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羅盤 - 客家人分布在世界上多少個國家?

客家人分布在世界上多少個國家?

據統計,居住在中國大陸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海南、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臺灣省和港澳地區,總人口超過5000萬,占漢族人口的5%。在國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東亞的日本、朝鮮,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西,歐洲的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奧地利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口10萬。

客家人

客家話,又名河洛郎。客家人是壹個有特色的漢族,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漢族之壹。

客家歷史

客家人的祖先起源於中原,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中國南方漢族的壹個分支。因為身在異鄉,因為眷戀家鄉河洛(以洛陽為中心的洛河流域),所以自稱“河洛郎”。客家文化壹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另壹方面又包含了當地族群的文化精髓。客家人常常以那些有才能的男人為榜樣,激勵和教育自己的子子孫孫,向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前輩學習。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有陽光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哪裏有壹塊土地,哪裏就有客家人群居,辛勤勞作,繁衍後代。客家人被稱為“東方猶太人”,因為他們周遊世界,移民世界,海外商界成功人士也不少。

第壹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派60萬大軍“南征”。秦軍以南,從閩粵贛邊界進入淩潔(即揭陽山,今揭陽縣以北150裏),到達興寧、海豐兩縣邊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又派兵50萬“守南武陵”(今兩廣)。這些士兵早就“守著五嶺,過著雜處。”秦死後,兩批南下的秦兵留在當地,成為最早的客家人。

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五亂中國”時期。當時,為了避難,壹些中原居民轉移到福建、廣東和江西的邊境地區。後來由於南北對峙,約有96萬中原人南遷至長江中遊兩岸。壹部分人口流入贛南,壹部分通過寧都、石城進入福建、廣東。

第三次南遷是在晚唐黃巢起義期間。第壹,唐朝的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逃。晚唐黃巢起義期間,大量中原漢人逃往福建、廣東、江西等地。例如,宗室孟莉從長安遷到汴梁,然後遷到福建寧化的谷壁鄉。固始人王旭、王超響應黃巢起義,率領五千農民起義軍從廣州、壽州向江西進發,導致閩贛邊界人口劇增。

第四次南遷是在南宋末年。晉人入侵,建燕,壹些官員和學者遷到太湖流域。另壹部分士族或南渡大更嶺,進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洪、吉、前州,再從前州到汀州;還是留在贛南各縣。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大批江浙贛宋人從莆田逃到廣東沿海潮汕,逃到海南島。

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當時居住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為人口多,土地有限,遷徙到四川、湖南、廣西、臺灣、粵中、粵西等地。這種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為“西進運動”。四川的客家話,基本上就是源於這場“西進運動”。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天災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從湖廣填四川。

第六次南遷是在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為了躲避戰亂,壹部分客家人遷徙到了南亞,壹部分被引誘成為契約勞工,被帶到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

除了上述六次大規模的南遷,中原地區的漢人也有壹部分因旱澇災害而南遷,還有壹部分因歷代官員貶謫、經商、遊學而定居在閩粵贛邊區。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了客家人,只有閩粵贛系和本系的人才稱為客家人。

據統計,居住在中國大陸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海南、廣東、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貴州、臺灣省和港澳地區,總人口超過5000萬,占漢族人口的5%。在國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東亞的日本、朝鮮,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西,歐洲的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奧地利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口10萬。

客家先民最初居住在北方,後遷至長江以南,居住在江西、廣東、福建、湖南、臺灣、瓊等省,並逐漸向國外擴散,遍布世界各地。贛南是客家先民南遷的第壹站,也是客家人居住最集中的地區之壹。“客家”這壹稱謂的由來,與客家先民的遷徙有關。就他們的居住地而言,這些人是從外地搬來的“客人”。可以說,沒有遷徙,就沒有“客家人”這個稱號。

客家移民的原因很多。早期主要是因為災難的壓力。如殘酷的戰爭、洪水、幹旱、蟲災等災難性的自然災害和瘟疫的流行。中國歷史上的每壹次大規模戰爭,幾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遷徙。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曾有客家先民大遷徙。試想,在漫長的歲月裏,“五胡十六國”戰火不斷,哀鴻遍野。不逃能活下來嗎?據說我們的祖先陳就是在那個時候離開豫西故土,遷居江西,最後定居贛縣的。“家裏的月光多亮啊!”,起初,我們的祖先可能只是想呆壹會兒,但他們會逐漸習慣。於是他蓋房子,開墾田地,養豬養牛,活了很久。從臨時客居到永久家園。這樣,就永遠是客家人了!

