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羅盤 - 建甌有哪些習俗?

建甌有哪些習俗?

綜合看建甌的民風,可以總結為:壹是循規蹈矩,講究禮儀;二是安居樂業,與人為善;第三是好客、慷慨、從容;第四,崇尚大道,尊師敬老;第五是求好運,做人溫柔。為弘揚建甌優秀的地方傳統民俗,市地方誌委組織《建甌通民俗卷》編委會評選出《建甌十大地方民俗》(征求意見稿),按人氣指數排序,分別匯總如下,以示名。

弓魚

建甌人特有的生產習俗。養魚戶把剛釣上來的塘魚,當場用草繩的壹端穿過魚鼻子綁牢,另壹端綁在魚肛門下,然後放入魚塘或淡水中吐出汙物,吸起新的。壹兩個小時後,用草繩把魚綁在肛門上部,把魚彎成拱形,讓魚保留壹點水分。這是當地養魚戶獨有的“弓魚”制作技術,又稱“弓水魚”。用上述“弓水”處理過的魚,冬天壹般能存活四五天,夏天能存活壹兩天,魚肉中的汙泥味也能去除。另外,由於有草繩捆綁,有利於養魚戶運輸,避免途中損壞;其次,有利於顧客方便攜帶、運輸、銷售、儲存和食用,從而成為當地必備。

送第壹年(節日)

建甌過年的壹個民俗。子女出嫁的第壹年過年前夕,男家要給嶽家送蹄子、公雞、活魚、板鴨等四種禮物,稱為“送四色”;另壹方面,嶽家過年必須給男家送“水果”,外加紅棗、花生、桂圓、瓜子等。這種習俗至今仍然存在。

條板

建甌是民間特有的傳統娛樂活動。“範儉”* * *由扇桿、扇頂、扇布(即壹幅對聯)三部分組成。選壹根長約10米的肥竹,剪去枝葉,做成壹根長竿,塗上朱砂油,頂上壹條彩絲。表演者單手豎握長桿,屏住呼吸,隨著鑼鼓聲有節奏地舞動,上下左右;有時用腳扛肩膀;有時妳使用鼻尖齒支架,桿子應該壹直保持直立。舞蹈激烈時,長旗飄飄,光彩奪目,銅鈴丁當悠揚,有著濃厚的古閩人遺風。

在當代運動員的努力下,建甌的表演創造了《與東風共舞》《踢西柱》《肩上扛著南天松》《用鼻子扛著百面戰旗》《用額頭撐住擎天柱》《頭頂上的天空》《齊心移泰山》。1997期間,建甌條板被上海吉尼斯世界總部列為“世界之最”。1998年4月,榮獲“世界吉尼斯之最”、“世界第壹”等榮譽。

豆茶

建州(今建甌)茶鄉是以比賽評定所產茶葉品質的民俗。參加鬥茶的人數從兩三個到十幾個不等。他們為爭奪這個地方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到了宋代,北苑龍鳳茶團聞名天下,所以鬥茶也很普遍,很受歡迎。每當新茶沏好,茶農都會拿到公共場所,將新沏好的茶餅磨成細粉放入茶杯中,壹開始用開水沖泡,對比茶葉的湯色和花(杯內水面沸騰時白色較貴,攪拌後青白色較好);第二遍看茶湯,燈周圍茶湯上的水痕是陰性的,也就是常說的“勝敗幾水”或者“相隔幾水”,當時的鬥茶講究湯的花和色,都提倡白色,所以就用黑釉瓷茶杯,更好的測試茶湯的水痕。在鬥茶場上,大眾眾目睽睽,指指點點,議論紛紛,把勝敗看得好像神仙或者戰敗壹樣。所以建州人把鬥茶形容為“鬥茶”。後來,在丁偉宋、蔡襄等人的宣傳下,這種鬥茶習俗逐漸傳遍全國,上至皇帝下至普通文人,都為此而樂此不疲,留下了許多描寫“鬥茶”的名著,如範仲淹的《鬥茶之歌》、蘇軾的《送謙師南屏》、唐庚的《鬥茶故事》、宋徽宗趙霽的《大觀茶論》等。隨著禪宗高僧回國,“鬥茶”藝術傳入日本,因此“鬥茶”與日本茶道有著特殊的關系。明清時期,建寧府仍流行“鬥茶”的習俗,但對湯色的要求與早期有所不同。鬥茶活動也隨著團茶的沒落而淡化了。如今,在建甌茶鄉制作、烘焙新茶時,茶師們依然會三五成群聚在壹起沖泡新茶。堅持這種新茶品鑒的“試錯”活動,促進茶葉品質的提升,已經成為壹個不可忽視的生產環節。

