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羅盤 - 1898年的改革運動是什麽?

1898年的改革運動是什麽?

戊戌變法

(1)背景: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1898),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運動發動了資產階級變法運動。

甲午中日戰爭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代表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和開明士紳的政治訴求走上歷史舞臺,主張對中國傳統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進行資產階級改造,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機,使國家富強。康有為(1858-1927),原名祖毅,名廣廈,名長。廣東南海人。地主官僚家庭出身。18歲,受江南著名儒家朱慈祺教育,但不囿於師說。他能獨立思考,喜歡魯(象山)、王(陽明),看不起程(、)。265,438+0歲,遊歷香港,接觸西方資本主義文明。他認為“西人治國,不可待古”,購買西學書籍,提倡西學,走上了向西方探索救國真理的道路。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爆發,他目睹了外國對淩的侵略和清廷的腐敗,極大地激發了維新變法的思想。14年,他借在北京順天參加鄉試的機會,第壹次上書清帝,提出“化成法、明形勢、慎左右”三策,請求光緒帝尊重妳的尊嚴,自責,求言治之。當時頑固派把持朝政,封鎖朝政,難以實現,見之以狂。康意識到現在還不是改革的時候,所以他回到了南方。從17年春開始,在廣州設立萬畝草堂,為變法維新培養人才。弟子梁啟超等人。二十壹年春,康進京趕考,恰逢甲午戰爭清政府敗於日本,簽訂喪權辱國史無前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到北京,考生們怒不可遏,爭相相互轉告。康有為、梁啟超聯系18省1300余人聯名上書清帝,反對簽訂《馬關條約》,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請願書雖被清廷駁回,但其內容被抄襲、復制,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影響。這份請願書標誌著資產階級改良派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醞釀多年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開始成為壹場實踐性的政治運動。此後,康有為以“變法強國”為號召,在北京、上海等地組織強學會,出版《萬國公報》(後改為《中外雜誌》)和《強國雜誌》,推動維新變法,救亡圖存,倡導西學,考察各國強弱之源,體現了維新派對西方資產階級民主的推崇,因而為封建頑固派所痛恨。21世紀末,北京、上海強學會相繼被禁,中外期刊、強刊被迫停刊。但是,變法維新已經成為壹種時代思潮,不會因為封建統治者的喪心病狂而沈寂。二十二年,梁啟超等人在滬創辦《泰晤士報》,發表了《朱良變法通議》等重要論文。二十三年,嚴復在天津創辦《國》,連載嚴翻譯的《天演論》、《袁強》等重要論文。二十四年,譚嗣同、唐創辦《湘報》。這些報刊以達爾文進化論為思想武器,敲響民族危亡的警鐘,呼籲“救亡圖存”,討論變法維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揭露封建專制是中國弱小落後的根源,大力倡導資產階級民權思想;批判舊的封建思想文化,大力提倡新學,已遍及全國。與此同時,改革派在各地組織社團,創辦學校。據不完全統計,光緒二十壹至二十四年間,維新派創辦了50多所學會、學校和報刊,出版了30多種報刊,為維新運動的高潮準備了輿論,培養了人才。當時,帝國黨在與後黨爭奪執政實權的鬥爭中處於弱勢地位,急需尋找社會力量的支持。甲午戰爭後,壹些帝國黨派逐漸傾向於改革,試圖利用維新派的改革才能和勇氣,協助光緒帝通過改革從後黨手中奪取執政權,以達到救國強國的目的。此時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還沒有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維新派也急於尋求政治上的支持來爭取他們的支持。於是,甲午戰爭後,皇黨和維新派逐漸結合。強大社會的建立是其結合的標誌。

