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傳說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壹執掌皇權,並能得到廣泛認可的皇後。下面就跟著我來看看武則天傳說的相關知識,歡迎大家參考。
武則天的傳說1
1,武則天的壹生
武則天,又名常,是李治的皇後,後為周澤天,是中國歷史上唯壹的女皇帝。濱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誕生。生於唐武德七年(623),卒於唐神龍元年(705),享年82歲。67歲稱帝,在位15年。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李世民把他作為人才召入宮中。唐太宗死後,為尼入幹葉寺。唐高宗即位,召回宮中,拜趙翼,入主宸妃,與皇後和蕭淑妃爭權奪利,互相詆毀。永輝六年(655),高立吳為皇後。
女王被廢除後不久,她就和蕭淑妃壹起被殺了。但他天性睿智,涉獵文史。自晚清以來,他利用高宗皇帝的弱點,專門處理國家事務,權力越來越大。上元元年(674),帝高宗稱“帝”,武侯稱“天後”,宮中稱“二聖”。弘道元年(683年),高宗駕崩,李習安繼位,這壹天就要到了。盛元二月(684),天宗被廢為廬陵王,立皇帝李旦,繼續主張帝制。然後天授元年(690)稱帝,國號周。廢宗瑞為嗣,改東都洛陽為神都。唐中宗·李習安退位後被尊稱為“大聖皇帝”,死後被謚號為“大聖皇後”。從此,“澤天”二字逐漸取代了它的名字,到了今天,人們稱它為武則天。
2.出生於壹個官宦家庭
武則天是文水縣吳家的第八代傳人。北魏時,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書、晉陽公,居文水,賜地五十頃。這個封地占據了從南徐到北徐大約兩個村子。這片土地上至今還保留著澤天廟、吳家山、吳家口、碧水河、神福泉、婺源城等與吳家有關的歷史遺跡。他的父親武士彟是唐高祖·唐高祖的開國英雄。曾任荊嶽將軍的左膀右臂、工部尚書,被授予護國公稱號。
在唐太宗王朝,他擔任過禹州刺史、澧州刺史和荊州刺史。貞觀九年(635),卒於荊州,時年59歲。他的母親楊是隋朝宗室宰相的女兒。她從小信佛,受戒為佛服務,文化修養很高。42歲時,她與武士彟結婚成為第二任妻子,生了三個女兒,第二個是武則天。武則天就出生在這樣的官宦家庭。
武則天童年是總督府的女兒,後來是聖靈皇帝。關於她的很多故事都被傳為童話,比如袁天罡相面的傳說。時至今日,四川廣元仍有很有前途的地名。相傳唐朝時,火坑使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關山時,看到禮州方向有禦靈,便往西南方向走了15裏,到了望雲鋪。當他看到理州上空的雲時,他說:“國王生氣了。”吳土友聽說他好找,就請他去妳家。那時候武則天還在懷裏,穿著男孩子的裝束。袁天罡看完後說:“龍瞳很有錢。”再三推敲,他說:“女子若天子。”再比如正月二十三的河灣婦女遊,這是四川廣元壹年壹度的民俗會。相傳,這壹天是武則天的生日。還有澤天予言的更衣室和澤天大壩等遺跡和傳說。
3.從天才到女王
貞觀十壹年(637),14歲的武則天被召入宮。臨別時,楊母傷心哭泣,武則天卻從容接過,安慰母親說:“見天子是福?孩子哀悼什麽?”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武則天從小就見過不平凡的事。
武則天入宮時被追封為才子,但10多年後,武則天既無子女,也無升遷,可見她當時的處境並不十分理想。但是,武則天總是在尋找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政治抱負。有壹次,唐太宗得到壹匹兇猛的馬,名叫“獅子齊”,誰也馴服不了它。唐太宗為之嘆息。當時武則天就在壹旁等著。她勇敢地提出馴馬的要求,說:“我能駕馭它,但我需要三樣東西,壹條鐵鞭,兩把錘子,三把匕首。如果鐵鞭不服打擊,就用錘子錘他的頭;如果他拒絕接受,他會用匕首割斷自己的喉嚨。馬是給人騎的。如果它不能被馴服,那它有什麽用?”
