壩頭溪流域發源於土嶺鎮刁川山,流域面積97.785平方公裏,流經土嶺、南浦、黃倩、山腰、山腰鹽場、普安開發區等22個行政村。有22.2萬人和4.6萬畝耕地從中受益。幹流長度23.73 km,中下遊主航道長度15.5km。是泉港地區三大水系之壹,被譽為“泉港母親河”。
有壹條樹木環繞的小溪,鴨子在小溪裏遊蕩,放學後的孩子和小牛在小溪邊,小溪上豎立著水管,夕陽下壹片寧靜!
巴特溪歷史:原名泗洲溪,流入巴特天齊港。它隨著巴特平原的形成而延伸,後來被稱為巴特河。幹流長23.32km,流經土嶺、南浦、黃倩、山腰、山腰鹽場。這裏溪水清澈,終年不絕,兩岸綠樹成蔭,周圍良田萬畝,是泉港區最大的河流。
我們現在看到的巴特河經歷了幾次變化。在過去,巴特溪有99條小溪,這條小溪沿著山坡走,被稱為99首歌。陽光下,洶湧的溪水波光粼粼,宛如壹條蜿蜒入海的巨龍,載著貨物的船可以從半山腰海面直接到達壩頭的田墩村。
因為彎道多,水流不暢,洪澇災害不斷。有句話叫:“大壩封閉了風水,無雨則大水。”夏天,下了壹場雷雨,壩頭這裏還是烈日炎炎。內山暴雨引發的山洪,壹下子讓壩頭變成了汪洋大海。有壹年7月被淹13次(洪水壹度淹過巴特祠堂13石階第三級)。頻繁的洪水使得農村荒蕪,到處都是沙丘。叫做“壩頭溪不缺沙母”,意思是壩頭溪的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時惠北地區的建築用砂大多是挖出來用船運輸的。
在1944年底,當時的國民黨財政部緝私總局督察長和軍隊的少將甚至制定了探親計劃。看到家鄉水災如此嚴重,他主張修建壩頭溪。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沒有辦法根治洪水。
1958年,惠安縣成立四個人民公社,全部歸公社所有。巴特片屬於朝鮮人民公社黃倩管理區。當時,惠安縣人民委員會委員、原黃冠區區長連興(又名連春興,巴特上層村民)率先提出治理巴特溪的提案,並獲得通過。經水利部門勘察設計,從土嶺到山腰海,溪流寬60米,切割拉直,全朝仙河公社各生產大隊開始分段承包作業。1959年八月初二開工,晝夜奮戰,1960年春完工。在挖掘壩頭溪期間,聯興吃住在指揮部,日夜在現場檢查督促。開通巴特溪後,他在海岸大隊所屬地段開展植樹造林、水土保持和環境美化工作。
那時,巴特河兩岸綠樹成蔭,溪流中的船只點綴著影子。溪水清澈可飲,溪中有成群的魚蝦。每年夏天,世界各地的人們都來這裏遊泳和戲水,直到巴特河上建起了幾個水閘,船只無法進入。上世紀90年代,經過檢測,壩頭溪是惠安縣三大溪流中唯壹未受汙染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