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裏峽,又名八裏胡同,素有“八裏坪、八裏川、八裏胡同、八裏山”的說法,它是黃河中下遊最壯觀的部分,也是黃河中下遊最狹窄的地方。所以又被稱為“萬裏黃河第壹峽”,是小浪底大壩的最早先址之處。
八裏峽目前有九蹬蓮花轉、大禹窪、鯀山、章公背章婆、石人頂石山、神仙洞、天門、文塔、武塔等鯀禹父子接力治水的蹤跡。 在八裏峽的南岸有壹座大山,分九磴九級,次第升高,又有九道山梁若分若離,東西延伸,居高俯視如蓮花盛開,蔚為壯觀,稱之為“九磴蓮花轉”。這裏有壹首民謠:“九磴蓮花轉,轉轉有壹罐,誰能得住這壹罐,能治九洲十八縣”,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無人能解其意。
這個民謠是什麽時候開始流傳的呢?又是什麽意思呢?九磴蓮花轉位於八裏峽的中上部,又被稱為“鯀山禹斧”,相傳鯀禹父子曾在此接力治水。據《山海經》記載,遠古帝堯時暴雨成災,大地壹片汪洋,帝堯命伯鯀出任治水。他采用“水來土屯”,即“堵”的辦法治水,王屋山與青要山之間築起了壹座大山,王屋山為軒轅黃帝戰蚩尤設壇祭天之所,青要山因適宜女子居住則為帝之密都,二山之間被鯀山堵塞後,上遊大量村莊良田被淹沒,滔滔洪水危及下遊,天下幾成澤國,甚至危及仙山聖地,面對天怒人怨的境況,伯鯀在鯀山報劍身亡。然而伯鯀就不甘心,屍體三年不腐,孕育成子,禹生鯀腹,人稱這裏為鯀山。
大禹子承父業,吸取父親治水教訓,廣邀各路神仙,商討對策,大家眾說紛紜,有的說子承父業,應繼續“堵”,有的說應該疏,大禹認真考察、分析後認為,大家說的都有道理,但當下最要緊的是疏浚河道,給洪水找出路,其他的意見暫時保留。大禹含辛茹苦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行動感動了上蒼,上天各路神仙前來助壹臂之力。大禹用神斧辟開了鯀山,現出了八裏長峽,形成了九蹬蓮花山。而大禹治水時,大家的不同意見,隨著歲月交替就形成了這個民謠:“九蹬蓮花轉,轉轉有壹罐,誰能得住這壹罐,能治九州十八縣”。
千百年來,歷朝歷代,為了征服黃河,堵堵疏疏,疏疏堵堵,然而,黃河決口泛濫,成為歷史上改朝換代的重要因素之壹。直到今天,終於在***產黨的領導下建成了小浪底工程,采用以堵為主,疏堵結合的辦法,使黃河變害為利,造福人類。小浪底的千頃碧波倒灌九蹬蓮花山下,這個千古之謎終於大白,意即治水者治天下。這個故事也叫做“八裏胡同看黃河”。 這個傳說故事發生在孤山峽,與趙匡胤與楊家將有關。相傳,唐末時,河東(今山西)壹楊姓官宦人家為求飛黃騰達,便帶領風水先生順著太行山系黑龍山脈趕風水,當到孤山峽石牛灣時,見群山環抱,雄鷹盤旋,前有石獅守門,後有天然後花園,山水排列三折三進,收放開合恰如皇家三重院落,灣中有壹石山,狀如臥牛,惟妙惟肖,牛頭向北孤山腳下壹月牙地回望,人稱“犀牛望月”。
石牛周圍有“旗桿山”、“雙轎峰”、“玉璽石”。風水先生認定“犀牛望月”是壹塊典型的風水寶地,如在良辰吉時,能把楊家先人骨灰放進石牛口中,若幹年後楊家定會出壹帝王。可是,石牛的嘴在深水之中,他們均不會水性,怎麽辦?正在這時,他們看見石牛不遠處有壹赤身孩童正在水中嬉戲、摸魚,於是,他們就把這個赤身孩童叫到跟前,問:“小孩,妳姓什麽,叫什麽?”小孩說:“我姓趙,我經常在這裏摸魚,他們都叫我趙摸魚。”楊家老頭就對趙摸魚說:三天後,幫我放些東西於水下石牛口中,事成之後,我給妳壹個金元寶。趙摸魚答應了下來,趙摸魚非常聰明,他就反復地想:他母親成年為別人縫補漿洗也掙不到壹個元寶,他幹這麽點小事,就可得到壹個金元寶,那石牛會不會是塊風水寶地,楊家所托東西會不會是骨灰,何不趁機將他爹的骨灰放進石牛口中,占用此風水寶地,日後也能飛黃騰達。
