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羅盤 - 《黃帝內經》是黃帝寫的?

《黃帝內經》是黃帝寫的?

不是,是戰國時出版的,西漢時編的。是中醫的基礎工作,提出了經絡學說,觀察,聽問,針灸等。只是經絡療法始於黃帝,並不是黃帝寫的。

黃帝內經

簡介

《黃帝內經》是中國早期醫學的理論經典。簡稱《內經》。最早見於劉歆的《七律》和班固的《漢書藝文誌》,原卷18。醫聖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素問九卷八十壹難》。皇甫謐寫《針灸經》時,說“針灸經九卷,素問九卷,二百九十八卷,即《內經》,“九卷”在唐王兵稱為“靈樞”。到了宋代,松石贈送並出版了《靈樞經》。所以《九卷》、《針經》、《靈樞》其實是壹書多名。宋代以後,《蘇文》和《靈樞》成為《黃帝內經》的兩大部分。

醫學經典之壹

《黃帝內經》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論)之壹,也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名下第壹部傳世的巨著,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最早的醫學經典。它是壹部研究人體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理學的醫學巨著。理論上建立了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癥狀、診斷、治療、養生、運氣等理論。他的醫學理論以中國古代哲學理論為基礎,體現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辯證思想。

內容

《黃帝內經》成書於約2000年前的秦漢時期。她廣泛而深刻的科學論述不僅涵蓋了醫學,還涵蓋了天文學、地理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軍事學、數學、生態學等人類取得的科學成就。令人驚訝的是,中國先民在《內經》中所作的壹些深刻而精辟的論述,雖然早在2000年前,卻揭示了許多現代科學正在努力證明和將要證明的成就。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醫生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都深受《內經》思想的影響。他們都刻苦鉆研,博采其精華,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壹代名醫。

價值貢獻

《黃帝內經》作為中醫的理論基礎和精髓,在中華民族近兩千年的繁榮昌盛的歷史長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試想壹下,大約700年前,歐洲爆發瘟疫,四分之壹的歐洲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中國雖然有近2000年的瘟疫流行,但從未有過像歐洲那樣的慘痛記錄,所以中醫和《內經》的作用可以充分展現。

《黃帝內經》的完成標誌著中國醫學從經驗醫學走向理論醫學的新階段。《黃帝內經》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學成就,為戰國以後中國的醫學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在整體觀、矛盾觀、經絡學、臟腑像學、病因病機、保健預防醫學、診療原則等方面為中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影響深遠。歷代名醫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和成就,大多與《黃帝內經》密切相關。

順序分類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原書為18。其中,9卷名為《蘇文》;其他九卷沒有標題。它們在漢晉時期被稱為九卷或針經,在唐代以後被稱為靈樞。它們不是壹個人壹時寫出來的,主要部分形成於戰國到東漢。每個部分是81,和***162。蘇文主要論述了自然變化的規律和人與自然的關系。靈樞的核心內容是臟腑經絡學說。

《蘇文》在漢魏六朝隋唐時期有不同的版本。張仲景、王叔和、孫思邈、王韜在他們的作品中都引用過這句話。主要有:(1)齊梁健(公元6世紀),是最早的註釋本,但第六卷當時已經失傳,實際只有八卷。這部傳記被唐代王冰、宋代林逋引用,南宋以後失傳。(2)唐、筆記,元年(762年),以筆記為基,將遺失的第七卷補充到自稱其老師收藏的七部《大論》中,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 ~ 65438)。

靈樞,又名九卷、針經、九靈、九虛等。漢魏以後,由於長期的復制和傳播,出現了許多名稱不同的版本。唐冰引用的古版《針經》佚文與古版《靈樞》基本壹致,說明是同宗。但它與南宋松石發現的《靈樞》版本(即現存的《靈樞》版本)不同。北宋時有朝鮮贈送的刻本《針經》,今無書為證。到南宋初期。各種靈樞、針經列傳都失傳了。紹興二十五年(1155),對松石收藏的《靈樞》九卷八十壹篇進行了重新校勘,擴充為二十四卷,並附加音釋、刻本出版。至此,《靈樞》版本基本定型,取代了各種版本,壹次又壹次出版,流傳至今。

