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羅盤 - 羅京鎮的地理環境

羅京鎮的地理環境

羅京鎮有肥沃的田野和山脈。東南部的紀昀山(又名三岔山)海拔1010米,是該鎮的最高峰。地翁河和雲沙河都發源於這座山。

羅京上遊主要有兩條支流,壹條是發源於信宜大營坳的界河,壹條是發源於信宜馬鞍山的平塘河,即銀燕頂。兩條河流在水擺匯合後被稱為羅京河。羅京河穿過城鎮,流入羅定河。

羅京市場東南面有壹座緊靠羅京街的紅石山,也有兩座黑石山與紅石山隔河相望,呈不規則的“品”字形。三石山下有壹條天然隧道。改革開放前,由於農業生產力多方面的制約,水稻生產多以生產隊“工分”模式進行,尤其是單壹的水稻種植,使得全鎮農業產值很低,1977的全鎮農業總產值只有265438+萬元。

改革開放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激發了這個鎮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壹方面農民有了生產自主經營權,另壹方面農民也從低產、低質、低值的水稻種植轉變為高產、優質、高值的水稻種植。全鎮2.6萬畝全部種植高產優質水稻,其中“雪花粘”等優質高產羅京牌水稻年產糧食52萬噸。

農村全面多元化發展,特別是培育高附加值的農產品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是改革開放後的壹個亮點。其中養蠶保持1.1.000畝,冬種梅菜1.3萬畝,種植優質水果達到6000畝。梅菜加工基地陳星鏡菜廠已初具規模,“鏡菜芯”的生產也取得了壹定的經濟效益。年銷量達100多噸,帶動農戶種植50戶,部分貧困戶因種植梅菜家庭情況逐步改善。豬、雞、鴨等畜牧業發展迅速,成為人們創收經濟的產業鏈。到2007年,羅京鎮農業總產值達到3.64億元。改革開放前,羅京主要以小工業為主,面向和服務於農業。例如,農業機械廠生產農具,如犁、耙、鋤和磅。機修廠主要修理交通行業的拖拉機、汽車、農具;石灰廠用於水田和建房,出口型企業有白粉和泥廠。有日常生活用的綜合工廠,主要是將木薯加工成生粉,小麥加工成面條;為社會服務的服裝上有自行車運輸機構和縫紉機構;運輸裝卸搬運機構(站)。20世紀70年代初,大力發展小水電,利用山區集雨盆地的條件,修建了3座水庫和4座電站,基本解決了鄉鎮人民的生活和生產用電。但是單壹落後的模式仍然制約著產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後,羅京確立工業為主導,積極發展外向型企業,打造四大支柱產業。第壹,建立建材工業;羅京利用當地石材資源優勢,從1978年底到1980年底建了壹個小型水泥廠,年生產能力只有15000噸。從1991到1993,水泥廠進行了擴建和技改,從原來的產能只有65438+。

二是技術改造、擴能挖潛;上世紀70年代建設的3個車輛段、4個站進行了升級擴建,由原來的4個電站增加到7個電站,總產值1996達到1267萬元。

三是做大做強壁紙產品;羅京壁紙廠原是羅京鎮辦的小廠,1978年底只有30名員工。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通過不斷擴建廠房和引進設備,現已建成兩條墻紙生產線,產品品種達10種,遠銷臺灣省、香港和澳門。年總產值從1979增加到1995年的1284萬元,成為羅定市壁紙產業出口基地。工廠員工人數在1989年增加到150人,外包就業人數達到18000人。

四是擴大建築業;羅京瞄準了建築市場。改革開放之初,羅京的建築工程隊率先進入經濟特區深圳,不僅參與了深圳的建設,而且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高峰時1995總產值達2507萬元,為羅定之最。改革開放還催生了個體企業和私營企業的發展,如電子、針織、玩具、手機皮套廠、燈具廠、食品加工和餐飲業等。2007年完成招商引資1萬元項目3個,招商引資1萬元以上項目1個。據統計,2007年全鎮工業總產值達到654.38+0.1.9億元。改革開放前,盡管該鎮旅遊資源豐富。有廷愷將軍故居(現廣東德育基地)、地翁瀑布(東南壹景)、淩柴犬殉道井、河嘴山南朝墓、流沙溫泉、東山公園等但是,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這些資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不能發揮經濟作用。

改革開放後,該鎮堅持把開發旅遊資源作為小城鎮建設的重要內容,先後投資654.38+0多萬元修繕了丁凱故居,大力開發了以“尋找將軍足跡”為主題的紅色旅遊線路,改造了市區至地翁瀑布、南朝墓、雲沙溫泉的交通線路。

美麗的彩雲沙溫泉位於羅定市南部最高的山腳下,羅京鎮南部的彩雲沙村。山川相映。溫泉* * *有100多個泉,水溫常年保持在45℃-50℃之間。溫泉水清澈透明。經檢測,該溫泉含有硫、錳、鎂、磷。旅遊環境的改善吸引了許多本地和外國遊客到鎮上觀光,促進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