三天後午時,紅日當頭,趙摸魚身著襤褸衣服,將他爹的骨灰非常隱蔽地藏在衣服裏。然後取得楊家老頭所托之物,跳入水中,遊到石牛跟前,潛入水底。他先將他爹的骨灰放入牛口中,牛口忽然合上,他急忙從水中摸到壹根柴禾棍去撬牛嘴,但怎麽撬也撬不開,他只好將楊家所托之物掛於牛角上。
趙摸魚上岸後,扭頭就跑,楊家老頭急忙上前送上金元寶,趙摸魚再三推讓,堅決不收,羞愧地說出了真相。楊家老頭聽後長嘆壹聲,手中的元寶掉在了地上,風水先生說:“此乃天意,此乃天意。”到了大宋王朝,果然出了趙匡胤當上了皇帝,而且楊家世代保駕。在這之前還有個柴王稱王了壹段時間,這就是那根柴禾棍沾了石牛的仙氣。至今這裏還流傳著壹首詩:“石牛入水藏機關,謀事在人成在天。趙氏得地楊家保,卻讓柴榮占了先”。
這個故事講到這裏,大家都認為這只不過是個神奇傳說罷了。可在近代這裏卻發生了這樣壹件真人真事。1951年,當地壹武姓人家也想占用這塊風水寶地將來飛黃騰達,他們在“犀牛望月”地的鄰地紮墳(即:不是風水寶地的正穴),然而墳塋剛紮好不久,三裏五村的耕牛象聚會壹般忿然奔至那墳頭又抵又扒、鳴聲振天,無論怎樣抽打,均無濟於事,墳主不得不另遷墳塋。通過這件真人真事,讓人不得不相信“犀牛望月”這塊風水寶地的靈氣。 大宋名將孟良、焦贊英勇善戰、忠心報國的傳說、戲曲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然而,他們在未歸順朝廷以前,曾在孤山峽內的孟良寨、焦贊坪遙相呼應,占山為王。那麽,當年孟良寨、焦贊為什麽在此占山為王呢?原因有三:壹是八裏胡同的黃河漕運非常繁榮,為他們搶劫商船、打富濟貧具備了條件;二是孟良寨地勢險要,通往山頂自古只有壹條道,易守難攻;這第三個原因我們暫且不說。
有壹年,楊六郎路過此地,決心征服孟良,讓為國家效力。楊觀察地形後,認為孟良寨易守難攻,於是帶著楊家兵將,來到山下安營紮寨,派人馬把此山團團圍住,不過數日,山上糧草斷絕,山寨會不攻自破。可是數日已去,山上井然如初。為什麽呢?
忽然有壹日,卻見山頂上有數人在揚麥子,麥糠從山頂上飄落下來。還有人正在撐耬來往播種。楊家兵將大惑不解。於是楊六郎向當地壹老者詢問。老者指著孟良寨說:山頂從前有壹活地,叫“回耬地”,前種後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難道現又復生?楊六郎得知後,不得不拔營收兵,退出了孤山峽。經楊與孟鬥智鬥勇,三擒三放,孟良、焦贊終歸朝廷。
如今的黃河三峽孟良寨山腳下,遊船穿梭,客笛聲聲,遊人如織,壹派繁榮。昔日孟良耬回糠飛,今日三峽車去船來,使傳說中的“回耬活地”又成為現實。 流傳千年淒艷絕美的《趙匡胤千裏送京娘》傳說就發生在龍鳳峽,龍鳳峽原名“九龍灣”,由此被稱之為“龍鳳峽”。龍鳳峽尾有宋時普救寺、峽中有姊妹峰、桃花洞、鳳仙洞、鳳凰臺等遺址,而且龍鳳峽又是普救寺到“順黃河逆流而上送京娘”的必經之道。這是壹個充滿浪漫色彩愛情的經典故事。