唐太宗稱贊她的勇氣。這也是武則天以後治理政治的壹種方式。之後逐漸誌同道合,與太子李治關系密切。貞觀二十三年(649),唐太宗駕崩。按照當時的宮廷慣例,武則天成了尼姑。兩年的尼姑生活讓她全面審視了宮廷生活的富貴險中求,政治上越來越成熟。
永輝二年(651)八月,武則天再次回到她所居住的唐朝官方。這是她和唐高宗、李誌的* * *關系,還有壹個復雜的背景。這就是王皇後被在宮中的爭寵所困擾,急於利用武則天的回宮來離間皇帝對的愛。武則天回宮之初,只是個宮女,安排給皇後。武則天出於政治要求,聰明伶俐,“拙言之風在後”,王皇後“以其美為重”。
永輝三年(652),武則天生下長子李弘,這給她帶來了升遷的希望,也給皇後平添了壹層焦慮。原來武則天與唐高宗誌同道合,皇上對她的寵愛與日俱增,這讓皇後大為嫉妒。永輝五年(654年)三月,武則天被追封為昭儀,地位僅次於皇後和姬叔,成為後宮第三號人物。
永輝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後瞞著母親劉家,讓巫婆詛咒別人。此事發生後,大怒,禁止劉進宮,其叔劉(壹個特殊的字)也不再過問政事。10月13日,唐高宗頒布詔書:“國王的王後蕭淑妃密謀毒殺鴿子,此詔作為庶人廢除。母親和哥哥都被除名,流放到嶺南。先父王仁友,追其告白。”就連被貶京師的劉(特字),也因潛入宮中,密謀鴿毒,被判死刑。永輝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後。登上皇後寶座是武則天壹生成敗的關鍵,她的政治生涯由此開始。
4.李超的政治顯示了才華
武則天登基後面臨的第壹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理被廢為庶人的皇後和蕭淑妃。在《紫同治劍》中,唐高宗正巧到他的住處拜訪,見門窗緊閉,便大聲叫道:“舒菲皇後平安嗎?”聽了這話,她們抽泣著痛哭起來,說如果皇上懷念舊日時光,讓我的妃子重見天日,請把這家醫院改成歡馨醫院。他們希望唐高宗會回心轉意,撤銷對他們的懲罰。這件事很快被武則天知道了。作為皇後,她有權在後宮生老病死,但她知道讓皇後和蕭淑妃重見天日意味著什麽。為此,武則天對和蕭采取了果斷措施,以免後患。
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密切合作雖然始於憲慶年間(656 ~ 660),但在永輝年間(650 ~ 655)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礎。在《子簡》中,魏、許、崔、袁等都曾秘密向吳交心。說明武則天在永輝時期有壹定的政治影響力。可以說,他們的合作制度基本形成於清元元年(656年),清四年(659年)孫昌戊己被貶後,史稱“官歸宮”,武則天在朝廷影響深遠。
鹹清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了風眩。風眩目不能見,白思請武則天裁決。武則天天生聰明敏感。他涉獵文史,按照皇帝的意願做事。從此被委以政事,權力與皇帝平起平坐。
上元元年(674)八月,尊高祖李淵為堯帝,太宗為聖,自稱皇帝,武則天為天後。9月,下詔恢復孫昌戊己官階,讓孫昌戊己的玄孫攻打召公,孫昌戊己隨昭陵下葬。從此,武則天在國內外的威望進壹步提高,外國使節稱唐高宗和武則天為“雙聖”。
5、對稱帝的政敵斬首。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去世,太子在遺書前即位。軍務未定者,後天取之。高宗皇帝的遺詔無疑是留給武則天的“方上劍”,也將成為她日後來朝的法寶。廣齋元年(684),廢除李習安、李旦為帝後,武則天開始主張帝制,改廣齋。
武則天在鬥爭中使用了兩種特殊的方法來消滅政敵,為成為皇帝掃清道路——酷吏和銅鐐銬。壹個殘暴的官員濫用刑罰,傷害無辜的官員。青銅棺是於成化之子於於豎拱二年(686)設計的。它是壹個四面都有四個開口的意見箱,裏面有四個隔板,這樣從外面可以看到但從外面看不到。在東方,嚴恩說,而那些為官職而獻賦和誦詩的人投之;南邊口說是建議,說政事得失的都投了贊成票;西邊,我說要冤冤相報,冤假錯案的投了贊成票;北方,口說“宣彤”,說天象是大災變,軍事陰謀的人投之。它由提供建議、收集和填充的醫生管理。
