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林溝村位於邢臺縣路羅鎮西北,從路羅沿323省道西行壹公裏就到了魚林溝南口。據溝口石碑記載,清朝初年李、趙、郭姓分別從菜樹溝、桃樹坪、漿水搬遷而來,在此立村。
後來,有楊、朱、胡、安姓相繼遷來定居。七姓氏聚族而居,呈北鬥七星狀分布。據村民講,最初不同姓氏的長輩就村名問題進行磋商,為了體現不同姓氏村民的平等,決定不以姓氏來命名村名。
村附近的溝谷中有壹塊酷似魚形的巨石,月夜波光粼粼,酷似魚鱗,大家認為這是神靈的昭示,是上天恩賜,象征著生活的富足和充裕,因此就把村名定為魚鱗溝。魚鱗溝村的村名壹直沿用,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才被簡化書寫為魚林溝。
優美的民間傳說
農耕時代的魚林溝人,過著日出日作、日落日熄的生活,享受著藍天白雲、風清月明的生態環境。農耕生活雖然清苦,但也少了喧囂和浮躁,使讀書人思緒飛揚,創造詩歌和神話。
據說,在清朝和民國時期,魚林溝的李家和朱家比較富裕,李家有外出經商的人,有讀書識字的人。見多識廣,胸有詩書,房屋建築自然講究,精神生活也不貧乏。至今流傳的神話故事,也證明了清朝時的魚林溝有識文斷字的讀書人。
故事的梗概是:古時候的魚林溝山林茂密,鳥兒啼鳴,清水流谷,魚兒簇遊。在這個風景如畫的山谷裏,居住著壹戶人家,因父母雙亡,家中兄弟兩人靠打獵為生。憨厚老實的老大娶了壹個刁鉆刻薄的媳婦,她想霸占全部家產,千方百計想把老二攆出家門。
住在山谷溪流中的鯉魚姑娘,對兄弟倆的家事看得壹清二楚,她決定嫁給老二為妻。於是在壹個霞光普照的早晨,鯉魚姑娘邀請自己的好夥伴,來到山北的裏寨溝,支起壹鍋水,忍著劇痛讓夥伴們用石刀壹片片刮掉了自己的鱗片,砍掉身上的鱗鰭,化成壹位美麗的姑娘,嫁給了老二。因為觸犯了天條,鯉魚姑娘受到了天庭的懲罰,化為壹塊似魚的石頭,臥於河谷之中。那石頭表面,鱗片的疤痕清晰可見。
誠實的老二看到妻子化為壹塊石頭,心如刀絞,整日整夜地守在妻子身旁,時間久了也變成壹塊石頭,兩塊巨石相守相望。為紀念鯉魚姑娘,人們把這個山溝起名為魚鱗溝,把鯉魚姑娘支鍋用水的地方叫做三支鍋,刮掉的那些魚鱗就堆集在裏寨溝三支鍋的旁邊,從山溝底壹直堆到半山腰,形成壹座雲母礦山。
那片雲母燦爛耀眼、五顏六色,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被運走,至今還能撿到碎片。如今,這塊魚形巨石依然靜臥溝中,見證著歷史的變遷。故事蘊含著樸素的平等觀念,也是對鄉人進行優良品德教育的鮮活教材。
鹿鐘麟住所和防空洞
從魚林溝村口沿溝往西北走,穿過壹華裏長的新村,來到壹座古橋邊,古村落呈現眼前。古橋附近是兩條溝谷匯流處,壹條較大的溝谷從西北方向順勢而下,壹條小溪從東側匯流而來,古村依山而建,層層疊疊分布在西溝南側和西溝與小溪的夾角地帶。
村莊建築以青石墻體樓房為主,與附近英談的紅石樓相比可謂別具壹格;石樓隨坡就勢,錯落有致,遠看有六七層高,形似古堡,氣勢壯觀。
跨過觀音廟附近的古橋向西北行,有三個過去相連的院落,第壹個院落臨街,門前的高臺墻角建成圓弧狀,上建石板護欄,既便利通行,又能防止門前玩耍的兒童跌落。第二個院落臨街開有五個窗戶,木窗的上部分別雕刻禮義仁智信行楷字,標明了戶主的為人處世原則和家風。
第三個院落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國民黨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鐘麟的居住之處,該院建有精美的門樓。