趙匡胤年少時,人稱趙公子,任俠任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五代後漢時,時年二十壹歲的趙公子胸懷大誌,決定“自己闖出壹條路”。於是,拜別雙親,離開東京,沿著黃河,壹路西行。當行至王屋山腳下時,趙公子腰酸腿疼,疲憊不堪,借宿於叔父趙景清出家的下冶寺中。在下冶寺,趙公子剛躺下身子,本想美美睡上壹覺,卻聽見寺院中有壹女子哭啼聲,趙公子忙起身來到寺院,聽聲音打那降魔殿傳出,他找到叔父得知,該女子是兩個響馬不知從那裏搶來寄於寺中。公子怒發沖冠,舉起齊眉棒把殿上朱紅格子砸爛,救出那女子。那女子哭啼著說出緣由,原來這女子也姓趙,小名京娘,家住蒲州解梁縣小祥村,年方二十。因隨父來王屋山還香願,路遇兩個響馬,見京娘姿色漂亮,饒了她父性命,將她搶來寄於下冶寺。
救人要救徹,趙公子讓京娘騎上馬,自己牽著馬,順龍鳳峽南下趕往黃河渡口,渡河送她回家。
二人順龍鳳峽而下,漸入谷底,只見兩岸青山對峙,仰望藍天壹線,峽谷空曠清幽,陽光從壹旁的山隙間透了過來,千絲萬縷。龍鳳峽峽谷鬥折蛇行,峰回路轉,五步壹潭,十步壹瀑。三月楊春的龍鳳峽,石崖上松柏蒼翠,潔白純潔的桃花,五顏六色的山野花滿山遍野,花香隨風陣陣襲來,不知名的小鳥嘰嘰喳喳叫個不停,但聞其聲,不見其影,鳥音在空谷裏回響,象是在歡迎這對英雄美人的到來。
二人置身於如仙境的龍鳳峽之中,美人愛美景,京娘心情頓時輕松了許多,已把幾天來的不幸遭遇拋至九霄雲外,彼此無話不談,為路途方便,他們結拜為兄妹,龍鳳峽內的姊妹峰做為了永久的見證。英雄救美人,京娘不知該如何報答才好,趙公子憨厚正義,對京娘百般呵護,京娘對公子已產生綿綿愛意。
二響馬回到下冶寺發現京娘被人救走,把下冶寺壹把火點著,快馬順夢柏河飛奔而下,在秋雨池處追上趙公子和京娘,雙方發生激烈打鬥,二響馬壹左壹右兩腿致殘,跪地求饒。趙公子也為掩護京娘受了輕傷,京娘心痛至極,執意讓公子養好傷再趕路。經京娘三天的精心療養,公子的傷已經完全痊愈,公子被京娘無微不至的照顧深深打動。
蝴蝶雙雙飛,鴛鴦對對遊,桃花競放,野玫瑰飄香。英雄美人觸景生情。他們在桃花環抱的桃花洞中相愛了。幾天來,滿山的野花更加爭奇鬥妍,他們二人的倩影倘佯在這裏的山山水水間…
轉眼九天過去了,二人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龍鳳峽,將京娘送至家門口,依依惜別。
自從二人離別後,京娘日日等待,年年期盼,烏發變銀發,仍不見公子音訊。京娘相思心切,故地重遊,已不見當年趙公子,京娘痛苦至極,夜宿曾經春意蕩漾的鳳仙洞中,京娘不知不覺兩眼朦朧,飄飄欲仙,夢見月老手持拐杖就地劃圓,自己卻被壹圈圈的紅線纏繞全身,自己在半空中飄來飄去,飄著飄著,自己變成了壹只碩大無比的鳳凰,與壹飛龍相依相隨,團團圓圓。她醒來後,兩腿生風,健步如飛,攀上壹峭壁山峰之巔,縱身跳下,當跳到半山腰時,絆在壹棵千年柏樹上,她變成了壹只美麗的鳳凰,撲閃著翅膀落在石臺上,後來人們稱之為鳳凰臺。現在此擊掌,可聽到若金鼓聲的鳳鳴聲。
做了皇帝的趙匡胤,想起自己的初戀,想念與京娘***處的美妙時光,於是派人到蒲州尋訪消息,使者稟報京娘往王屋山方向去了。趙匡胤聽到後,輕裝上陣,夜以繼日向龍鳳峽趕來,趙匡胤找遍了龍鳳峽,未見京娘蹤影。他站在相思瀑上,昔日她與京娘的纏纏綿綿歡樂往事湧上眼簾,突然從峽谷上方傳來錚錚咚咚的鐘鼓之聲,聞聲仰望,只見壹只華美絢麗的鳳凰,正展開強韌的翅翼,抖動著五彩的翎毛,在高空翺翔。接著,數不清的珍鳥靈雀都飛來了,環繞著鳳凰翩飛起舞,引吭鳴啼……
當夜,趙匡胤再次睡在了曾經給他帶來無比歡樂的鳳仙洞,他夢見了鳳凰飛到他的榻前,與自己同枕***眠。第二天,他什麽都明白了。