為了掃除政敵,武則天成了酷吏羅誌定罪、殺害政敵的工具,因此留下了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告密者”。事實上,它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並被使用了很長時間。天賜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歲的武則天在六萬百姓和百官的擁護下登上皇帝寶座,改稱周、元天賜,但仍以李旦為繼承人。歷史上武則天的周朝叫武周。
6、讓帝位給皇帝。
太子的選擇是武則天政治生涯的重要壹環,也是困擾她多年的問題。稱帝之初,吳家後裔和吳三嗣上下求見太子。第二年(691)九月,在武則天侄兒王的授意下,鳳閣舍人張家福命王慶之引數百人入席,請武為太子。武則天不肯,王慶之哭得死去活來。武則天給了印紙壹個證人讓他走。後來王慶之多次索要。武則天大怒,命奉閣侍郎李昭德賜杖。李昭德領著王慶之從門裏出來,立刻堅守沖殺,余黨散去。之後,李昭德和迪徐人傑勸武則天讓他父母做太子,沒人敢求武程思等人。
聖歷元年(秋八年)三月初九,武則天臥病在床,派帶壹班宮人到,設計召回。28日,李習安回到洛陽,沒有人知道滿清王朝。八月十壹日,吳的因為懇求吳王不要死於焦慮。9月15日,武則天同意立為太子,因為要求他讓位。聖歷二年(699年),武則天怕太子死後與吳家子孫合不來,就讓太子、宰相李旦、太平公主、武、武三四人立誓在明成殿,並鐫刻在西藏歷史博物館。
長安元年(701)十二月,武則天在文水武陵為其父立碑(又稱蟠龍臺碑)。紀念碑高5英尺,寬9英尺,厚3英尺,碑文6700多字。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墓碑。這是唐代宰相李傕所寫的碑文,記錄了吳家族的起源和其父的生平經歷。這是壹份重要的歷史文件。次年六月,武則天在鹹陽順陵為其母——周代至孝立碑,也是巨大的墓碑。碑文是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所寫,記錄了其母楊的生平經歷。
長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則天首次設置軍事演習選拔將領,使許多有才能的人得到重用。11月,武則天命蘇(專字)為酷吏設下的舊案平反,使許多冤案得到平反,許多冤案得到平反。長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則天臥病在床。11月,張建誌被任命為奉閣侍郎。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張謇之、崔宣(日魏合並)迎太子李習安,殺了張昌宗、張易之,逼武則天讓位給李習安。23日,武則天命令王子李習安監督國家。24日,武則天給太子李習安寫了壹封信。25日,李習安王子成為皇帝,他是中間的皇帝。26日,武則天遷至商鞅宮。27日,唐中宗·李習安率領百名官員祭奠陽關,封他為“大聖皇帝”。
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復了唐朝的國號,從而結束了15年的吳周王朝。同壹天,唐中宗恢復東都,北都恢復並州。11月26日,武則天在商鞅宮仙居殿病逝,享年82歲。遺囑:上朝皇帝,葬於甘陵。女王、蕭淑妃和相關人員都被赦免了。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武則天葬於甘陵,謚號“大聖皇後”。景雲元年(710),改名“天後”,後改名“大聖天後”;延河元年(712),改名“澤天後”;天寶八年(749),被尊為“天後”。
這就是壹代女皇武則天的傳奇人生。她壹生背負了太多的責任和榮譽。有人說她是殺人不眨眼的暴君。有人說她是個不擇手段的女帝,但這些都掩蓋不了她輝煌的成就。
武則天傳奇2武則天貶牡丹傳奇
武則天登基,自稱聖靈皇帝。有壹年冬天,她突然興高采烈,帶著嬪妃和宮女到上元飲酒賞雪。此時大雪剛停,假山、涼亭、小橋、長廊的景色都穿上了白色的素衣;各種花草樹木雖然都有枯萎的枝葉,但是經過白雪的裝扮,看起來特別漂亮,就像銀枝玉花壹樣;偶爾有兩只鳥飛進來,輕輕拂去樹枝上的灰塵,撒下壹團團白色的柳絮,就像飛舞的蝴蝶。武則天看得入迷,但沒想到雪景如此壯麗。突然,她發現白色的雪堆裏有壹點燃燒跳躍的火焰。仔細壹看,原來是盛開的紅色漿果。武則天太幸福了!忍不住唱首詩來表達她的喜悅。陪同賞花的紀的妻子們見王太後如此高興,都爭先恐後地向她敬酒。這時壹個妃子說:“武侯,梅花再好,畢竟壹朵花獨開。如果妳能制定壹個法令,讓這個花園百花齊放,豈不是更令人向往?
