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五蓮山有兩條路。南路的車可以多走,節省能源,而北路的風景不錯,但是要從下往上壹步壹步爬。從南路可以上山,沿路。首先,妳會看到光明泉。碑文寫道:“光明泉建於唐朝618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泉水清澈甘甜,富含多種礦物質。看到據說是唐代修建的觀音洞後,我繞過壹塊形似蟾蜍的奇石,眼前壹亮。山溝裏的壹塊菜地上,閃現出壹座紅門黃墻、青瓦小檐的古樸典雅的寺廟,看上去與眾不同。寺廟大門不大,兩米多寬,在壹般寺廟中比較少見。兩邊黃色的院墻上,畫著壹塊塊紅色的方塊,上面寫著“南無阿彌陀佛”四個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多麽壯麗。我來到門口,看到壹對雕刻精美的石獅子,接著是壹個陡峭的臺階。站在門前,擡頭壹看,已經到了光明寺,皇家寺廟。門兩邊貼了壹副金字對聯,上面寫著:名山無雙,魔法猶未二門。看來這座寺廟的氣勢真的有點皇家的味道。
爬上樓梯,便可進門,壹個寬敞的庭院出現在眼前。這是天王廟。讓人覺得奇怪的是,東、西大殿的裝飾新舊不壹。東側的附屬大廳已裝修完畢,門內佛音裊裊,香火繚繞,顯得有些沈重和寺中沈香,西側的則破舊不堪。屋檐下的雕梁畫棟已經腐朽,窗戶滿是灰塵,骯臟不堪。殿前的四柱已經失去了油漆的顏色,漆皮已經剝落,變得殘缺不全。山墻剝落,搖搖欲墜,屋頂瓦片卻長滿了雜草,隨風搖擺,黃色的草色在陽光下越來越沒落。山神廟依山而建,山神廟融為壹體。大殿前的天王廟在山的高處。爬了37個陡峭的臺階,來到了寺廟的前面,發現地勢高了很多。回頭看,可以看到山景變得開闊了,遠近的山、巨石、寺廟都可以在這裏看到。右邊另壹塊巨石前面,看起來像五根手指。看來這山寺是有兩個神手保佑的,壹定是人丁興旺。回望天王廟周圍,發現這個廟的門更像是壹個廟的外門,如庭院中的庭院。門外還有壹副對聯:頂上祥雲巡山護三洲,掌中寶蹲下降魔四面平安。穿過大殿,繞過巨大的彌勒佛石佛,臺階之上就是寺廟的大雄寶殿。然而,這個大廳並不大,不過是三個房間的寬度。是壹個老廳,已經有些破舊,但是瓦片是黃綠色的琉璃瓦,顯得威風了不少。
從寺廟的左門出來,壹路欣賞山景。回頭壹看,壹尊大佛的剪影躍入眼簾,讓人暗暗吃驚。這就是著名的五蓮佛。沿著通往大佛的小路,我發現佛像很高。佛身是壹座山,佛頭是山頂完整而巨大的花崗巖。石佛端坐,頭倚山勢,面部細致,栩栩如生,給人壹種深沈的禪意。其臉含笑而不笑,眼神慈祥寬厚,在國內石佛中實屬罕見。我過去見過許多佛像。雖然這尊佛像沒有樂山大佛高,氣勢不如雲岡石窟,但這尊天然佛像是個奇跡。石佛下有高高的石臺和香爐,四周是石雕和墻壁,顯然是天然的大雄寶殿。既有皇族賜的佛殿,也有天賜的石佛。我想這大概就是五蓮山的精髓和精神吧。
大佛右側有壹條林蔭小道。從那裏可以穿過被松針遮掩的石板路。在壹塊巨石上,有壹座精致的四角石亭,名為關靜亭。亭下高聳的巨石,可能有佛祖的眷顧,人們尊之為“菩提樓”。轉向涼亭,我從欄桿上向外望去,看到周圍的山峰、森林、松樹、石頭和壹望無際的山野,讓我大開眼界。站在這裏放眼望去,秀峰奇特,挺拔,青翠,美麗,有點雁蕩,有點石林秀,有點湘西。在陽光明媚的秀峰上,湧動著大量的紫氣,充滿生機,細細品味,醇香四溢,十分迷人。遠處望海樓挺拔而立,壹個秀氣的身影站在巨石山頂,陽光下多了幾分氣派。站在亭子上,放眼望去,感覺天高雲淡,令人心曠神怡。