光緒二十三年冬,德軍占領膠州灣,其他帝國主義紛紛效仿,掀起了占領租借地、瓜分中國勢力範圍的高潮,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機。康有為再次從南方趕到北京,並於當年11月12日(65438+2月5日)呈上清帝第五書,提出三種變法策略供選擇。上策是“采法俄日以定國”;中國的方針是“以聚才求政”;上策是“聽新疆大臣的政改。”他還提出了“自國為國出錢”、“采納各國之法,在憲法中明確公私之分”等內容,涉及到清朝中央政權體制的改革,體現了維新派追求資產階級民權制度的政治理想。這次因為言辭激烈,被頑固派封殺,未能達成。光緒皇帝想召見康有為,也遭到頑固派的阻撓。光緒二十四年(65438+10月24日)正月初三,光緒皇帝命王在總政西花廳面見康有為,詢問變法事宜。正月初八,康有為在《大誓臣工開制新政局》(即上清帝第六部)壹書中提出變法綱領:壹、“大誓臣當革故鼎新,采天下民意,取各國良法”;第二,“在宮中設制局,廣招天下通才二十人參加,重議壹切政治制度”;第三,“設置壹個被召喚的地方,讓天下所有人都來寫。”其核心是第二段。按照康有為的想法,制度局是指導國家政治改革的中央機構,職能是負責立法和議事;設立法、稅、學、農、商、工、礦務、鐵路、郵政、鑄幣、旅遊、社、軍器等十二個專門局作為行政機構,具體實施系統局議定的新政事項。3月,康有為在北京發起成立了保衛侵略救國團,公布了30條保衛國民大會章程,以“護國、護種、護教”為宗旨,規定了大會和支部的組織制度、職權職責、入會程序、入會權利和義務,略具資產階級政黨的規模。在保加利亞國民大會的推動下,各地紛紛成立了具有抵抗侵略、拯救民族性質的愛國組織,“維新變法”、“救亡圖存”匯聚成強大的時代潮流。四月初十,反對變法,推崇權位的恭親王下了壹盤棋。當他病逝,變法的有利時機到來時,康有為積極聯系帝國黨,推動光緒立即變法。23日,光緒皇帝接受了維新派的建議,毅然頒布《國為聖旨》,宣布變法,並號召大小大臣,奮發圖強,意氣風發,“以聖賢之學,天理為根本”,“學西學,切時事者,講求實力”,切實執新政,“不循敷衍之規”。從此,壹直到八月初六,慈禧再次宣布訓政。***103天,光緒皇帝引用維新派,痛斥守舊派,頒布改革法令,實行新政改革政策,史稱“百日維新”。新變法的內容主要包括:1 .經濟上,保護和獎勵農業、工業和商業,在北京設立農工商總局和鐵路礦山總局,促進工業和鼓勵民間投資,使各省設立商務局(或農工商分局);命令各省地方官員采用中西法律,有效振興農業;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頒布《振興技術獎勵條例》第12條,規定對撰寫新書、革新法律、制作新裝置者,授予官職或授予專利;在首都和各通商口岸,普遍建立郵政支局,廢除驛站;編制國家預算和決算,由住房部按月公布;取消滿族的寄生特權,允許其自行謀生。二、政治方面:讓衙門刪規矩;中央廢除詹士府、總政治部、光祿寺等閑置衙門,其他各省廢除鄂、粵、滇三省巡撫(這三省巡撫同在壹市)、東河巡撫等重疊機構;開道,允許官民寫字說事,禁止官民堵格。三、軍事方面:舊軍被消滅,八旗各省軍隊全部改為對外演習;組織兵工廠,造兵輪,訓練海軍;練習裝甲防護,練習團體訓練。四、文教:改革科舉,廢除取士八股制度,試議政策;興辦學校提倡西學,首先設立史靜大學堂,使各省、各府、各部、各州、各縣將現有的書院改為也在中西學求學的學校;成立翻譯局,翻譯外國新書;允許開辦報紙和社團;派人出國旅遊,留學等等。維新派和帝制黨聯合進行的改革雖然相當溫和,但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文化等領域,是壹場影響深遠的資產階級社會改革。在短短的100天裏,中國人民實現了壹定程度的言論、出版、集會和結社自由;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第壹次得到法律上的承認;舊的封建思想文化受到沈重打擊,資產階級思想廣泛傳播。特別是在維新運動深入發展的過程中,維新派大力倡導資產階級民權思想;康有為在第二至第五冊中關於建立憲法和議會的政治主張;以及戊戌變法中提出的開放制度局,要求資產階級參加政權,具有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啟蒙意義,是中國人民反封建鬥爭的裏程碑。

