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區
文明閣
這是壹座建在山上的小廟,當地村民在這裏拜神。當他們到達溫明館時,他們繼續向上攀登。有壹個供當地人祈雨的平臺。當他們爬上去的時候,他們可以看到河流和牧場。文明館下面有壹片草坪。黃姚的孩子壹定會鼓勵妳放煙花,晚上燒烤。在這裏看星星也不錯。但燒烤結束後,別忘了收拾好垃圾袋和煙火筒,把紙巾等雜物帶走。
孔明巖
孔明巖位於中國武吉縣中洞村的半山腰,距黃姚古鎮8公裏。洞內鐘乳石雄偉壯觀,無與倫比,讓人覺得這是壹個未開發的洞穴,極具開發價值。
周嘉水庫
到昭平大概三四公裏,坐電動三輪車1元,或者步行。這個水庫有20個公共竹筏,可以隨意使用,但是壹定要註意安全。去水庫的路上,兩邊的田園風光很好,這壹帶特有的黃泥磚墻,縱橫的建築,感覺很柔和。回望古鎮,喀斯特地貌山峰聳立在小鎮背後,古樸而美麗。
假日和節日
在黃姚的時候,查了當地的舊月刊,看到了兩個節日。壹次是在農歷三月初三,在古戲臺上唱大戲;另壹個是農歷七月十四、十五。有祭祀河神的習俗(晚上往河裏放柚子燈),儀式持續2-3個小時左右。總之,黃姚不是壹天能玩出來的,也不是壹朝壹夕能感受出來的。需要壹些時間去理解。這裏的民風淳樸而古老,讓人感覺時光荏苒。
東門大廈
東門樓,建於清朝初年,為單門建築,平面為方形,磚結構。清代,黃姚是湘西、桂北海上通道的名鎮,門樓上的對聯反映了這壹特殊的地理位置:姚江經過桂江、西江,直至珠江、南海,是連接外界的橋梁通道。東門樓被比喻為首都的五鳳樓,以羅峰和夏雯為屏障,是雄鎮南部的壹個古鎮。
廣西省工作委員會舊址
1944年冬,日軍入侵廣西,桂林淪陷(桂林當時是省工委所在地)。廣西省工委在錢興的領導下,轉移到黃姚,以隱蔽的方式開展工作。當時,何香凝、歐陽予倩、錢家駒、張錫昌等許多知名人士隨省工委撤至黃姚。為紀念這段歷史,廣西省人民政府將寶珠關定為廣西省關工委舊址,並於1990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偏廳壹樓是何香凝早年居住的地方。受廖影響,何香凝於1905加入中國同盟會,開始投身革命。1944年8月,何香凝隨地下黨從桂林沿漓江桂江撤至黃姚,繼續深入敵後開展抗日活動。
壹樓展廳還記錄著美國飛虎隊的事跡,壹塊刻著英文的破墓碑。它記錄了二戰期間,陳納德將軍率領的美國飛虎隊14航空大隊的壹架轟炸機飛到廣州淪陷區執行任務。任務完成後,他在返回桂林機場的途中不幸被日軍飛機擊中,墜落在黃姚古鎮上空。機上7人跳傘,另外3人因傷勢嚴重與飛機同歸於盡。當地群眾聞訊趕來營救7名跳傘的美軍,並送往昭平縣妥善安置。他們還按照當地習俗,將三位為中國人民抗日事業犧牲的烈士用棺材安葬在黃姚,並刻下了這塊墓碑。抗戰勝利後,美國政府派人到黃姚將烈士遺骨運回美國,只留下這塊墓碑作為中美友好的歷史見證。
古代舞臺
古戲臺建於明代嘉靖三年,即1524年的黃姚古戲臺。清乾隆、光緒年間多次重修,1983年昭平縣人民政府再次重修。每到節日,當地民間藝人都會登臺表演助興,這壹習俗延續至今。被列為廣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臺面占地面積約52㎡,占地面積約94㎡。是亭式舞臺,為單檐磚結構,整個舞臺呈凸形,為八柱亭式舞臺,有背景,有陽臺,有側欄桿。
黃姚古戲臺具有鮮明的廣西農村古戲臺文化特色。首先,它采用中國古典屋頂的寺廟式建築造型。這是壹個典型的靠山屋頂。沒有使用王宓歇山頂的綠色琉璃瓦,這表明這個舞臺是壹個民間舞臺。第二,此戲臺的主脊、凸脊、提手、飛檐等造型如畫,雕刻精美,並飾有雙獅戲珠、雙鳳飛月等吉祥圖案,特別是主脊上復雜古戲臺的精美大型連貫彩塑脊飾,是嶺南古建築區別於北方的標誌之壹;第三,舞臺上裝飾著名人的牌匾和對聯,使整個舞臺古色古香,透露著書香墨寶的氣息,增加了建築的文化品位。牌匾中間的“柯興”二字出自林作楫舉人黃堯之手。在外面,這副對聯是“聞其聲樂,則生。妳不妨窮盡妳的耳朵,看看他有多瘦多瘦。”建議人們不僅要盡力認真研讀《上戲》,還要仔細思考劇中人物的來龍去脈,從中汲取教訓;第四,平臺四角有四個大水缸,臺上唱歌,臺下回聲響起,使聲音傳播十裏,充分顯示了嶺南民間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信息來自小鎮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