子,分為南昌柏林羅氏兩個部落”。由此可見,李安堂鎮小欖村並不是張羽羅氏最早的誕生地。

據地方誌記載,我們今天說的南昌城,是公元637年(貞觀11)由官溪遷至東湖太乙官溪的。自南昌城西遷後,羅和關英修建的“灌溉城”應在今湖坊鄉壹帶。因此,張羽羅氏最早的發源地應該是羅家集地區,即東港羅氏。至今,南朝鮮的羅氏還流傳說他們的祖先是“張羽以東20英裏”。

(2)

“天下無二校”,反正羅氏的後人已經背井離鄉,在異國他鄉流浪。他們會永遠記得,他們的祖先延續了羅氏的家譜。他們會永遠懷念心中的“根”,永遠尊重“出生地”和“出生地”。由此,“張羽羅氏祠堂”成為羅氏在世界範圍內膜拜的聖地。祠堂是宗族的象征。古人雲,“追根溯源重於祠堂”,“無祠堂無宗族,無宗族無祖宗”。在古代,人們認為祠堂是祖先靈魂的棲息地。

“張羽羅氏祠堂”建於西漢景帝年間,約公元前150年。據《張羽駱氏宗祠重修序》記載:“吾姓為始祖,恐珍珠,字懷漢宮。所有這些學術文章使我成為壹個著名的職業。左建國,對內治粟,對外過於防禦。灌溉之後,他建造了壹座城市。望大榮,聖人謂之大隱,以待張羽。從那以後,子孫們受益於美貌、忠誠和孝順,所以他們有“張羽家族”的美譽。

周亞夫,邱,扮演了建造城的公眾,並提供了他的榮譽,建立壹個神社,以紀念崇明德。"

“壹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邱之子周亞夫(之子)建議皇帝必須奏旨,可見“張羽羅氏宗祠”的崇高地位。北宋趙繼特,北宋惠宗,曾為《張羽羅氏宗祠》作詩壹首:“羅氏宗祠,晉唐,柏木,初代不動祖宗,所以萬古長存。”

北宋第七年(公元974年),“張羽羅氏祠堂”因年久失修而重建。

明末,“張羽羅氏祠堂”毀於戰火。

清嘉慶十九年至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張羽羅氏宗祠”進行了大規模的遷建。

同治六年(公元1868),“張羽羅氏祠堂”重修。

1931年,羅氏後人集資入股,“張羽羅氏祠堂”再次重建。

民國時期政府頒發的產權證復印件,至今仍存在羅氏家譜中。由於歷史原因,“張羽羅氏祠堂”早已消失。根據張羽羅氏宗祠的產權證,其原址為:東至紫姑路(民德路至“福慧樓”);民德路以南(“南昌市第二按摩醫院”和“家常飯館”);西至“鳳凰坡小學”;北面是“福慧樓”墻),占地約10畝。

張羽羅氏祠堂是羅氏在世界上的根,還有另外兩個重要的羅氏祠堂是羅氏改道的重要見證:呈坎羅氏祠堂和石壁羅氏祠堂。

壹、呈坎羅氏宗祠

安徽省黃山市呈坎羅氏祠堂,規模宏大,裝飾精美,整體仿照曲阜孔廟等規,四進四院,對稱軸線。它是中國祠堂建築最傑出的代表,在20世紀60年代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唐朝末年,呈坎羅氏的祖師爺文昌公、邱蔭功為躲避黃巢之亂,舉家從江西南昌出逃。看到這裏壹切都很和諧,風水也很奇妙,我就定居了下來。羅氏兄弟熟讀風水理論,將原名由“龍溪”改為“呈坎”。全村按照《易經》“陰(坎)、陽(顯)、二氣合壹、天人合壹”的八卦風水理論定位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宮。呈坎羅氏家族興盛於宋元明,有高官、隱士、富商、詩人、畫家、高僧等。,他們的才華大量湧現。據羅氏族譜記載,僅明代就有110多名官員。朱在《羅氏譜牒序》中稱贊“立子孫之家者,文獻之首也”。

二、石壁羅氏祠堂

羅(688-777),客家羅氏始祖,羅第25世孫。他的曾祖父羅萬發在隋開帝年間(580-600)從沙縣遷到黃蓮洞。羅與女巫壹起,率領多人開墾土地,砍伐山林,致力於黃蓮的開發,使黃蓮於唐乾豐二年(667)建鎮,開元十三年(725)升為縣,天寶元年(742)改黃蓮縣為寧化縣。

寧化還處於起步階段,地域遼闊,人煙稀少,風景秀麗,世界各地的羅氏紛紛聚集在寧化。如唐乾福五年(878年),和第三十二任公爵羅,將兒子羅敬信從南昌西山遷到乾州(今贛州寧都縣)縣,又遷到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住了幾十年。元朝戰爭期間,第45任公爵羅尚禮和從前州遷到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謀生。

羅是福建寧化開縣的功臣,寧化是羅氏在南方傳播和遷址的中心。後來廣東省和臺灣省的羅氏都出自那裏,比如順德、南海、番禺、河源、程響(梅縣)、興寧、長樂(五華)、桂山(博羅)、龍川等等。《嘉應縣誌》雲:“梅州人民英勇抗元,土地即墟。福建靠近廣東的都遷移到了梅,以寧化最多。所有親戚朋友問起祖上,都是寧化石壁人。”早在1912年,英國傳教士肯·貝爾在《客家人的起源與遷徙》壹文中也說:“嶺東的客家人,十有八九自稱祖先來自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