另壹個妃子搖搖頭說:“現在是寒冬臘月,梅花開得正是時候。妳要百花齊放,就得等明年春天了。”
武則天笑道:“春暖花開,不足為奇。百花齊放鬥雪,正合我意。”
嬪妃們見她已有幾分醉意,便勸道:“武侯,時候不早了,妳快回宮歇息吧。如果妳還想看,明天早上再來吧。”
武則天在宮女的攙扶下回到皇宮。可她還是醉了,還想著讓百花齊放爭雪。於是,宮女拿來文房四寶,立即捧著膏毫,蘸上濃墨,在白綾上寫了壹首五言詩:
明朝遊到園中,趕緊向春芝報告。
花必須隔夜放,不要等微風吹來。
寫完後,她叫宮女拿去上園燒了通知花神。
宮女把武則天的聖旨拿到上園燒掉,嚇壞了百花仙子。大家聚在壹起商量對策吧。
桃花仙子膽子最小,低聲下氣地說:“武則天殘酷無情,什麽事都幹得出來。我們不敢違抗她!”
幾個小花仙子也怯生生地附和說:“是啊!我們早做準備,提前開!”
牡丹仙女不同意他們的意見,生氣地說:“武則天太霸道了。妳管人事,現在妳管我們。這百花開放,各有季節,創造世界,追隨四季。妳怎麽敢逆天?姐妹們,我們不能從!”
聽完牡丹仙子這麽壹說,所有的華仙都覺得句句有道理。但壹想到武則天的殘忍,我又猶豫了。
桃花仙子哀求牡丹仙子說:親愛的姐姐,請聽我說。我們服從吧。武則天殺人如踩死壹只螞蟻,何況我們這些嬌嫩的花朵。
很多仙女接著說:“姐姐,也是這個時候。否則將是壹場大災難。”
牡丹仙女固執地說:“壹次也不能做違心的事。只要我們的骨頭強壯而堅定,她能為我做什麽?”
這時候已經是打四表了,快天亮了。這位華仙見仙女已經下定了牡丹的決心,只好匆匆離去,自己賞花。
鳥兒在啁啾,黎明來臨了。武則天醒來時,已經完全醉了。她穿好衣服,坐在鏡子前,讓女仆給她打扮。正在這時,宮女打開門,喜滋滋地宣布:“萬歲,滿園的花兒都開了!”"
武則天壹聽樂了,以為那首深夜寫的詩只是酒後的玩笑。沒想到花兒真的開了。她匆匆出宮,來到上元。擡頭望去,滿園的桃花、梅花、玉蘭、海棠、木槿、丁香都在盛開,壹簇簇,壹簇簇,五顏六色,爭奇鬥艷。燦爛的朝霞映襯著花朵,鮮艷的白雪映襯著綠葉,隨風搖曳,俯下又斜上,婀娜多姿,嫵媚動人。這時候滿清的文武百官都來看稀罕了。武則天面對眾臣,得意忘形,大步走向壹株光禿禿的牡丹。當她看到只有牡丹沒有放在花裏時,她的怒火上升了。我想,這太棒了!如果妳不服從我,我怎麽能在朝鮮掌權?再說了,面對這些官員豈不是很丟臉?她越想越氣惱,破口大罵:“大膽牡丹!妳怎麽敢如此放肆?妳無法抗拒法令。放火燒它,不是壹個!”說罷,憤然離去。
武士們接到命令後,立即點燃柴火生火,扔進牡丹叢中。頃刻間,濃煙滾滾,火光沖天,只有牡丹劈裏啪啦響個不停。仙女牡丹看著壹片牡丹就要被毀掉,忍不住滴下眼淚,悲憤交加。
就在中午,火燒完了,牡丹園變成了壹片焦灰。內侍告訴武則天:王爺萬歲,牡丹已經燒成灰了。
武則天還在生氣,恨恨地說:“連根拔起,放逐長安,扔到洛陽邙山,叫它滅絕!"
武則天為什麽把牡丹貶到洛陽邙山?原來她經常來洛陽,去過邙山。她知道溝壑縱橫,偏僻荒涼,為了解恨,她可以獨自承受。
勇士們立即再次揮動鐵鍬,將牡丹連根挖出,連夜裝車運往洛陽,扔在邙山嶺。
誰知,牡丹壹進新土,又紮了根。明年春天,山是綠色的。邙山人早就喜歡牡丹,家家戶戶都移植栽培。後來城裏人聽說了,也來移植。牡丹仙女看到洛陽人如此喜愛牡丹,非常高興。我在谷雨到達的時候,植物已經盛開,變化多端。看牡丹的人,扶老攜幼,早晚不斷,人山人海,非比尋常。
洛陽牡丹盛開。因為這種牡丹是在武則天的火燒中確定的,所以人們稱贊它為“焦牡丹”。後來經過洛陽人的精心栽培,花變得更紅更艷,後人就把它命名為“洛陽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