註重整體觀念,強調人體本身是壹個整體,人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生理病理現象,指導診療;陰陽對立統壹被認為是宇宙萬物產生、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正常情況下,人體有陰陽平衡。這種平衡壹旦被破壞,就會生病。它強調精神和社會因素對人體和疾病的影響以及疾病的預防,反對迷信。對秦漢以前醫學成就的全面總結,標誌著中國醫學發展到了理論總結階段。這本書在中國醫學中有很高的地位,後世所有成功的醫生都非常重視它。部分內容被翻譯成日語、英語、德語、法語等多種語言,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黃帝內經》傳說

18卷的《黃帝內經》從古至今,而37卷的《黃帝內經》可能會永遠失傳。然而,關於它的民間傳說卻相當豐富有趣。

相傳黃帝時期有三位名醫。除了雷公和齊波,余雲是最著名的。他的醫術很高明。尤其是在手術中。據說他治病壹般不需要煲湯、砭石針、按摩。但在病因診斷明確後,除非想做手術,否則就用刀切開皮膚,解剖肌肉,結紮。傳說有壹次,魚雨在過河的時候,發現壹個落水的女人,被幾個人打撈上來下葬。魚雨阻止他們問死者掉進水裏多長時間了。擡屍體的人說,他剛落水,撈上來就死了。魚雨要求他們把屍體放在地上。首先,他們摸死者的脈搏,然後看死者的眼睛。然後他們找人找來壹根草繩,把死者的腳綁起來,倒掛在樹上。起初,大家都不明白余為什麽要這麽做。死者壹被吊起就往外吐水,直到不吐為止。魚雨告訴人們慢慢解開死者,將他的背部放在地上,並將雙手放在死者的胸部。最後,他拔了壹些自己的頭發,放在死者的鼻孔上觀察了壹會兒,發現頭發動得很慢,然後很自信地對死者家屬說:“她還活著,帶回家好好照顧吧!”

到了晚年,黃帝派倉頡、雷公、齊伯,花了很長時間整理醫術,編成冊。然而,倉頡在公開之前就去世了。後來,於之的兒子於之把這本書帶回給他父親修改。不幸的是,整個家庭都陷入了火災,房子,醫學書籍和於之的家人都化為灰燼。這可能就是《黃帝內經》丟失至今未找到的原因吧!

《漢書·藝文誌》記載的經典醫家有十壹位,但只有壹位是《黃帝內經》,原因有待考證。其中黃帝外經失傳。從《韓曙文藝誌》記載的七經來看,當時有《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內經》、《白外經》和《辨篇》。

評價

《黃帝內經》內容非常豐富,蘇文強調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以及人與自然的基礎理論。靈樞側重於人體解剖學、臟腑經絡、穴位針灸等。兩者的相似之處都是相關問題的理論探討,不涉及或基本不涉及疾病治療的具體藥方和技術。因此成為中國醫學發展的理論源頭,是歷代醫家探討疾病與健康的理論基礎。雖然醫學家的理論各不相同,爭議很大,但偏差很少,幾乎都是從《內經》中尋求作為立論的準繩。這就是現代人學習中醫必須先學習《內經》的原因。因為,如果不基本掌握《內經》的精髓,就無法理解和貫徹中醫對臨床各種疾病的認識、診斷、治療原則、選藥處方等等。

從文化角度看《黃帝內經》傳承的重要性

張其成(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我想談三個問題。壹個是《黃帝內經》的學術定位。壹是《黃帝內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另外,再來說說《黃帝內經》的現實意義。

《黃帝內經》是壹本怎樣的書?在廣州電視臺剛剛播出的60集大型紀錄片《黃帝內經》中,有很多專家的意見:焦樹德先生說這是養生之書;有人說是醫療工作;還有人提出它是壹部人文著作,因為它包羅萬象,有醫學的、倫理的、哲學的、天文的、地理的、心理的等等。那麽妳到底如何定位這本書呢?首先,它當然是壹本包羅萬象的書。現在我們應該用科學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我下壹個不恰當的定義是,它可能是壹本人文與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書,也可能是壹本具有人文特色的醫學著作,它創造了壹個以人文為特色的醫學體系。這個體系不同於西醫,西醫是以自然科學為特征的醫學體系。《黃帝內經》中提到藏象和經絡,體現在哪些文章中?主要有《金匱嚴陣》、《靈蘭米顛論》、《六藏象論》、《五臟別論》、《經絡論》、《脾胃論》等,都是關於中醫生理學的。《內經》也講疾病的病因、病機、癥狀,如風論、痹論、咳論、痿論、瘧論、厥論等。也有很多關於診療的文章,比如《蘇文》,裏面有《脈精論》、《三部九相論》、《經絡論》、《針熱論》、《針氣論》、《禁針論》等等。因此,它無疑是壹部醫學著作,也是中國傳統生命科學的著作。

