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羅盤 - 銅鼓掌的歷史故事

銅鼓掌的歷史故事

銅鼓張的文化景觀也相當豐富,有太平天國古戰場、銅山佛寺遺址等。當時,顧大存、李堅真、劉永生等革命前輩的足跡遍布這裏的山山水水。銅鼓山森林密布,地勢險要。上演了許多生動壯麗的歷史劇。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祖籍大埔百侯南山的張廉領導農民起義,以銅鼓張為重要根據地。民國《大埔縣誌》載:銅鼓張、顏崇東傅、、余等。都是明朝嘉靖年間占領這個根據地的。清乾隆《豐順縣誌》載:銅鑼湖平坦,全是水田,湖上有舊山寺。明代、藍松山、於、、彭等先後占領銅鼓。廣東省博物館《廣東傳》第二期1984:張廉是廣東饒平上饒區烏石村人,祖籍大埔百後南山。明朝嘉靖年間,他領導了震驚閩粵贛三省的農民起義。嘉靖三十九年(1560),稱帝,封龍飛。在烏石村後山鋪發現壹座宮殿(當地人稱為“張廉城”),出土大量城磚,每塊重約9公斤。

清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國康王部和李世賢部遷至兩廣福建,曾在銅鼓張駐軍。至今仍有訓練場、旗頭營、中英營、魏瑩營、焦大坪營、走馬坪等歷史遺跡。

銅鼓掌是大革命時期紅衛兵和遊擊隊的根據地。山下的勝坑、李子坪有幾十裏方圓,建立了蘇區和鄉鎮政府。半山腰七情瀑布附近有個山洞,叫七情石屋,當年是紅衛兵和遊擊隊的指揮所和會議室。革命家、小、顧大存、、王維、、梁吉祥等曾在這裏從事革命武裝鬥爭。洞內仍有革命物件,如藏著槍的水幕洞,洞前的射擊碉堡石。1928年,李堅真在這裏開展革命工作時,寫下了壹首著名的民歌:“溪中處處有許多同誌姐妹。今歸銅鼓,來新潟縣奏九州。”革命豪情在群眾中廣為傳唱,鼓舞了人民的鬥誌。銅鼓掌還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的重要根據地。山下沙田鎮月坑村有該縱隊第壹支隊司令部舊址,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內有劉永生司令員辦公室桌椅。粵東支隊(閩粵贛邊縱隊直屬第壹團的前身)唱道:“繁星照耀漢江,月色迷醉銅鼓,我們粵東雄壯的健兒,勇敢奔向解放戰場……”

梅州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居住地,有“每山必有客,無客不可居山”的說法。古時候山區人口少,叢林茂密,古樹參天,鳥獸種類繁多,自然資源豐富,近水易柴。遷徙的祖先經過長途跋涉,自然會選擇這些地方定居。銅鼓山的群山之間散落著二三十個自然客家村落,居住著上千村民。他們依山傍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讀傳家,民居建築和生活習俗都保留著中原的古韻。

在海拔約1000米的地方,有壹個濃蔭環繞的村落,十幾棟條形封閉建築壹字排開。房前有壹大片水田,就像壹輛童車,叫“童坐柱村”,是銅鼓最大的村子,住著鐘姓的人。酒吧式圍屋是壹種相對簡單的客家民居類型。壹般正面有幾層,稱為幾杠樓。第二、三根杠比較常見,多達五、六根杠。每個酒吧都是壹個房間或大廳,酒吧和走廊之間有天井,中間的大廳是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建築高度壹般壹兩層,也有少數三層。有的酒吧十幾間房深,後面還有橫向的“枕屋”。大部分柱子兩側還有低矮的雜屋,為廁所、灰房、牛棚、豬舍。整個房子房間很多,從十幾個到壹百多個都有。

從艾爾佐蘭村到海拔1100米,有銅鑼湖村。村裏有壹塊大石頭,敲擊時發出類似鑼的聲音,故名。村裏有壹個300多年前修建的龍圈。鳳凰衛視找外國的故事,曾專程到村裏拍攝,並稱之為中國最高的龍圈地。

銅鑼湖村龍圈後面有壹大片郁郁蔥蔥的風水林,鶴、喜鵲、鴿子、雀類在此棲息,嘰嘰喳喳,熱鬧非凡。王壹家還住在龍圈裏。據說王家的祖上因為清廷的抓捕,帶著小兒子逃到了大山深處。在人口高峰期,曾經有60多人居住在這個龍圈裏,現在大部分都搬到了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和梅江區白公鎮。龍家門前有壹大片平地,以前是水田,現在被臺商張秋林先生改造成了茶葉和櫻桃種植基地,有600多畝。

銅鑼湖村風水林附近有壹處“銅山佛國”遺址,是大埔銀江勝坑龍泉寺的前身。相傳300多年前這裏有壹座通山寺,香火很旺。寺廟裏的住持醫術高超。他從銅鼓掌中采集草藥,提煉成高丹丸散,治愈了許多病人。為了報答方丈治好妻子的病,明朝農民起義領袖、自稱天王的蘭松山出資擴建寺廟,將通山寺改名為“通山佛國”,還支持方丈在印江盛京新建寺廟,命名為“龍泉寺”。

現在沙田鎮到銅鼓掌的交通很方便。車可直達銅鑼湖村附近的銅鼓峰賓館,距離約20公裏,大部分路段都鋪了水泥路。從酒店到大草坪不遠,水泥路也鋪好了。從大草坪到山頂有2500多級石階,歷時約兩小時。

並以壹曲《銅鼓頌》結束:

巍峨的銅鼓是粵東第壹高峰。群山拱起,山谷高聳。這裏有茂密的森林,豐富的草地和隱藏的寶藏。水落奇石出,是童話。最是銅湖嘆,創作之作,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