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的勢力也在戰爭中逐漸壯大,他立即成為北洋軍的領袖。後來,他與孫中山、段等人結盟。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張率軍入關,出任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主權,成為當時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然而,此時東北局勢非常混亂,不僅包括馮軍,還包括日本關東軍。張仍然難以治理好東北。
張劇照
在張統治時期,日本人多次試圖拉攏,但都被張拒絕。1928期間,張因前線戰事不利,東北局勢變化,被迫返回東北。然而,張在返回東北途中,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設的炸藥炸成重傷,於抵達官邸的當天死亡。這就是歷史性的“皇姑屯事件”。
按理說,人死後壹段時間就應該立即下葬,但奇怪的是,張死後整整九年才下葬。發生了什麽事?
張在皇姑屯事件中被殺——劇照
眾所周知,民國初年,曾計劃將海城張墓遷移到其他地方。於是委托姐夫吳永恩選擇墓地。經過壹段時間的摸索,墓地的選址最終確定在進賢縣(今淩海市)壹馬坊村西,並最終在張的出資下在此建立了張家墓地。但由於張此時剛剛發了財,資金和精力有限,所以只是對墓地進行了壹些修繕。後來,張升任督軍後,開始大興土木,修建張家墓地。據說在墓前豎立著兩根巨大的石柱,石柱頂上刻著獅子。總之非常壯觀!
張陵園
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張升任全國陸海空三軍元帥,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於是他想選擇撫順章蕩附近的壹個風水寶地作為自己百年後的“千古之地”(雖然這個詞針對的是帝王陵墓,但這個時候用這個詞也沒有什麽不合適的,即使他不是皇帝)。為了修建自己的“元帥陵”,他以北陵為參照物,從北平西郊石景山隆恩寺墓地和清太祖努爾哈赤七子阿巴泰的墓地運來壹些石像(石馬、石獅、翁仲),共計六七十件。它的建築非常宏偉。
不幸的是,1928年6月4日,張在皇姑屯被日軍殺害,但元帥陵墓尚未建成,靈柩只能停放在沈陽東關的竹林寺。沒想到,這壹停就是九年。
張墓
1931 08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壹八事變”,占領了中國東北各地。此時,元帥陵墓被迫停工,張的安葬也相應推遲。
1937年,張學良讓吳永恩之子吳廷魁去沈陽把張的靈柩葬在壹馬坊,並叮囑他好好保管張家的墳墓。吳廷魁回到沈陽後,開始多次與日本交涉。吳廷奎和張的姐姐的兒子為敬孝護靈,將張的靈柩從沈陽火車站移至羊圈子站,後送至壹馬坊與妻子趙合葬。雖然安葬儀式非常隆重,但未能安葬在張生前青睞的“元帥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