戊戌變法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引起了封建頑固派的拼命抵抗。剛毅、徐彤等頑固大臣宣稱寧死不變法,多次要求慈禧太後鎮壓維新派,制裁光緒皇帝。慈禧作為清朝實際的最高統治者,從來沒有站在頑固派壹邊,她的統治權力是建立在頑固派和洋務派相互牽制和制衡的基礎上的。面對外敵入侵,要求改革救國的呼聲日益高漲。只要改革不屬於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範圍,她可以暫時容忍,以示願意向民意低頭,“改弦更張”,達到緩解階級矛盾和新舊矛盾的目的。她的方針是從中央到地方絕不動搖其軍政大權,絕不允許光緒排斥自己的親信,絕不允許他在朝廷中形成自己的小集團。壹旦光緒皇帝越過這條線,她就做好了隨時發動政變的準備。為此,在百日維新開始沒幾天,她就讓翁同龢退位了。,砍掉光緒的翅膀;任命後,黨內骨幹榮祿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指揮北洋武裝;他還下令二等以上大臣接受新職時要向太後致謝,以控制光緒的任免權,防止他無壹例外地提拔維新派。此外,她還派親信掌管北京的軍事指揮和治安權,為後黨隨時發動政變做準備。這等於告訴大臣們,權力還牢牢掌握在她手裏,他們可以放開新政了。所以,除了湖南巡撫陳寶珍對新政持認真態度外,大部分巡撫都不把光緒的詔書當回事,他們的賭註還是在慈禧太後身上。所以在百日維新中,雖然頒布了180多條新政詔書,但實際收效甚微。頑固派繼續直擊維新派,光緒皇帝大膽反擊。五月初二日,宋伯祿、楊深秀作為朝廷的欽差大臣,被禮部尚書許配。阻撓廢除八股的討論,玩“古板荒謬,阻撓新政”。光緒皇帝命徐瑩?明白了。回聲。徐千方百計掩飾,借機攻擊康有為“動搖民心,混淆視聽”,所以請“驅逐他回老家”。被光緒皇帝訓斥。5月20日之後,沈雁黨的審查官康有為“說各地官員,控制全國”。光緒皇帝憤怒地將紙橫幅解散,走回原來的衙門。7月19日,禮部尚書徐瑩不在白板上嗎?,侍郎?易、徐慧峰、溥?曾廣漢因阻撓大師王按詔發言,被光緒皇帝革職。第二天,光緒皇帝賞賜譚嗣同、楊銳、劉光第、徐琳四個爵位,走上軍機張靜參加新政。這些大事極大地激怒了後黨頑固派,新舊黨的矛盾迅速激化。後黨大臣,如榮祿、剛毅、懷特海等。,紛紛出動,加緊策動政變。

康有為等維新派有壹個以“尊君權”“去皇太後化”為目的的軍事政變計劃。看到後黨頑固派加緊政變準備,也著力推動軍事政變計劃的實施。他們拉攏袁世凱,企圖殺死榮祿,包圍頤和園,劫持西太後,保護光緒皇帝,捍衛新政改革。光緒皇帝不知道維新派的陰謀,卻召見袁世凱,賞賜他侍郎的頭銜,以備不時之需。並且孤註壹擲,提拔壹大批改革者,打算開壹個勤政廳討論制度;還定於8月5日傳喚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維新派和帝國黨官員也頻繁接觸伊藤,邀請他擔任新政顧問。這兩起事件引起了後黨集團的極大懷疑。他們最怕帝國黨武裝起來,最擔心維新派與外國勢力結合,促使帝國主義幫助光緒從慈禧手中奪取政權。於是慈禧決定在光緒見到伊藤之前發動政變。八月初三,已故黨的建議人楊崇義向慈禧密報,要求太後“即日訓政”。已故黨魁榮祿同日出兵,準備政變。改革派也加緊了行動。譚嗣同日夜謁見袁世凱,策動袁實施“殺(容)魯谷侯”計劃。袁假裝答應,卻免了行刑。第四天,慈禧突然從頤和園回宮,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第五天,在慈禧的嚴密監督下,光緒處理了兩件原定的政務,壹件是召見袁世凱“練兵”,壹件是召見伊藤博文。第六天,慈禧以光緒皇帝的假名,發布詔書,要求慈禧太後下達政治訓令,宣布她在朝鮮的第三次政治訓令,並下令逮捕康有為和康任光。袁世凱初五“練兵”後回到天津,馬上通風報信給榮祿。榮猶豫了很久。在得知政變已經“從內部開始”後,他開始向慈禧密報袁密報的內容。第九天,慈禧下令逮捕譚嗣同、楊瑞、劉光第、徐琳和楊深秀。13日,這五人與康壹起在北京菜場被殺,被稱為“戊戌六君子”。康有為和梁啟超逃到日本。支持變法的官員陳寶楨、江彪、黃遵憲、李端?張、等數十人被捕入獄,或被革職,或被發配邊境。新政全部廢除,戊戌變法失敗,除了首都大學堂和通商、惠工、重農、育才等洋務項目。

