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羅盤 - 誰有關於土地的神話傳說

誰有關於土地的神話傳說

上古時代,我國有“社稷祭祀”制度,把國家稱為“社稷”。《白虎通》曾設王者為何有“社稷”之問答雲:“為天下求福報功。以‘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壹壹祭之也,故封土立‘社’,‘社’為‘土神’;谷物眾多,不可遍及祀, 故封谷立‘稷’,‘稷’為‘谷神’之長”。這就是說,當時國家統治者,重視土壤和糧食,認為“神”可以引出萬物,祭“神”可以保障五谷豐登。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叫做“社稷”。

北京中山公園內保留著明代所建的社稷壇。最上層15.8米見方、鋪墊著五種顏色的土壤:東方為青色、南方為紅色、西方為白色、北方為黑色、中央為黃色。

黑土 我國東北平原濕潤寒冷,微生物活動較弱,土壤中有機物分解慢,積累較多,所以土色較黑。

黃土 我國黃土高原的土壤呈黃色,這是由於土壤中有機物含量較少的緣故。

紅土 高溫多雨的我國南方土壤中礦物質的風化作用強烈,分解徹底。易溶於水的礦物質幾乎全部流失,只剩氧化鐵、鋁等礦物質殘留土壤上層,形成紅土壤。

青土 在排水不良或長期被淹的情況下,紅土壤中的氧化鐵常被還原成淺藍色的氧化亞鐵,土壤便成了灰藍色的,如南方某些水稻田。

白土 含有較高的鎂、鈉等鹽類的鹽土和堿土常為白色。

在這其中,五色土是最引人註目的,也讓人無不驚奇不已,人們都想從中找出蘊含在背後的故事。所謂的五色土是指青、紅、白、黑、黃五種顏色的土。五色土象征著我們廣博的大中華,在社稷壇的東邊是青土,代表著東邊的大海;西邊是白土,代表西部白色的沙;南邊是紅土,預示南方的紅土地;北邊是黑土,象征北部的黑土地;而中間的黃土,就是黃土高原的寓意。關於社稷壇五色土的分布,還有另外壹種說法,有人認為,黃,象征居中的黃帝,他統治天下,因為由手拿繩子掌管四方的土神輔佐;青,象征東方太嗥,他由手持圓規掌管春天的木神輔佐;紅,象征南方炎帝,他由手持秤桿掌管夏天的火神輔佐;白,象征西方少昊,他由手持曲尺掌管秋天的金神輔佐;黑,象征北方顓頊,他由手持秤錘掌管冬天的水神輔佐。黃土居中,因為最高統治者黃帝居於核心地位。東西南北依次為青白紅黑,也即皇帝的四方又各有壹個統治者輔佐。

黃,象征居中的黃帝,他統治天下,因為由手拿繩子掌管四方的土神輔佐。

青,象征東方太昊,他由手持圓規掌管春天的木神輔佐。

紅,象征南方炎帝,他由手持秤桿掌管夏天的火神輔佐。

白,象征西方少昊,他由手持曲尺掌管秋天的金神輔佐。

黑,象征北方顓頊,他由手持秤錘掌管冬天的水神輔佐。

黃土居中,因為最高統治者黃帝居於核心地位。東西南北依次為青白紅黑,也即皇帝的四方又各有壹個統治者輔佐。這種布置方式,是以道教陰陽五行學說來表明:壇上五色土,象征全國的土地,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東方為青龍,南方為朱雀,西方為白虎,北方為玄武,中間為中央之神

*《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 "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壹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壹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壹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壹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壹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壹年,壹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壹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裏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壹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壹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壹個白胡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妳要註意。中午是壹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壹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妳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壹看,不見了白胡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壹個個蔫了,他心裏非常難過,壹年的血汗白費了,可壹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後晌,壹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壹層又壹層。爾德老漢壹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壹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壹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壹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壹下又並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胡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妳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妳再種壹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妳揀最大的壹個扔進黃河裏。那時,妳走進河底洞裏,珠寶由妳挑,糧種由妳拿,還有壹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妳指哪裏,黃河水就流向哪裏。”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壹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裏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後,園子裏結了壹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壹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裏,壹直等到瓜熟。

這壹天,天氣晴得沒壹點子雲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裏。這時只聽黃河壹聲咆哮,裂開了壹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裏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壹陣暴風狂吼,壹時河面上波濤滾滾,壹浪高過壹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壹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裏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梁。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壹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後,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後,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壹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話傳說: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壹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壹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壹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泛濫成災。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壹棵水仙花,吮吸壹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壹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裏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壹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壹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裏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滿口答應。這壹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願,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壹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了愁。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麽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個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壹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親們幫幫忙。鄉親們都討厭他好逸惡勞,沒人答理他。他找到村裏的後老漢,講了他治理黃河的大誌。後老漢見他如今成了仙,要給百姓們辦點好事,就答應幫幫他。從此,河伯和後老漢風裏來雨裏去,跋山涉水,察看黃河水情。兩個人壹跑就是好幾年,硬是把後老漢累病了。後老漢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繼續沿黃河察看水情。分手時,後老漢再三囑咐河伯,幹事要幹到底,不要中途而廢,畫好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說服鄉親們幫忙。