從觀橋亭往北走,是壹片松林,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在陽光的照耀下,青翠誘人。走在蒼松與遠處群山之間的脊石路上,有點像爬西嶽華山的西峰,感受這座山高危的自然環境。走過這段路,逐漸進入另壹個境界。首先,我來到山頂的壹塊巨石下。這個時候,似乎沒有出路了。我壹看,原來路就藏在壹條窄窄的石縫之間。彎腰,低頭,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鉆過去,來到壹塊停下來的石頭前。這塊巨石之下,絕壁如削,不見谷底,十分危險。幾乎在這個懸崖的邊緣,有壹塊幾乎是傾斜的,兩米多高的大石頭。像雞蛋壹樣危險,岌岌可危。這就是“氣動石”。遊客上去用手輕輕壹推,它就能前後擺動。雖然看起來只要稍加努力就能滑下來,但無數遊客都壹試身手,多年來它壹直保持在山頂,令人驚嘆。然後側身穿過壹塊巨石的縫隙,幾乎是在石頭下爬行,來到壹塊巨石前。這塊石頭的頂端就是山頂。我們在懸崖上,下面是萬丈深淵,看起來特別陡。這塊巖石上有壹條巨大的裂縫,將石頭壹分為二。石頭上刻著三個字,“試劍石”,旁邊還有“關公試劍”的字樣。似乎關雲長,壹個戰士,在這裏試了試他的劍,用他的劍把巨石劈成兩半。稍作休息,然後從縫隙下的通道鉆到後面,進入縫隙。頭頂上是明亮的壹天,在狹小的空間裏顯得很高。這就是“壹景天堂”的景點。有了奇石的創作,五蓮山不僅仙氣險峻,而且有些幽深幽僻。《鐵胡同》就是其中壹個場景。鐵胡同是山頂的下坡路,看起來像田蕓路,像十八盤壹樣陡。鐵壁兩旁,松柏垂落,微風習習,幽谷深澗。壹路下來,雲裏霧裏,衣袂飄飄,心神如仙。到了這裏,才真正體會到五蓮山淡淡的感覺。出了鐵胡同,山頂上閃著壹塊石頭,看起來像鱷魚。鱷魚的長嘴上還有兩塊石頭,好像有人在阻止它張嘴傷人。再往前走幾步,巨石看起來像壹頭大象,翹著鼻子,搖晃著巨大的耳朵。沒走幾步,我就像獅子壹樣從壹個石洞裏跳了出來。更何況這不起眼的地方還藏著壹個幽深幽僻的水簾洞。洞前水幕傾灑,涼風習習,妳情我願;洞內的水終年潺潺,如夢如幻。據說該洞深80米,高60米,頂部連接光明寺,底部連接山腳下的停車場。從洞外煙雨閣出來,稍停片刻,煙雨溪水上行,石板路幹幹凈凈,綠枝掩映,樹葉搖曳,滴水拐上石屏路,十分愜意。看著那種親密的感覺,涼爽宜人,身心特別放松。
五蓮山,如同心靈的後花園,無論誰來到這裏,都會沈入沁人心脾的清涼。在這個世界上,拋棄壹切煩惱,采雲,呼吸綠色,在輕雲淡風中舒展身心,回歸自然,是壹種怎樣的狀態!這就是《五蓮仙境》的魅力!
後記:五蓮山,花崗巖山體,位於山東省東南沿海的日照市五蓮縣。五朵山原名五朵山,因山中有天竺、蓮花、望海、慈悲、掛月五座巍峨的山峰,常被雲霧環繞,宛如五朵芙蓉花,故名。五朵山原為九仙山的壹部分,早在漢代就已命名。北宋蘇東坡得知密州時,曾來此遊覽,稱贊“奇秀不減雁”。五蓮山在明代就出名了。萬歷三十年,西蜀僧人成名。遊歷名山大川之後,他們選擇了這塊風水寶地,在大悲峰下安家落戶。不久後,在師兄的邀請下,我帶著光明泉的水和這山裏產的草藥趕到北京,為李皇後治好了眼疾。明凱於是請朝廷賜山名,皇帝大發慈悲,將五朵山改為五蓮山,從國庫中撥出黃金五千,修建了護國明寺,並派知府張思忠護送詔書和藏經進山祭祀,命令周圍五十裏的僧人回寺。從此五蓮山名聲大噪,蓋過了九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