他們真正長相廝守了。
趙匡胤回到東京,下令重修下冶寺,賜名“普救寺”。敕封京娘為貞義夫人。後人在普救寺立碑紀念,普救寺的香火越發地興旺了。
這條演繹著趙匡胤與京娘至死不渝愛情的龍鳳峽,而在每年的春天、情人節前後,龍鳳峽百花盛開,美麗的蝴蝶遮天蔽日,各種鳥類也特別地多,象是仍在為他們的相戀而歡唱起舞;在農歷的七月七或深秋,龍鳳峽內秋雨蒙蒙,大小瀑布飛流倒掛,象是在為他們的愛情傷心流淚。壹千多年來,當地不論年齡老少的男女情侶,他們每年都要成雙成對來到龍鳳峽,登情侶島,坐相思石,戲龍鳳潭,臨秋雨池,探桃花洞,看雙龍瀑,依同心樹,彼此祝願與自己的情侶白頭偕老,永結同心,吉祥平安。他們的願望也都壹壹實現了。 黃河三峽景區南鄰滔滔黃河,北依巍巍太行,位居天下之中,大地之心。據《中華神龍昆侖出世》、《中華民族從天中地中昆侖走來》、《山海經》等大量史料文獻,經中科院、社科院華仁葵等數十位專家據衛星遙感和古天象反演技術,潛心數十年研究,景區正北即是中華神龍的龍形山體——昆侖丘(墟),上古昆侖。
天下龍脈出昆侖,龍脈逶南在景區的孤山結穴。有“北倚昆龍”,“中軸正勢”,“三水夾送”,“龍脈聚結”,“脈逶止河”,“金城環抱”的六大重證為鼎氣龍穴,儲君之地。這處天下難得的好風水——鼎氣龍穴,叫“犀牛望月”,是大宋王朝的祖塋地。 昆侖山——《山海經》中的龍形山體 犀牛望月的山水排列,與周公後人所著《道經》的《中國風水圖贊》、晚唐杜光庭等漸成的《形勢法山水圖經》如出壹轍,眾專家認定為中國風水版本中的實地實形。
中國大眾文化學會、中國易經協會、中國風水學會分別授予這裏為“中國堪輿(風水)文化研究基地”、“中國風水之源”、“中國風水原創地”。
大量的歷史文獻證實,以及眾多專家的考證,昆侖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聖山,我們的根就在大地之中的昆侖丘。人類始祖伏羲女媧、三皇五帝在昆侖生存發展,古昆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風水與我們有什麽關系呢?打個比喻說:西瓜的根和葉是吸收天地營養的,通過藤秧傳送到聚結處開花結果。風水文化也是這樣,昆侖神龍是根,接受天地靈氣,龍脈(山脈)是秧,龍脈聚結處(金城環抱)是龍穴,是生存發展之地。這就不難理解黃河三峽的龍穴——犀牛望月,可以接收天地之靈氣,孕育了趙宋天下的十八代真龍天子的淵源。
這就是天人合壹的風水文化,我們是龍的傳人的本源本義。 據《濟源縣誌》載:“夫子巖,夫子回車經此,今有夫子十哲之像。
黃河三峽景區八裏峽與孤山峽交匯處北部的巖龕,叫夫子巖,因當年孔子入晉不成,返駕於此依龕就穴建立學堂而得名。為紀念孔子之行跡,塑有夫子十哲之像,立碑朝拜,祀求學業,香火非常旺盛。
《孔叢子·記問》記載:“趙簡子使聘夫子,夫子將至焉,及河聞鳴犢與竇犨之見殺也,回輿而旋之衛。”孔子周遊時,西行入晉去見趙簡子,快到晉國的都城絳時,聽到趙簡子殺了竇鳴犢、舜華兩位賢者,不至而返,沿河而下,行幾十余裏,就是黃河的八裏峽,這裏水流湍急,奔騰如矢。想想自己行道之難,孔子感慨萬千,在黃河岸邊的夫子巖憩息,作《陬操》以哀之,並在夫子巖依龕就穴建立學堂、授徒講學。
夫子堂原址因修小浪底水庫蓄水而淹沒於水下,黃河三峽景區現已在鳳凰山上易地重建,有殘碑數通。這裏是祭拜孔子、保佑升學、金榜題名的祈福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