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雲山
南充高坪區淩雲山風景區
國家森林公園
淩雲山風景名勝區以淩雲山道教城、白山佛教城、塗山儒家文化中心為主體,在方圓境內占地近20平方公裏。淩雲山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根據出土文物和歷史記載的研究,從東方漢明帝時代開始,道教、儒教和佛教就競相在這裏修建宮殿和寺廟。文革前仍有數十座規模宏大的宮殿、寺廟和祭祀祭壇,香火長盛,遠近文人雅士蜂擁朝拜,千百年來。從淩雲山所在的鄉鎮名稱就可以看出當年的繁華:老君鎮——道教始祖李二,又名李老君;青蓮鎮——全鄉形似坐在蓮花寶座上的觀音;小佛鄉——山是佛,佛像遍布全鄉;千故鄉——千聖光對淩雲。
淩雲是壹個世界精靈,關心她的風水地理,山地地貌,寺廟,石雕藝術,良好的自然生態。
淩雲山三清殿:
三清殿是道教的標誌性建築,因道教三清真人而得名。原寺建於明清,解放初建老君學堂、政府時被拆除。現正殿在2001舊址重建,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大門是雲南雙層雕刻空心青蘋果木;前殿正中,高九米,分別為清靈寶天真、玉清元天真、太清道德天真,左右各有五米高12金仙。大廳內的壁畫和墻飾都是道教經典故事和文化背景圖案。後殿有壹尊5米高的後三清真人雕像,表情各異,栩栩如生。在三清殿右側湖邊的壹塊巨石上,有明代池主張三豐遊淩雲山的詩句:蜀山勝景歸淩雲,水木清華遠不俗。九鼎煙中,夫妻驚聲尖叫,仙音人間不聞。由此可見淩雲山當年極其繁華的地位。
淩雲山天然臥佛:
在淩雲山望向白山和瑪雅山的方向,可以看到兩座天然睡佛從山脊上伸展開來。白山臥佛長約2公裏,瑪雅山臥佛長約1.5公裏。兩者相連,南北朝向,據說是佛祖顯靈,朝向與當年的死佛相同。與樂山的臥佛相比,更加寧靜自然。更為神奇的是,自唐宋以來,高僧大德就在兩眠佛的頭頂上建殿參禪悟道。
淩雲山有四相五行:
像壹只負重前行的烏龜,這種烏龜有圖案,龜頭,龜眼,龜背和龜鱗,有清晰的長壽圖案,類似象征長壽吉祥的烏龜。妳看,烏龜背中間有凹槽和填滿水泥的洞穴。這是上世紀90年代初,山民想開采這種石頭蓋房子時留下的。當時變成了啞炮,留下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龜石。是不是很神奇?
大子洞是大明弘治十四年(1501)開鑿的僧墓洞。它是桂苓的頭,真正的武官在桂苓的背上。上山道路左側的兩座山脊是桂苓奮力向前推進的後腿,所以這座山叫玄武山。前面左邊的山是青龍山。整座山最長點330米,最寬點33米。四周都是懸崖峭壁,看起來就像壹條龍在拜壹只烏龜。山中巨石眾多,有的像盤龍,有的像臥龍,有的像龍吐須,極為傳神準確,也寓意著三月三朝淩雲山的神秘。前面右邊的山是白虎山。從虎山上往下看,可以看到壹只臥虎站在茫茫松林中,壹陣微風吹來,像老虎在呼嘯。正前方是朱雀山,長約2公裏。山形如大鵬居高臨下,俯瞰遠山,大有展翅之勢。
據研究風水的專家學者介紹,淩雲山的山形地貌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個方面都是完整的(中國古代地理學在風水上認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完整的土地)。華西師範大學教授王明遠在《天下風水第壹景》壹文中說:就古代地理風水學說而言,淩雲山是臥虎之雄,朱雀玄武之美,對稱適中,各人自居。千百年來,理想的風水模式,其實就是眼前的現實,甚至更好,它專註於在四相中心聚氣(三清殿前300米,五行背後有壹個無限的能量場,是四相五行的中心。妳在這裏向四面八方喊都有回音,漫山遍野都沒有地方。這種奇妙的現象極為罕見,而現在妳又要搭建八卦平臺),那麽四合壹,壹變四也就順理成章了。四川師範大學教授馬正平、李曉波說:過去四相五行是研究風水最理想的風水模型,但都是傳說、抽象、理想、書本上的。今天,淩雲山的四相五行,身心俱在,將成為高校研究東方建築風水和古代地理風水學說的活標本。已故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元天大師視察淩雲山時說:淩雲山有四相五行,世所罕見。建議將淩雲山建成道教城。
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風水理論博大精深,極其博大精深。請慢慢琢磨研究。靈雲山,這塊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大概是對“淩雲為天下之靈”最好的詮釋吧!