為什麽是人文學科的作品?原因如下:

第壹,《黃帝內經》是人文的,不是純自然的。它以人為核心,講的是人,而不是物質。它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和人性。

第二,《黃帝內經》說人的生命是不同的,不是普適的。比如強調“辨證論治”,註重人的特異性和特殊性。也很重視人的體質,比如“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其實人的體質不止25種,還可以擴充。《黃帝內經》強調人的個體性或特殊性。

第三,《黃帝內經》說,人的生命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人和自然是分不開的,人本身的骯臟形象也是如此。如《怒上蒼》、《四氣調神》、《陰陽應相象》等篇章,都強調人與天的不可分割性和整體性。

第四,《黃帝內經》認為人的生命是可以被感知、感受和表征的。但是人類的生命現在不是通過實驗室裏的實驗來分析的,不能用數學來描述,也不是定量的。這可以稱為直覺或模糊性。

第五,《黃帝內經》認為人是生動鮮活的,而不是冷冰冰的。換句話說,它很少關註屍檢。黃帝內經以前講解剖,雷公學派強調解剖。比如《魂樞》裏?《水經註》說:“人若八尺,其肉在此,從外可量,其死可剖。”後來的《黃帝內經》不講解剖學,這是壹個變化。這可以稱之為動態。

因此,《黃帝內經》構建的中醫學是壹個具有人文色彩的醫學體系。人文科學不是社會科學,也不是自然科學。它具有主觀性、獨特性和個性。《黃帝內經》以先秦人文哲學為基礎,不僅以先秦人文哲學為指導構建醫學體系,而且將哲學的概念範疇直接應用於醫學。我堅持認為,只有明確《黃帝內經》這部人文醫學著作的學術定位,才能認清中醫體系與西醫體系的區別。中醫是建立在人文基礎上的醫學體系,現代西醫是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上的醫學體系。

第二個問題,簡單介紹壹下《黃帝內經》的文化淵源。我認為《黃帝內經》成書於漢武帝之後,但不排除其部分篇章形成於戰國時期,但最終成書時間應在漢武帝之後。所以壹定是受漢武帝以前的先秦哲學影響。影響《黃帝內經》的諸子百家,但主要是儒道兩家。先看儒家,《周易》和《尚書》可以認為主要是儒家著作(當然也有壹些道家思想)。《周易》的陰陽哲學,《尚書》的五行學說,《論語》的陰陽五行學說和《中庸》的方法論都與《黃帝內經》直接相關。雖然《孟子》、《中庸》中沒有陰陽五行的記載,但1973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五行被學者認為是孟思學派之作,孟思學派的五行是:仁、義、禮、智、聖(信)。陰陽家的代表鄒衍也算是儒家。儒家的陰陽五行學說和陰陽五行鄒衍學派對《內經》理論體系的建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道教對《黃帝內經》的影響更大。比如王冰在《黃帝內經》的第壹篇《論古代天真》,就強調古代真人,這是道家的壹種理想人格。還有《黃帝內經》為什麽叫黃帝?這可能是受西漢初年黃老學派的影響。黃老也屬於道教。《內經》強調道,講陰陽之道、天地之道、升降之道、醫學之道、養生之道、成長之道,受《老子》萬物源於道的思想影響。此外,老莊的“清靜無為”、“道法自然”、“聚氣養氣”、“存厚長壽”等思想,直接影響了《黃帝內經》廣泛的保健、預防、醫療體系的形成。

先秦儒道思想對《黃帝內經》的這種影響,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麽《黃帝內經》過去講解剖、物質實體、形態,而不是講《黃帝內經》。這不能不受文化、哲學和思維方式的影響。