值得壹提的是,還有壹種特殊的遷移方式。據說秦始皇為了修建阿房宮,曾驅趕數萬“木客”到甘南伐木興國,但他們還沒累死就留在了那裏。這大概是贛南客家人最早的祖先。

遷移的過程壹定是艱難而危險的。扶老攜幼,跋山涉水,異地定居。客家先民披荊斬棘,克服重重阻礙,“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他們最終幸存了下來,形成了今天擁有數千萬人的欣欣向榮的族群。

遷徙的最後壹道程序是建房定居。壹位客家人長輩說:“定居最重要的是確定房田的位置。如何決定?這要看風水。這個風水不是地理先生講的迷信的風水。主要是取日照,看風向,靠近水源,靠近硬山,選擇高地。坐北朝南,向陽背風,近水有柴,視野開闊,是理想的選擇。”

人們常常欽佩客家人的勤奮、勇氣、毅力和機智。客家人作為壹個宗族群體,由於祖祖輩輩的長途遷徙,自然經歷了比其他群體更多樣、更深層次的社會現實和生產現實,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和社會人際關系上,也必然受到更多的磨煉和滋養,積累了更多的經驗。因此,客家社區出現了大量的政治家、科學家、作家和企業家...

關於客家起源的理論有很多,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先民說。客家中原論認為客家人的主體是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原住民論認為“客家* * *是由南遷的漢人和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代越南移民融合產生的同壹主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代越南人,而不是生活在這壹地區的少數中原人”。從宋代開始,中原漢族大規模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了相對成熟穩定的客家家族。從此,客家人以梅州為根據地,大量移居國外,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是嘉應、贛州、汀州。

說到客家人,最出名的就是他們的土樓。如果在網上搜索客家話,會同時出現很多關於土樓的詞條。如果妳是壹個集郵愛好者,妳應該已經註意到,中國房屋郵票中的福建房屋之壹是客家土樓。由於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遠山區或深山老林,當時不僅建築材料匱乏,狼、虎、豹、賊鬧哄哄,而且害怕被當地人騷擾,所以客家人建造了類似土樓的“防禦性”城堡式建築房屋。在福建,土樓分為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圓形的比較少見。

有壹個關於土樓的笑話。據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間諜衛星拍攝中國照片,驚奇地發現有許多不知名的大型建築,圓形或方形,分布在福建省的山區。經過分析,它們被認為是“導彈發射基地”,中國的軍事實力不容小覷。直到中美建交,美國人才知道,所謂的“導彈發射基地”,其實就是典型的客家民宅——土樓。

當然,客家豆腐也很有名:客家腐乳、四川麻婆豆腐、湖南臭豆腐。後兩者只能算是配菜和小吃,只有客家人把豆腐升級成了大菜和主菜。甚至他們關於新房的歌裏都有豆腐。比如有壹首歌是這樣唱的:

新買的磨盤,圓鈴鐺,

全心全意買磨豆漿,

半夜,磨豆腐,

對對對對對。

壹:客家淵源

客家是中國漢族的壹個龐大族群,歷史悠久,人數眾多。資料顯示,客家人有5500萬,其中中國約有4500萬。大部分生活在壹些亞洲國家,其中馬來西亞約654.38+0.25萬,印尼約400萬,泰國約50萬,越南和新加坡約30萬。

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是因為歷代中原大規模直接移民,或遷入,或居官、貶謫、經商等原因。它的祖先在以下時期遷徙:

(壹)秦漢統壹中國,中原移民開始南遷。

1,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六十萬人滅“南征北討百地之王”楚,集余幹之水的於公元前221年設立閩中郡,即分兵南下,從閩粵贛邊界進入山,即現在揭陽縣以北壹百五十裏的揭陽山,到達興寧和

2.秦始皇三十三年,五十萬人鎮守五嶺,即趙佗“帶兵守嶽”。從這個角度來看,閩粵贛邊有兩個秦軍駐軍,壹個鎮守葉楠邊境,壹個鎮守淩潔。

3.秦始皇三十四年,趙佗在二裏築城,隔江相望,控制武水,在中書山建萬人城。趙佗又在龍川建城。這些建造者的人數不詳,但同期遷移到北方邊境各縣的人數可考,在三萬到五萬之間。