戊戌變法是19年底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矛盾激化的產物,是壹場旨在挽救祖國危亡的愛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壹次訪問啟蒙思想。它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壹個驛站,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但由於2000年封建主義經濟基礎雄厚,封建政治勢力強大,封建主義影響根深蒂固,剛剛登上歷史舞臺的年輕弱小的資產階級無法禦敵,戊戌變法的失敗是必然的。同時,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還沒有成為獨立的階級力量,它和封建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維新派嚴重脫離群眾,缺乏與封建主義徹底決裂的勇氣,對帝國主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們充其量只能發動壹場軟弱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運動,而無法使改良派掌握政權。就在變法的聖旨如雪片般飛來飛去的時候,軍政大權仍然牢牢掌握在封建頑固派手中。沒有政治權力的改革註定要失敗。戊戌變法的歷史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自上而下的改革改良只是年輕弱小的民族資產階級不切實際的幻想,必然要讓位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政治改革的意義:

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首要問題是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民族獨立。維新派雖然沒有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口號,但他們主張變法的首要目的是為了救亡圖存。在以前的書中,康有為不厭其煩地解釋,只有變法才能抵抗侵略,才能生存。光緒皇帝變法主要是因為外國列強的入侵。慈禧太後發動政變的那壹天,她當面指責光緒:“反祖之法...遵循了康(有為)的方法,妳怎麽這麽糊塗?”!光緒戰戰兢兢地回答:“是因為洋人太急於迫害自己。他們要保存國脈,要變通規則,要嘗試西方的方法,卻不敢聽康有為的方法。”驚慌失措的光緒皇帝仍然在解釋列強入侵與變法的關系。短暫的戊戌變法雖然未能達到自強抗戰的目的,但仍具有重要的愛國意義,將民族救亡意識提高到了壹個新的水平。

戊戌變法也是資產階級領導的政治改革運動。它不是洋務運動的簡單延續,而是質的飛躍。洋務運動是為了維護和加強封建制度,戊戌變法是為了把封建專制制度逐步變為資本主義民主制度,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符合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戊戌變法也是壹場啟蒙思潮。維新派提倡新學,批判舊學,強調“提倡民權”,大大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民主意識和參與意識。從此,民主成為壹股洶湧澎湃的社會思潮,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面貌。他說,中國新的資產階級文化是在戊戌變法及以後幾年初步建立起來的。哲學、歷史、經濟學、文學理論等新的資產階級學問已經萌芽,“詩的革命”、“文體的革命”、“小說的革命”、“戲劇的改良”層出不窮。新資產階級文化,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已經開始成為現代中國文化的主流。

(3)結果:失敗

失敗的根本原因:

戊戌變法是民族危機下的迫切產物,過早地走到了歷史的前臺,失敗也是歷史的必然。

(1)