靈雲山真武宮:
真武官建於清代,木碑上的“真武官”二字是已故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元天手書。在主廳裏,塑料雕塑全副武裝,身穿盔甲,手持利劍。它看著前方真武祖師雕像,左右回廊是十大元帥。正殿後面與真武祖師壹墻之隔。山頂有老君閣,古樸典雅,八卦造型,雕梁畫棟。亭內石像演繹了老子騎青牛西天化胡的故事,亭外八根石柱均浮雕滾龍抱柱,工藝精湛。
每年農歷三月初壹至初三,淩雲山的道觀都會舉行盛大的道教儀式。規模宏大,場面壯觀。幾十萬信徒爭相朝拜,人擠人。民間稱之為“三月三,對著靈山”。制作條幅時,將鹽、茶、米等五谷雜糧裝入五個小袋,用尖尖的紙包好,再在條幅下系上五根長繩頭,升上天空和雲端。經過幾天的沐浴、燒香、清潔口腔,10多名道士排隊登壇祭天,叩真武祖師,為救世而戰。
白山淩雲佛:
淩雲湖碧波萬頃處,參天大樹的連接廣場盡頭,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根據馬尾坡懸崖峭壁雕刻的石窟佛像就是淩雲大佛,是淩雲山最著名的景觀。僧尼和信眾見面時,往往會雙手合十,念誦“阿彌陀佛”,作為祝福、祝願和問候。為什麽?都說阿彌陀佛是佛,是佛中之佛,是佛中之王。佛像高99米,比號稱世界第壹大佛的無錫靈山佛像高88米高出11米。大佛的肩膀和頭部有30多米,相當於10層樓高。可以說,佛是山,山是佛。
淩雲大佛是伊彥懸崖上的壹座石窟雕像,距離石窟邊緣12米。可以科學的排水、防潮、通風,可以防止佛像的侵蝕性風化。仰望廣場上的大佛,會有壹種展翅高飛的感覺。在佛像的左右兩側和附近的小山上有幾個觀測點,方便遊客瞻仰和膜拜。
白山朱雀山:
朱雀山位於淩雲山前,形似壹只展翅飛翔的大鵬。山的周圍,有臥佛(釋迦牟尼的涅槃像),三十三個化身的觀音,五百個(部分)石刻。
淩雲臥佛,又稱釋迦牟尼涅槃像。釋迦牟尼出生於公元前623年。據傳說,出生後,他能走七步左右。在他踏過的地方,出現了七朵蓮花,他環顧四周,自言自語道:“只有天地。”他對社會不平等的現象不滿,離開了皇宮。35歲時,他才知道聖名是釋迦牟尼佛。他從出家到80歲都在宣揚佛教。該石窟全長72米,是世界上最長的石雕藝術雕像。雕塑內容為釋迦牟尼佛圓寂的故事,由三部分組成。左邊是進入長生最高境界的釋迦牟尼涅槃,面容慈祥,神態自然;在略顯金色的部分,壹棵巨大的菩提樹連接著上下洞緣,樹葉點綴著整個畫面,將畫面壹分為二,既豐富了畫面內容,又解決了支撐洞頂的力學問題。右邊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八個弟子,誠心贊美師父走過三個解脫門,表情莊嚴,內心真誠。
觀音的三十三個化身都是石窟藝術造像,每個化身都是經典的佛教故事。佛教中有各種名稱的佛和菩薩,其中觀音菩薩是老百姓最深的形象。觀音菩薩是佛教中大悲心的代表。觀音剛來中國時是男性,後來逐漸演變成女性。她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主要任務是幫助阿彌陀佛接收眾生,幫助釋迦牟尼在婆娑的世界,也就是真實的世界中推廣證悟。觀音菩薩能化身許多奇妙的表情,能說出無限的密咒。美妙的外表和咒語能讓眾生無所畏懼。她的主體是完美純凈的觀音,在眾生的契機下有32次化身。每尊石像高3-5米,比例勻稱,體態豐腴,雍容華貴,頗有盛唐遺風。
五百尊石刻羅漢(部分)分布在朱雀山南側,洞高3-5米,像高2-4米。羅漢是小乘佛教中理想的最高果位。有三層意思,壹是殺賊,二是補給,三是沒命。羅漢們各自獨立,互相照顧,互相交融。有的表現出嚴厲而富有同情心的性格;有的充滿聖潔和智慧;有的浪漫;有的看起來很平和;有的單純可愛;有的內涵很深;有人笑,有人哭。似乎在告訴人們,羅漢雖然超凡脫俗,沒有生死之痛,但也有喜怒哀樂,西天也不是完全的世外桃源。
白山寺:
淩雲山的百山寺,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周圍和頂上有幾座大大小小的寺廟,香火繚繞。民間傳說稱之為“小西天”,有漢唐宋時期的古巖墓、佛塔、碑刻等30余處。白山可以說是壹座奇山:從淩雲山望去,白山寺和馬雅山,像是兩座沈睡的佛像;看起來像白山湖上的兩只獅子;在朱雀山腳下看白山,就像壹幅側面畫像。這是“風景的改變”,遊客們驚訝地稱他為“獅身人面像”。明朝宰相陳藝溱(清居高平人,父子均為文淵閣進士,現任朝丞相)曾遊白山寺,並作詩壹首:閑遊梵天,遊春思獨。天地古,漢唐千年。數峰啼鳥鳴,華飛寺影滿徑。想在圖集裏擺脫煩惱,沒有這樣的地方可以打坐。
廣金如來寺,壹個新重建的建築,有壹個飛行的山脊和屋檐,並在山上休息和拱門。氣勢磅礴,香氣四溢。寺內有兩尊廣金如來玉佛和韋陀菩薩,高3米多,重約5噸。
白山寺三面懸崖。崖壁上密密麻麻布滿了壹排排古老的崖墓和佛塔。經考證,自漢唐以來,高僧大德就已圓寂禪修。洞口鐫刻著“我來此塔,他往此塔”的對仗,蘊含著無窮的禪機。
白山馬燕珊石窟藝術城:
瑪雅山曾經是白山香火最旺,寺廟最宏偉密集的地方。可惜現在已經沒有了,但附近出土的瓦礫、基石、碑文、香爐等可以用來考察當年的盛況,現在正在準備修復大雄寶殿。瑪雅山北部陡峭的巖石上雕刻著宏偉的石窟。石窟高9-20米,造像高7-16米。它們是東方三賢石窟、西方三賢石窟、金色如來石窟、騎獅子的文殊菩薩、騎大象的普賢菩薩、手持張西蓮花的西藏菩薩和觀音菩薩石窟的藝術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