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裏深,哪裏淺;哪裏好沖堤,哪裏易決口;哪裏該挖,哪裏該堵;哪裏能斷水,哪裏可排洪,畫得壹清二楚。只可嘆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壹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

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泛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

後老漢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壹晃好些年不見面。他對治理黃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兒子叫羿,射箭百發百中。無論後老漢如何講,羿不讓他去找河伯。後老漢不聽兒子勸阻,結果遇上黃河決口,被沖走淹死,連屍體都沒找到。後羿非常恨河伯,咬著牙說,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壹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壹歇,看見河對岸走著壹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餵,妳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後羿。他擡頭壹看,河對岸壹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妳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妳是大禹嗎?”

後羿壹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壹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壹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裏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壹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壹看,對岸壹個頭戴鬥笠的人,攔住了後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後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後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後羿隨大禹壹同趟過河。後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後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妳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妳吧。”

大禹展圖壹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壹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壹擡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壹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壹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壹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壹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壹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壹年,壹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壹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裏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壹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壹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壹個白胡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妳要註意。中午是壹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壹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妳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土穰細流

土壤:泥土;細流:小河。比喻細小的事物。也指事物雖甚細微,但不斷積累,即能發揮巨大作用。

《史記·李斯列傳》:“是以太山不讓土穰,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灰頭土面

發音 huī tóu tǔ miàn

解釋 滿頭滿臉沾滿塵土的樣子。也形容懊喪或消沈的神態。 八山壹水壹分田

不食之地

bù shí zhī dì

〖釋義〗不食:不生產糧食。指不能耕種的土地。

〖出處〗《禮記·檀弓上》:“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莽我焉。”

〖示例〗山林、溪谷,~。(《資治通鑒·周紀赧王四十二年》)

拔了蘿蔔地皮寬

bá le luó bo dì pí kuān

〖解釋〗比喻為了行事方便而把礙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為了擴展地盤而排擠別人。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五十壹回:“拔了蘿蔔地皮寬,交他去了,省得他在這裏跑兔子壹般。”

〖示例〗

遍地開花

biàn dì kāi huā

〖解釋〗比喻好的事物到處湧現或普遍發展。

〖出處〗董必武《祝賀建國十周年》:“遍地開花鬧,沖天幹勁傳。糧棉大增產,煤鐵倍加權。”

〖示例〗

旦暮入地

dàn mù rù dì

〖解釋〗旦:早晨。暮:晚上。地:地府。早晚就要進入地府。表示年齡已高,隨時都可能死去。

〖出處〗

〖示例〗

彈丸之地

dàn wán zhī dì

〖解釋〗彈丸:彈弓所用的鐵丸或泥丸。彈丸那麽大的地方。形容地方非常狹小。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此彈丸之地弗予,令秦來年復攻王,王得無割其內而媾乎?”

〖示例〗西歧城不過~,姜子牙不過淺行之夫。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十四回

必爭之地

bì zhēng zhī dì

〖解釋〗敵對雙方非爭奪不可的戰略要地。

〖出處〗《周書·王悅傳》:“白馬要沖,是必爭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圖也。”

〖示例〗 不敗之地

bù bài zhī dì

〖解釋〗原意是指善於打仗的就有取勝的把握,不會落到挫敗的境地。後泛指辦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出處〗《孫子·軍形》:“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示例〗

不毛之地

bù máo zhī dì

〖解釋〗不生長草木莊稼的荒地。形容荒涼、貧瘠。

〖出處〗《公羊傳·宣公十二年》:“錫(賜)之不毛之地.”

〖示例〗南方~,瘴疫之鄉;丞相秉鈞衡之重任,而自遠征,非所宜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

不習地土

bù xí dì tǔ

〖解釋〗對於壹個地方的氣候條件或飲食習慣不能適應。

〖出處〗《南史·王融傳》:“宋弁曰:‘當是不習地土。’”

〖示例〗

不知天高地厚

bù zhī tiān gāo dì hòu

〖解釋〗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深。形容驕狂無知。

〖出處〗《莊子·讓王》:“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示例〗如今年過知非,想起幼年這些~的話來,真覺後悔。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

參天貳地

cān tiān èr dì

〖解釋〗為《易》卦立數之義。後引申為人之德可與天地相比。同“參天兩地”。

〖出處〗《史記·卷壹百壹十七·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拘文牽俗,循誦習傳,當世取說雲爾哉!必將崇論閎議,創業垂統,為萬世規。故馳騖乎兼容並包,而勤思乎參天貳地。”