自甲午中日戰爭失敗以來,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嚴重。11年6月德國占領膠州灣後,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強占租借地,占領大片土地,而弱小的清政府則任由帝國主義列強擺布。這時,康有為再次上書光緒皇帝,指出:“瓜分大禍迫在眉睫,必須當機立斷,迅速改革政治制度,否則皇帝和大臣們都得不到!”(1)懇求光緒皇帝實行新政。鑒於民族危機,光緒沒有考慮如何使中國富強,從而抵禦外侮,避免亡國滅種的危機。來維持他們的主導地位。在民族危機的刺激下,壹場政治改革運動被推上了歷史舞臺。歷史證明,改革和革命都需要強大的經濟和階級支持。但由於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基礎薄弱,階級力量薄弱,戊戌變法缺乏強有力的經濟和階級支持。當時中國有五種經濟成分,即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地主經濟、小農經濟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其中最弱的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在中國萌芽,但由於中國封建勢力、階級勢力、政治勢力的強大,中國的資本主義始終沒有發展成為強大的新興經濟和階級勢力。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原有的資本主義經濟被扼殺,直到洋務運動興起後,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才逐漸崛起。然而,他們的力量壹直很弱。據統計,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中國只擁有100多家商業企業,其中50家是甲午戰爭後成立的1895。(二)這六千五百四十三萬八千個商業企業雖然是資本主義性質的,但是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經濟力量中,也只能是九個毛。此外,中日甲午戰爭後還建立了50家企業。短短三年時間,可想而知他們的實力能發展到什麽程度。再者,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產生於19年的70年代,到19年末、20世紀初,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開始初步發展。據統計,從1895到1900,有104家企業的資本超過10000元,估計資本總額為2300萬元。這六年興辦的廠礦數量相當於甲午戰爭前二十年的總和,其資本總額已超過官辦或政府監管的商業企業,占據了中國的主要工業區。(3)但是,自從七十年代中國出現民族資產階級以來,他們受到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的擠壓。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依靠帝國主義或依附國內封建勢力,這就決定了民族資產階級產生時具有雙重性:壹方面受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的壓迫,是反侵略、反封建的,具有革命要求;另壹方面又與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缺乏徹底的反侵略反封建精神,是妥協的。如果讓具有兩重性的資本主義勢力去對抗強大而堅固的封建制度,失敗是必然的。如果回到二十世紀初,我們來看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19065438+。8348億元。在過去的十年裏,前三十年建立的工廠、礦山和資本的總數增加了壹倍多。”(4)到了這個時候,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才真正成為壹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2)

戊戌變法的領導者基本上都是壹群缺乏政治鬥爭經驗的學者。他們大多飽讀詩書,憂國憂民,學識淵博,胸懷大誌,但缺乏謀略、政治經驗和才能。我們再來看看戊戌變法的領袖康有為。

康有為出生在廣東南海壹個官僚地主家庭。他早年跟隨祖父學習四書五經,後師從廣東理學家朱慈奇,並於1879結識了編者張定華。“我對北京和朝鮮的氣氛了如指掌,對近段時間的人才,對各種新書了如指掌,對三朝故事了如指掌。”(6)我開闊了眼界。康有為生活在清朝動亂的時代。作為壹個具有強烈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他為了救亡圖存,發起並領導了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他在當時的七封書信、數十份奏折和著作中,全面系統地提出了他的變法維新思想。1888年,康有為第二次進京參加鄉試。他對時事感到極度困難。他憤怒地寫道,“極其危險,請及時改造。”這是他第壹次寫信,提出“化為法,明形勢,慎之又慎”的主張,強調只要“化為法”,“十年之內,可達盛世,至二十年,收復領土,報仇雪恨,並不困難。”(7)這是康有為第壹次系統地發表他的維新變法思想,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關心時政的要求。甲午戰爭後,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馬關條約》。這時,康有為正在參加考試。接到消息後,他非常生氣。他和他的弟子梁啟超在北京聯合各省舉人簽署了反對賣國條約的請願書。這就是第二次請願,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公交請願”。請願書提出了“拒絕和平,遷都,變法”的主張。請願書雖未能達成,但對當時所有愛國人士,尤其是知識分子產生了重要的啟蒙作用,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成為戊戌思潮發展的起點。不久,他以個人名義寫下了關於變法的部分,提出了“富國、興民、培牧”的策略,主張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保護民族工商業。光緒皇帝看到這封信後表示贊同。後來到了第四冊,正式提出“設議會溝通感情”的主張,在不改變清朝統治的條件下實行君主立憲制。這壹次,由於頑固派的抵制,這封信沒有提交。1897年,德國占領膠州灣。康有為聞訊後,再次前往北京寫信,指出:“外國的輕視,國內的離心,迫切的工作焦慮和怨恨,荒謬的及時變法的計劃,...如果再猶豫不決,可以茍且偷生,墨守成規,坐壹次飛機失事,那麽外敵入侵就是內部的,決不允許發生……”()但由於頑固派的阻撓,光緒皇帝未能及時看到這封信。1898 1月,康有為奉命去看第六部書,即《趙英統籌書折》。在這最後壹部書中,康全面闡述了變法的建議和主張,強調依靠光緒皇帝的力量推行新政,走日本明治維新之路。他指出:“縱觀壹切民族的趨勢,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則亡。”(9)並提出了設立制度局的設想,這是實行政治改革的重要壹步。不久,他最後壹次給這本書寫信,提出“中國的變法壹點也不像法俄,帝制改革壹點也不像采納彼得。”(10)從他的背景、經歷、地位,尤其是所處的時代,決定了他在向西方求實,建構自己的思想體系時,會根植於中國文化的深厚土壤,受到中華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質、民族性格和文化傳統的影響。因此,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在理論指導上有局限性。康有為通過發揮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傳統儒家權威宣傳變法的道理。他的兩本書,《新學偽經考》和《孔子變法考》,把壹些封建主義者壹直認為神聖的經典,宣布為偽書。在後壹本書裏,原本保守的孔子被打扮得富有進取精神,盡可能提倡平等觀念。康有為等人從維護封建制度的傳統思想中尋找反對封建制度的理論依據,並沒有完全拋棄傳統的儒家學說。充分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這兩本書都沒有充分的、令人信服的證據,不用說,守舊派反對,當時的壹些開明人士也不贊成。改革派的壹些激進宣傳也增加了社會阻力。另外,康有為是希望改造成資產階級的開明地主富商的領袖,是介於頑固派和革命派之間的半封建資本主義政治集團的代表。從康有為的階級屬性來看,他正處於從地主階級轉化的過程中,他的思想也處於從傳統封建思想向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思想轉化的過程中。他主張資產階級改革,所以他們害怕群眾,甚至敵視群眾。他們主張政治改革,但反對革命。康有為認為“君主專制、憲政、民主三大法則都要壹壹進行,有條不紊,就會出現混亂。”他把這場革命描述成非常殘酷和可怕的;“我讀了各國的歷史,在法國大革命的時候,人民與人民鬥爭的戲劇不是沒有眼淚的。全國大出血,巴黎百日降死129萬,改三次,君主復辟,八十年災難。”(11)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後,抱著保皇的思想,堅決反對革命,最終成為歷史前進的絆腳石。

