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尺上的數字分成兩行。壹行的單位是厘米/厘米,另壹行的單位是英寸。1CM約為0.3937英寸,1cm約為=2.54CM,所以兩個數中較短的單位為厘米,較長的為英寸。以厘米為單位的數字字體也比以英寸為單位的字體小,100 cm =1 m,壹般使用的單位是厘米。
卷尺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測量工具。鋼卷尺常用於建築和裝修,也是家庭必備工具之壹。卷尺分為纖維卷尺、卷尺、腰圍尺等。魯班尺、風水尺、文秘也屬於鋼卷尺。卷尺的規格有1m,1.5m,2m,3m,5m,7.5m,8m,10m,20m,30m,50m,100m。
壹般常用3m、5m、7m、10m,30m、50m很少用,其中5m、10m比較常用,因為體積小,攜帶方便。
卷尺的發明者
世界上第壹把卷尺的發明者是明代著名的數學家、珠算家、發明家程大偉,他是在1578左右發明的。他當時稱之為“測量步行自行車”,所以程大偉被稱為“卷尺之父”。“量行器”相對於現在的鋼卷尺和皮卷尺要大很多,但從它的原理、結構、用途和用法來看,它是卷尺的雛形。
它由木外套、十字架、竹尺、鐵轉環、鉆腳和戒指組成。桿尺從外套的板眼處放入和取出,便於鉆腳準確插入野外測量點,便於攜帶。在此之前,“古人丈量田地更寬更長,完全靠繩尺劃量”,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誤差率高。
程大偉的價值在於用扁平的“尺子”代替“繩子”的啟發。這壹革命性的成果壹直到現在都是卷尺嚴格享有的。
程大偉生辰道
1533,程大偉,明朝嘉靖年間,安徽人。相關史書甚至記載,程大偉世代為官,成就了太守的高位。但嘉靖年間,外來思潮開始湧動,民眾的思想開始活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棄官從商,程家也不例外。
世代為官的程氏家族,在安徽休寧聚集了民心,擁有相對豐厚的財富。從小就和商人打交道的程大偉對數字也有壹種莫名的喜愛,這為他日後從事算術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什麽,最重要的是賺錢。賺錢不只是幾疊鈔票那麽簡單。在沒有電腦和銀行的封建時代,貨幣的計算、使用和保存是壹件很頭疼的事情。
其實早在隋唐時期,中國就開始加強學校的數學教育,因為從天文地理到水利工程,說得更具體壹點,都是要人們買菜付錢的。
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歷代的文武官員大多以計劃為主,他們的具體操作方法是用帶數字的小竹簽來計算和核對。
明代皇帝更重視理學、經學的人工學習,而對數學、物理等自然學科重視不夠,導致傳統算術技術的衰落。作為壹個傳統的農業國家,中國離不開數字計數。
更何況傳統的計算雖然用了很久,但是面臨著操作不好,計算速度慢的天然劣勢。在計算方法陳舊過時的內在壓力和明朝大環境放任輕視的外在壓力下,程大偉正式開始改革計算方法,這壹改革措施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