寧化石壁是世界客家人的祖居地,寧化素有“客家祖地”、“客家搖籃”之稱。由此,有6543.8+0.2億客家後裔散居在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460多萬客家同胞。羅氏在張羽的後裔是寧化石壁最早的開拓者和最重要的群體,也是世界客家羅氏的祖庭。

“石壁羅氏祠堂”始建於唐末同光二年(924),明永樂年間遷至此址。距今已經600多年了。“石壁羅氏祠堂”是石碧唯壹的客家羅氏祠堂,也是世界上唯壹的客家羅氏祠堂。祠堂內有羅始祖紀念館。

(3)

祠堂往往有壹個“堂名”,其實就是壹個家族分流的名字。例如,唐朝末年,兵部尚書羅從浙西北的桐廬遷到浙東北的慈溪。慈禧羅氏尊羅玲為“慈禧羅氏始祖”,其祠堂名為“嘉德堂”。“嘉德堂”是慈溪羅氏的名字。列舉張羽羅氏部分分公司的“唐數”,做到“窺壹斑而知全豹”。

張羽堂和尊耀堂:張羽羅氏直系的堂號。張瑜原是羅氏的縣望,所以以縣望為堂號。羅從言,宋代人,是陳毅、程顥的弟子。羅從言從師,深居簡出,廣泛傳播朱理學,著有《尊》壹書。因為羅叢巖德高望重,影響力很大,所以他的嫡系羅氏也被稱為尊耀堂。

柏林廳:羅氏在南昌柏林的廳號。柏林龔,本名唐,字公修,第十三世孫,南昌市柏林羅氏公司的始祖。年輕人住在舞陽泗洲,因夢見柏樹而遷居北林,並在家周圍廣泛種植柏樹。過了幾年,柏樹漸漸變成了森林,所以它變成了北方的柏樹。羅堂曾經和許遜壹起治水,在四面八方享有盛譽。所以他的後人不叫它“柏林”。

明德堂:大埔羅姓堂號,是客家羅姓的壹個分支。據清代嘉慶六年(1801)的《明德堂》壹書記載:“我族在宋代由張羽傳至廣東,各家各居,各祖同宗,但無聯系……”。後來又有在大埔興建羅氏總院“明德堂”的舉動。根據記錄,這座寺廟有18個宗教分支。

益骨堂:羅氏在浙江上虞的堂號。《上虞駱氏譜》說“始祖遷”是南宋的羅源。羅援,行袁遺,人品好。從慈義羅江遷居上虞三都永豐鄉,為遷危始祖“義谷”之名。

中芝堂:羅氏在江西吉水竹溪的堂號。羅夫人(1306-1381),明代著名清官,弘文博物館學士,與劉基同列。明太祖朱元璋曾為羅夫人寫過壹首詩:“性雖糙,忠直可喜。把這塊布給我,放回地裏。”以詩中的“忠直”為堂名,以示榮耀。

實德堂:廣東南海張羽羅氏堂編號。元代羅沖在《南海紫洞張羽族譜》中作序:“自宋至紹,居江西,生子諱,孫諱周易,失傳錄,曾孫諱家世,後遷居常寶諸暨,生子諱福樂。到孫子禁忌,又遷到南海桐鄉。他實際上是常寶祖先的孫子,所以他有東西要檢驗,因為他認為這是壹個開端。有壹個怕名,怕至尊,怕祖當兵,怕詩書第壹府的兒子,危矣。還好成立了,幹脆就斷了,灰飛煙滅的撿了起來,所以還能救壹兩個,也是張瑜家族最後的脈搏了。”

羅沖,字承恩,名念公,是南海紫東羅氏第九代傳人。元朝英宗召他到京師,封他為吏部大員。但羅沖執意辭官,英宗只好允許他回國,並將翰墨“世德堂”贈給他,作為羅氏宗祠的匾額。於是,“世德堂”成了堂號。

壹恩堂:福建省沙縣羅氏堂號。根據沙縣駱氏族譜,其祖先是江西南昌柏林人。可惜失傳了名字,只知道唐元和十五年(820)在沙縣做官。生活在“羅翔”的趙琪是閔沙羅希的壹脈。

趙廣堂:福建省永安市大套鎮半梅(原名“圩阪”)村羅氏祠堂的名稱。祠堂最初是為了祭祀紅沙羅的祖先“真惠公”而建。它建於明朝,重建於清朝。所謂“趙廣”就是“開始並閃耀”的意思。

(4)

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伴隨著中華民族形成的特殊形式的血緣文化,代表著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血濃於水”,在中華文化的同化和民族團結中,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今天,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和推廣價值。

目前,全國各地都非常重視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例如,無錫已宣布將修復和恢復壹批祠堂建築,如鄒公廟、李中鼎廟、花小子廟、張中丞廟、支帝廟(太博殿)和馬國縣廟。

中華民族(包括海外華僑和漢族後裔)自古以來就有壹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尋根祭祖,創桑報效祖國。南昌是羅氏的發源地,而羅是羅氏的始祖。重建“張羽羅氏祠堂”,使之成為羅氏在世界各地尋根祭祖的聖地,必將有利於羅氏與世界各地的廣泛聯系和南昌的建設發展。這是作者寫雜文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