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陽辨陰;凡是感覺到風邪、水汽、濕毒、濕熱的人都比較敏銳。有表證、熱證、實證癥狀者按陽水治療,有裏虛寒證癥狀者按陰水治療。陽水長期損害正氣,或陰水重感外邪,虛則實,可形成虛實夾雜之證。也宜詳細區分標本的虛實,孰多孰少,孰重孰輕,孰急孰緩。
(2)病位:眼瞼浮腫,四肢腫脹,惡寒發熱,咳嗽有氣不利,四肢酸痛,病位在肺;全身浮腫,四肢困倦,胃悶少食,病位在脾;臉上浮肢腫脹,尤其是腰部以下,伴有腰膝酸軟,四肢冰涼,病位在腎;面腫肢浮,心悸怔忡,病位在心;全身水腫,脅肋腫脹,噯氣,病位在肝。
2.治療的基本原則是發汗、利尿、瀉下和排出水分。陰陽虛實方面,陽水主要用於驅邪,可發汗、利尿、攻泄、解毒、活血、行氣、解表。陰水以扶正為主,可采用健脾、溫腎利濕、益氣、養陰利濕等方法。
3.緊急措施
(1)面浮浮腫,小便短赤,心悸氣短,臥不下,汗出,唇滿,脈虛或結生成,為水邪上逆心肺之變。可選:
①附子15 ~ 30g,桂枝9g,丹參15 ~ 30g,益母草30 ~ 60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
②萬年青(15 ~ 45g)根煎成30 ~ 40ml,1天內分三次服用。
(2)全身水腫,小便失禁,嗜睡,惡心嘔吐,口中有尿味,是水濕日積,濁邪阻三焦的癥狀。可以給:
①附子9g,大黃9g,黃連6g,吳茱萸3g,生姜2片,每日65,438+0劑,水煎。
②附子9g,大黃9g,牡蠣60g,第壹眼15g。水煎至150 ~ 200 ml用於保留灌腸,1/d。
4.辨證論治
(1)風水橫行
主要癥狀:眼瞼水腫,其次為四肢及全身腫脹,起病迅速,多為惡寒、發熱、四肢酸痛、排尿困難。易患風熱者,伴有咽喉腫痛;舌上紅脈的數量。傾向風寒者,惡寒咳喘;舌苔薄白,脈滑或緊。如果水腫嚴重,還可以看到深脈。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活水。
處方:越脈加湯。藥用麻黃10g,石膏30g,白術12g,甘草6g,生姜10g,大棗10g。如果風寒較重,則去除石膏,加入紫蘇葉10克、桂枝10克、防風10克。
(2)濕毒浸泡
主要癥狀:眼瞼水腫,擴展至全身,小便不利,皮膚生瘡,甚至潰爛,惡風發熱;舌紅,苔薄黃,脈浮或滑。
治法:宣肺解毒,利水消腫。
處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藥用麻黃6g、連翹12g、赤小豆30g、桑白皮12g、杏仁10g、金銀花20g、野菊花2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15g、紫花地丁15g。
(3)濕毒浸漬
主要癥狀:全身浮腫,無指按,尿少,身體嗜睡,胸悶,厭食,厭惡;苔白膩,脈緩,起病慢,病程長。
治法:健脾祛濕,通陽利水。
處方:五皮飲加淩薇湯。藥用桑白皮12g、陳皮10g、大腹皮10g、茯苓20g、生姜10g、白術10g、茯苓10g、蒼術6g、厚樸6g、豬苓10g、澤瀉65430。
(4)濕熱瘀阻
主要癥狀:全身水腫,皮膚緊張光亮,胸悶脹滿,煩躁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幹燥;舌紅,苔黃膩,脈沈或潮。
治療:分濕熱。
處方:術赤引子加減。藥用羌活6g、秦艽6g、大腹皮12g、茯苓30g、姜皮6g、澤瀉15g、木通6g、花椒6g、赤小豆30g、檳榔10g、商陸10g。
(5)脾陽虛
主要癥狀:身體腫脹,尤其是腰部以下,抑郁不易恢復,腹脹悶,便溏減少,面色萎黃,精神萎靡,四肢冰涼,小便短赤;舌淡,苔白膩或滑,脈緩或弱。
治法:溫補脾陽,利濕化濕。
藥方:石皮飲加減。茯苓20克,白術10克,木瓜10克,甘草3克,木香6克,大腹皮12克,草果10克,附子10克,幹姜6克,檳榔10克,厚樸5克,大棗6克。
(6)腎氣下降
主要癥狀:面部浮腫、腰部以下腫脹、抑郁、腰酸、尿量減少、四肢冰涼、畏寒乏力、面色蒼白;舌淡胖苔白,脈細或滯。
治療:溫腎助陽,化氣利水。
處方: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藥用熟地黃12g、山藥15g、山茱萸12g、牡丹皮5g、茯苓15g、澤瀉15g、附子15g、肉桂5g、川牛膝10g、車前子20g、白術65438+。
5.針灸療法穴位如脾俞、腎俞、陰陵泉、三陰交、足三裏、命門、豐隆、水水等。,以弱刺激和艾灸為宜。
為預防這種疾病,患者應經常鍛煉,增強體質。生活有規律,註意個人衛生,提高自身抗病能力,防止外來病菌入侵。飲食規律,作息適度,房事適度,慎用損害腎臟的藥物,及早治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