門樓雙層飛檐,石板覆頂,橫木枋上有祥雲木雕,木掛落雕刻葡萄連枝和八仙所用器皿,葡萄架上雕刻仰面摘葡萄的小松鼠。雕刻采用鏤空和陽刻相結合的技法,構圖繁復,立體感強,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門樓的兩個立柱高懸九級臺階之上,木柱的底端是石柱礎,柱礎下部雕刻壹圈精致的蓮花瓣,上部雕刻成帶乳丁的石鼓,中部束腰。上九級臺階,再登上門洞下的十壹級青石條,就進入了院落。院落原有木閃屏,現今只遺留兩個帶乳釘的石鼔形柱墩。
院落是標準的四合院,北屋和西屋中間的風道通向後院,後院山巖上開鑿壹防空洞,洞口高壹點五米,洞內高壹點八米,寬壹點七米,深三米有余。洞的南側有氣孔,孔口處於壹個普通人家的柴草垛後。整體來說,該院落氣派威嚴,結構嚴謹,利於逃生。只是日本鬼子掃蕩時曾經火燒門樓的左側,造成木雕件殘損。
順石板鋪地的街巷而行,發現古民居門楣刻字簡潔易懂,反映了普通人家的人生期盼,如“安之居”、“吉迪惠”等。窗戶用紅石過券,窗格多種多樣,雕花立體感強,從而增強了石樓的美感。街巷邊隨處可見大盤的石碾,大小不等的石磨。往昔歲月,壹輩輩魚林溝人正是利用這些石碾石磨加工綠色生態的小米、面粉、豆腐,才能在婚慶節俗之時制作出家族盛宴,壹家老小***享天倫之樂。
為了壹個大家庭的生存和發展,村民們往往把加工好的面粉賣給商人,以換取多壹些的粗糧或錢財。商人們趕著驢馬商隊,順著穿村而過的冀晉古商道把面粉運往山西,成為晉中地區大戶人家的美餐。
如今,石碾石磨早就停止了轉動,但村民們的生活不但沒有停止,反而加速運轉,新修建的邢汾高速高架西溝後口,“壹日千裏”已經不足以形容車速之快。
走過壹盤大石碾,有壹處建築精致的四合院。該處四合院坐西面東,開東北門。門口橫梁彩繪祥雲,有四個戶對,中間兩個雕刻為龍頭形狀,兩邊的是雲朵形。下邊的掛落彩繪戲劇人物,雕刻牡丹花。門楣上陽刻兩行隸書風格的文字,上為芝蘭之室,下為福祿壽。兩側的木垂柱下端雕刻成石榴燈籠形狀,寓意吉祥喜慶,代代相傳。登上21級臺階走進院內,院落是五過三的四合院,主房坐落於九級臺座之上,三明兩暗帶抱廈;垂柱下端的雕花很是特別,刀法古樸,形如倒掛的花朵。
可歌可泣的抗日歷史
因為地處溝谷地帶,村內有不少石橋。跨過西溝上的壹座小橋,在溝北側行走,壹處石樓屋頂落架,石墻聳立。村民說鬼子掃蕩時在此縱火,燒掉了這處民居。走到兩溝交叉處,有兩顆柏樹挺立,樹後有復建的土地廟,廟前放置壹殘破的石香爐。站立樹下,順溝谷往下遊望去,進出村落的壹車壹人都不能逃過眼底,足見當初在此建村實屬科學合理之舉。
魚林溝確屬風水寶地。村子雖地處溝谷之中,但有河灘可耕種,有水源能灌溉,村頭古商道連接邢臺與山西左權,便於貿易,可進可退。?1940年,八路軍太行行署六專屬在魚林溝村興建毛紡廠,在老鸛嘴、洪羅寺各設壹個車間。
老鸛嘴位於魚林溝村口西側老鸛嘴山下,廠房車間坐南朝北,建築面積約800多平方米,此處原有壹座水磨坊,毛紡廠利用水流落差動力安裝了彈毛紡線機,除車間彈紡外,還組織農家婦女手紡毛線,以彌補機紡的不足。
洪羅寺原是壹座寺廟,原址建築面積約1000多平方米,工廠利用寺殿設置織毯機16臺,其中10臺是木制機,車間原有工人40余人,日產毛毯40條。後來日軍掃蕩,洪羅寺被日軍燒毀。
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頗具特色、規模可觀的太行古石樓,可歌可泣的抗日歷史,為魚林溝增添了幾分濃濃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