送壹盞燈

建甌慶祝中秋節的民俗。中秋節在建甌習俗中也叫“八月中秋”。在節日的晚上,新娘家必須給新婚女子的丈夫家送壹盞燈。以前燈下掛著紙紮的獨角獸。送燈的時候,先在她媽媽家點亮,壹個人帶頭捧著。另有2至4人攜帶裝有紅棗、花生、榛子、桂圓、核桃等5種水果的紅色禮盒,稱為“五子果”。還有月餅、柚子等禮物,壹個跟著壹個,招搖過市。已經送到她老公家門口了。這時男方會在門口放鞭炮迎接,並準備小吃和桌子招待送燈的人。然後接受燈等各種禮物,把燈高高的掛在房間裏,回贈月餅,新鮮水果等等。因為建甌方言中的“登”字與“丁”字同音,表達了人們“寄子加丁”、“五子入科”的美好願望。這種習俗依然存在,形式相似,燈光也隨著時尚潮流不斷變化。

拿起香

建甌民間的壹種喪葬習俗。出殯歸來,每壹個孝子都要在山上采些青翠的竹枝,點上兩根紅香,每根香上放滿壹瓶水和壹個“五谷包”,裏面裝著麻、豆、谷、麥。帶回家後,他們會先在房子兩邊插上竹枝和香燭。然後將瓶中的水從門口灑入水缸中,將“糧袋”中的麻、豆、谷、麥倒入米缸中,表示祖先“風水已收,五谷豐登”。這種習俗至今仍然存在。

插入柳樹

建甌是壹種獨特的過清明節的民俗。節前三天,節後四天,家家戶戶準備三畜(豬肉、烏魚、圓蛋之類),茶酒香燭,鞭炮紙,上墳祭祖。那天晚上,全家人都換了飯,有人請了親戚朋友來“吃墓”。城裏,清明早起,家家戶戶門前插柳枝,紀念晚唐五代“全城母親”連夫人的大恩大德。

乞求蠟燭

建甌人的壹種婚俗。結婚前,按規矩,男方家要給女方家送紅酒、蹄子、公雞、活魚、豬肚、面條、鞭炮、蠟燭、“五果”等禮物。女人家開會,總是故意說這個不夠,那個不夠。她要求這個男人補償。討論了這麽多,最後還是要在蠟燭上做文章,哪怕發再多的蠟燭,也要再討論。為此,送禮物時,男士們總會提前準備壹對蠟燭等在外面。只要女方家下達最後壹個“再補壹對蠟燭”的命令,負責送禮的人就會立即贈送事先準備好的那對蠟燭。因為建甌方言中的“燭”字和“足”字是諧音,所以最後被認為是“乞足(燭)”。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豐富充實”的美好祝願。

蠟燭

建甌的壹個過生日的民俗。當地人通常從50歲開始,每十天慶祝壹次生日,也叫“做生日”。生日生日沒有請柬和禮物,親戚朋友會互相告知,自己過來祝賀。生日的前壹天晚上,親戚朋友紛紛前來祝賀。壹般是壹對紅蠟燭,壹串鞭炮,壹副生日對聯。每來壹波,就在大門口燃放鞭炮,並獻上壹對點燃的紅蠟燭、生日對聯和禮物,然後由主人的後人迎進大廳進行安裝。夜晚,大廳上下,紅燭輝煌;大門內外,鞭炮聲不斷。其氣氛熱烈歡樂,稱之為“足(燭)”,也稱“暖命”。因為建甌方言與“去燭”、“去足”讀音相同,蘊含著人們“長命百歲”的美好祝願。這種習俗至今仍然存在。

吃蛋糕。

建甌獨特的過年習俗。農歷正月初壹是春節,俗稱“過年”,是當地人最隆重的節日。從臘月二十開始,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打掃衛生擦洗,蒸糕點,置辦年貨。正月的酒席,人們壹定要吃餅,因為建甌話裏“餅”和“高”的發音是壹樣的,表示“年年漲”;“錢”與“錢”的和諧,就是“吃錢”。24日晚,“竈神”被送上天“行善”,人們奉上年糕、糯米、豆腐、麥芽糖、糕點、茶酒等素食。蜂花、包子、燒餅、花生糖、豆屑糖、豆粉等過年的“水果”也在12月23日前準備好。需要向“竈神”致敬;新婚女兒“送第壹年”也要用。這種習俗至今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