〖示例〗

參天兩地

cān tiān liǎng dì

〖解釋〗①為《易》卦立數之義。②引申為人之德可與天地相比。

〖出處〗

〖示例〗

觸地號天

chù dì hào tiān

〖解釋〗呼天搶地。形容悲痛之極。

〖出處〗明·張敬修等《文忠公行實》:“既出,遂觸地號天,幾不可生。”

〖示例〗

春回大地

chūn huí dà dì

〖解釋〗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嚴寒已過,溫暖和生機又來到人間。

〖出處〗宋·周紫芝《太倉稊米集·歲杪雨雪連日悶題二首》:“樹頭雪過梅猶在,地上春回柳未知。”

〖示例〗

此地無銀三百兩

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解釋〗比喻想要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暴露。

〖出處〗民間故事:有人把銀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人阿二偷走了銀子,也留字寫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示例〗

地棘天荊

dì jí tiān jīng

〖解釋〗指到處布滿荊棘。比喻環境惡劣。

〖出處〗朱謙良《感懷和病俠》:“地棘天荊誰管得,此身權寄水雲邨。”

〖示例〗

地老天荒

dì lǎo tiān huāng

〖解釋〗指經歷的時間極久。

〖出處〗唐·李賀《致酒行》:“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

〖示例〗然而海枯石爛,此恨難消,~,此情不泯! ★明·瞿佑《剪燈新話·綠衣人傳》

地老天昏

dì lǎo tiān hūn

〖解釋〗形容變化劇烈。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憶女》:“地老天昏,沒處把老娘安頓,思量起舉目無親,招魂有盡。”

〖示例〗

地上天官

dì shàng tiān guān

〖解釋〗比喻社會生活繁華安樂。

〖出處〗

〖示例〗

地網天羅

dì wǎng tiān luó

〖解釋〗天羅:張在空中捕鳥的網。天空地面,遍張羅網。指上下四方設置的包圍圈。比喻對敵人、逃犯等的嚴密包圍。

〖出處〗《大宋宣和遣事》亨集:“才離陰府恓惶難,又值天羅地風災。”元·無名氏《鎖魔鏡》第三折:“天兵下了天羅地網者,休要走了兩洞妖魔。”

〖示例〗驚得宋公明目瞪口呆,罔不知所措,妳便有文韜武略,怎逃出~。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七回

地下修文

dì xià xiū wén

〖解釋〗舊指有才文人早死。

〖出處〗《太平禦覽》卷八八引王隱《晉書》:“韶言天上及地下事,亦不能悉知也。顏淵、蔔商今見在為修文郎。”

〖示例〗~著作郎,生前饑處倒空墻。 ★唐·司空圖《狂題》詩

地獄變相

dì yù biàn xiàng

〖解釋〗舊時比喻社會的黑暗殘酷。

〖出處〗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吳道子畫地獄變相,都人鹹觀,懼罪修善。”

寸土不讓 寸土尺地 撮土焚香 大興土木

地北天南

謂四處,到處

地醜德齊

土地相似,德教齊等。謂彼此不相上下

地醜力敵

謂土地相似,力量相當

地大物博

謂國家疆土遼闊,物產豐富

地動山摧

見“地動山搖”

地負海涵

謂大地負載萬物,海洋容納百川。形容包羅萬象,含蘊豐富。語本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海含地負,放恣橫從,無所統紀。”語本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海含地負,放恣橫從,無所統紀。”

地覆天翻

形容變化巨大

地廣人希

見“地廣人稀”

地廣人稀

亦作“地廣人希”。亦作“地曠人稀”。謂土地廣大,人煙稀少

地棘天荊

謂到處布滿荊棘。比喻環境惡劣

地瘠民貧

土地瘠薄,人民貧窮

地角天涯

形容極遠的地方或彼此相隔很遠

地久天長

①形容歷時悠久。②形容愛情永久不變。猶言白頭到老

地曠人稀

見“地廣人稀”

地老天荒

①形容經歷的時間長久。②猶言地為之老,天為之荒。形容極其感人。③謂改朝換代

地老天昏

形容變化劇烈

地靈人傑

謂人物傑出,蓋因地之靈秀

地平天成

比喻上下相稱,萬事妥帖

地上天宮

比喻富庶華美的地方

地塌天荒

猶言天塌地陷。形容盛怒

地下修文

據晉王隱《晉書》載,中牟令蘇韶死後現形,對其堂弟蘇節說,顏淵、蔔商現為地下修文郎;修文郎凡八人,皆鬼之聖者。韶今亦守其職。見《太平禦覽》卷八八三引。後因以“地下修文”為文士死亡的典故

地主之儀

見“地主之誼”

地主之誼

《左傳·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謂子財曰:‘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致禮,地主歸餼,以相辭也。’”杜預註:“侯伯致禮以禮賓也。地主,所會主人也。餼,生物。”孔穎達疏:“致禮禮賓,當謂有以禮之,或設飲食與之宴也。”後因以“地主之誼”謂當地的主人對來客接待的禮節和飲食饋贈等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