梁啟超和他的老師康有為壹樣,想進行壹些改革,對人民極其恐懼。所以他們雖然經常講“民權”,但那只是壹張空頭支票。至於民權的實現,對於梁啟超等人來說,是壹件非常遙遠的事情。他說:“西方國家之所以能建立文官制度,是因為他們對民智開放,具有強大的民力。”每個人都有獨立的權利,雖然是公開討論,但是孩子在的時候,不被父母保護也不是什麽難事。今天的中國還是個孩子,小時候逼自己獨立,是鼓勵他,不是沒用,是害他。所以,今天中國倡導民政,不過是九牛壹毛。“基於這種認識,梁啟超和維新派整體所主張的改革,是依靠皇帝和諸侯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譚嗣同非常自信,認為“國家大事大有可為”事實上,他錯了。就在他們孜孜不倦地進行變革的時候,頑固派也在磨刀霍霍,準備借5438+00年6月天津大閱兵之機,廢光緒皇帝,徹底摧毀變法運動。情況越來越緊急。9月,光緒皇帝在給康有為、譚嗣同的密詔中說:“今天,我們危在旦夕。有康有為、楊銳、徐琳、譚嗣同、劉光第等。可以迅速籌集資金並設法營救他們。我急得連期待都沒有了。”譚嗣同等人跪下來讀聖旨,卻忍不住哭了,卻又不知所措。最後想到了袁世凱,想用袁世凱的新軍解救皇帝。他們建議皇帝召見袁世凱,賞賜官職,以求拉攏。18年9月的夜晚,譚嗣同獨自壹人前往袁的住處霍克吉,勸袁動用兵力殺死那拉氏的心腹榮祿,保護光緒皇帝。康有為等人以為只要抓到皇帝,就什麽事都沒有。實際上,光緒皇帝只是壹個空架子,實權完全掌握在頑固派納拉氏等人手中。光緒皇帝采納康有為、梁啟超的改革強國思想,頒布“丁明石國”詔書,積極籌劃新政。娜拉還倉促部署政變,破壞政治改革運動。就在康有為等人躊躇滿誌的時候,頑固派反攻了,打倒了維新派。光緒皇帝下獄,譚嗣同等人被殺,康有為、冉啟超逃亡國外。僅持續百日的五邑變法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