最後壹個問題是關於《黃帝內經》的文化地位和現實意義。

從文化上講,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儒家和道家,中間有博士。為什麽這麽說?因為從陰陽的角度看,儒家崇陽抑陰,道家崇陰抑陽,醫生崇陰抑陽,既不抑陰也不抑陽。《易傳》說:“壹陰壹陽為道”,《黃帝內經》說“壹陰壹陽為道”,強調陰陽的公正性。如果陰偏向陽,那就是病態。中醫的目的是調整陰陽,達到壹種“和”與“和”的狀態。當達到“和諧”的狀態時,疾病就會被治愈。醫家是陰陽和合派,可以說是《周易》陰陽和合思想最完美的傳承者。可能對中國歷史上君主治國起到了壹定的作用,歷史上開明的君主都強調陰陽調和。後來,清朝的皇家宮殿——太和殿、保和殿和紫禁城的中和殿——都是以《易經》命名的。《荀傳》是“保和合,惟德”。“和”是壹種和諧的狀態,“和”是中國文化的最高價值取向。

《黃帝內經》的醫學意義在於它提供了壹種不同於西醫的醫學思想和方法,即非對抗性治療的思想、和諧的思想和以和解為基礎的治療方法。《黃帝內經》的科學意義在於建立了另壹種科學形態。科學也應該是多元的,科學絕對不只是17世紀牛頓力學之後的現代科學形態。現代科學有三個特點:壹是邏輯推理,二是數學描述,三是實驗驗證。它有壹個物理實體和形式。《黃帝內經》提供了壹種以整體論、模式論、過程論等為特征的科學形式。它具有人文學科的性質,強調個體性和特殊性,不提供壹個公理。西方科學是唯物主義的,基於物質層面。剛才陸廣莘教授提到了“現實主義”,陳立夫先生提出了“存在主義”。事實上,中國的哲學不能被西方哲學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模式所應用。中國的哲學是物質與心靈的統壹,生生不息,不是物質的哲學,而是人與生命的哲學。中醫就是基於這樣的哲學。當然,基於這樣壹種哲學的科學不能等同於西方基於唯物主義的科學。長期的實踐證明,中醫這種科學形式在解決人類生命問題上是有用的、有效的。

《黃帝內經》確立的中醫學在現代社會如何發展?這確實是壹個戰略問題,關系到中醫的生死存亡。面對現代化的挑戰,提出了“中藥現代化”的口號。我不反對中醫現代化。問題的關鍵是如何現代化。目前,大多數人認為中醫現代化就是使中醫現代化、科學化,對此我不敢茍同。我曾經在1999發表過壹篇文章《中醫現代化的悖論》。我想說明的是這樣壹個悖論:中醫在不改變其非現代科學特征的情況下,能否實現現代化?毫無疑問,中醫不是現代科學,它的理論內涵、思維方式、學科特點都不同於現代自然科學。因此,中醫的現代科學化必然會拋棄中醫的理論內涵、思維方式和特色。想象壹下這種“現代科學化”的結果。中醫還存在嗎?所以我給了壹個方程式:現代科學的中醫=中醫西化=中醫毀滅。因為在現在的醫學領域,代表現代科學的學科是現代西醫,所謂現代科學的中醫其實就是中醫的西化。在我看來,這是沒有必要的,因為西醫按照現代科學模式發展很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們只需要用在自己身上,不需要把自己變成他。

縱觀目前中醫的現代研究,很多人都在試圖尋找或證明中醫理論和《黃帝內經》中有很多觀點與西醫壹致、相同,以此說明西醫有,我們中醫也有,證明我們中醫是科學的。這個研究的結果導致了西醫的嘲諷,因為在他們看來,中醫和西醫壹樣的東西,都是西醫最膚淺的東西,比如壹些解剖知識。如果從這方面來比較,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來比較是沒有意義的。解剖學可以說是最初級的。在《黃帝內經》之前,中國是講解剖的,但是在《黃帝內經》裏面,他沒有講解剖。也許這就是《內經》的偉大之處,因為它是從信息層面而不是物質層面來看待人類生活的。不要用對抗的手段,要用調整和解的手段來處理生活問題。我覺得中醫要對自己有信心,壹定要以實踐為評價標準,不是符合現代科學,而是實事求是。檢驗中醫是否科學的標準不是西醫或現代科學,而是實踐,只要有效有用。在抗擊非典的過程中,中醫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科學性。

總之,《黃帝內經》作為中醫文化的源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應該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