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很多陪讀的家長壹樣,喜歡站在四樓房東家的屋頂上四處張望。北坡是又高又長的少陵平原,這裏埋葬著很多皇帝和皇後,上面有可以收割的麥田,是我開車回白鹿原老家時看到的。少陵之畔,是宗教、文人聚集的好去處,如儒艮寺、華嚴寺、楊虎城將軍墓園等。往南看,有巍峨挺拔的秦嶺和神河源,原來是那麽近,就像眼前壹樣。五月也是小麥黃的季節。此時,我最能記起的,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古詩《觀麥》。“農村閑的少,五月人也忙了壹倍。夜裏南風起,麥披黃。”這幾年,麥煌收獲的這千年詩畫,其實就發生在離我不遠的地方,能置身於這盛唐文化的寶庫,我感到非常遺憾;當然,村子的西邊是壹個相對繁榮的瞿偉市場。雖然高樓很多,但這些場景是我不想關註的。另壹方面,東邊通往藍田石家寨方向的鄉村,也是我關心的,想說說。有麥田,有黃色和切割的叫聲。其實,無論城市化進程發展得多快,每次麥子黃了,黃了割了的叫聲都少不了,只是我現在聽到的感覺和以前不壹樣了。
小時候聽到過算黃,黃了就剪的叫聲,但那時候什麽都不在乎。我只知道收割小麥的時候,我會和帶隊的老師壹起為生產隊撿麥穗。我只知道回去能付幾公斤兩盎司,這也是我人生第壹份工作的永恒記憶。那些年,我飽受貧窮和饑餓之苦。可以說,在5月份之前,家裏沒有小麥,有時候也是勉強借點小麥來度過這個艱難的麥收季節。“切黃,混湯,刮鍋”是家鄉人的口頭貪念,是“三夏忙,龍口吃”的寫照。割下的小麥要經過碾場和養場,然後新的麥粒被曬幹。那時候家裏總是迫不及待的磨點新麥,還有油塔包子,長燃面。三夏忙碌的日子,勞動強度極高,人也舍得吃。他們吃不好怎麽會有力氣工作?這也是我記憶中除了過年以外,最好吃的壹次。
上中學的時候,總是聽到計算黃切的叫聲。那時候我的感情已經被童年加深了。又餓又窮,自然會愛惜糧食。“鋤草當午,汗滴土下”這句千古不變的詩句,已經在我心裏紮了根。那時,我看到了成群結隊的邁克人,那種記憶並不愉快,因為邁克的艱辛。邁克的遺憾,我真的有很多話要說。就在幾天前,壹位老人給我講了邁克的故事。他說,邁克通常有壹個布袋,裏面裝著包子,邁克在主人家吃飯時,他總是偷著往袋子裏多放壹些包子,這很無奈。邁克本來就窮,壹下雨就更可憐了。沒有東西吃,只好靠這些走私的包子充饑。遇到不好的師傅,會因為偷包子被打。也是邁克從幾百裏外坐火車來到關中路割麥子的時候。雖然那時候我基本上不參加夏收了,但我經常看到邁克拿著鐮刀,穿著舊衣服,更有甚者,穿著黑色的棉襖。邁克已經不存在了。今天高度現代化的收割,邁克已經不存在了,只能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裏。
社會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城市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改變了傳統的農業。很難看到過去郊區村的金色麥浪,就是遠在天邊的郊縣和經濟作物也在沖擊傳統作物,尤其是麥田。以前半個多月的夏收,三兩天就能結束,而且機械化程度高。可以說忙了三個夏天的場景再也看不到了。
沒有“三夏忙,龍口搶食”的麥黃時節,正是學生即將高考的日子。聽著算黃切的哭喊,他們有特別的感受和情緒,想著,想著,算黃切會不會很迷茫?反正我很想聽到黃切的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