4.秦始皇三十六年,估計秦在福建、廣東、江西駐紮的移民占當地人口的三分之壹以上。

5.漢武帝丁原五年(公元前115年),大量中原士兵駐紮在南方的嶺南,駐紮在郡縣和軍事據點。

6.漢元元年(公元前110),福建、揭陽(晁谷、美姑分別為閩越)人全部遷走,只留下了琴中郡移民的後代。這說明此後閩粵贛邊區的居民主要是中原移民。

(2)漢末建安至東晉永嘉時期,中原地區民眾避難,部分民眾遷入閩粵贛邊區。

東漢末年,中原人民避難膠州,壹度掀起高潮,南遷主要來自海路。

南北朝時期,南北對峙,中原人民再次大規模南遷,人口約96萬。他們大部分定居在長江中遊兩岸,壹部分進入江西南部,壹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邊境各縣。

永嘉之際,中原士紳流入福建。

(3)唐朝的安史之亂和戰爭災難,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中原地區大量人口南逃。

(4)晚唐黃巢起義時期,中原人大量逃往福建、廣東、江西。例如,宗室孟莉從長安遷到汴梁,然後遷到福建寧化的谷壁鄉。固始人王旭、王超響應黃巢起義,率五千農民起義軍從廣州、壽州向江西進發。從唐末到宋代,福建、江西兩省人口激增。

(5)南宋末年,大量中原人逃往廣東中部和閩粵贛邊區。

建言南渡時,壹些官員和學者遷到杭、蘇修、蘇州、常州和太湖流域。另壹部分,也是絕大部分,跟隨太皇沿洪州、冀州、乾州,太皇返回臨安。這些士子沒有按照王太後的條件,不能北返,於是壹部分人南渡大埂嶺,進入南雄、始興、韶州。壹部分從前州進入汀州。他們中的壹些人被困在江西南部的壹些縣。

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南下,大批江浙贛宋人從莆田逃到廣東沿海潮汕,逃到海南島。

(6)除了上述戰爭導致的大規模南遷外,中原人民因旱澇而逃往南方,壹些官員在閩粵贛邊區貶謫、經商、求學。

從以上史料來看,客家先民主要來自中原漢族。在客家宗族形成的過程中,畬、瑤、旦、木刻等南方少數民族不斷被融化吸收,客家隊伍得到壯大。

二:客家禮儀、風俗

(壹)傳統婚姻習俗

媒人過去,年輕的客家男女十六歲後可以請媒人介紹他們的婚姻。壹般是男方父母委托女方家做媒,也有女方家讓媒人先去男方家拜訪。

看那個姐姐。這兩個男人和女人通過中央媒體交談。如果雙方都有興趣,就同意“見妹子”。

雙方約定寫庚帖後,要互相告知生日。回去後請算命先生“對八字”。如果八字壹拍即合,互不碰撞,就寫個庚帖(俗名婚禮單),放在香案上。如果三天之內沒有不祥之兆,婚事就定了(如果八字不合,男方就把庚鐵還女方家)。

編紅單也叫“開紅婚帖”,或者說談彩禮。男方父母,宗族親戚,媒人壹起去女方家,把男方要給女方家的彩禮抽出來。有些紅單還應該包括給丈夫的禮物,比如帽子、銀花、衣服、鞋子、襪子等等。在開紅單的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通過協商敲定。紅榜打開後,男女雙方會交換戒指、手帕等信物。最後,男方來到女方家,吃完午飯就回去了。

訂婚又叫“大婚”,即再次正式確認婚姻。男青年和父母要去女方家送豬頭、魚、肉等。,還有女方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爺爺奶奶都要出現。午飯後,女生會出來見面,稱男家長父母父母,雙方父母互稱公婆和母親。

家政就是女方去男方家看家庭,有的在“大領帶”前,有的在“大領帶”後。除了女生和她們的父母,女方的姑姑姐姐都會去,大大小小十幾個人都不帶禮物,就算帶壹點,男方也不敢接。

定下婚期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選擇回家的日期,包括新娘出門的日期和時間,以及回家的時間。另外,女方剪紅裙和男方鋪床的日期也要同時選擇。

新娘送菜、帶嫁妝壹兩天後,男方家要讓宗族把聘禮和紅單規定的魚、肉、禽、面等東西送到女方家,回來時把聘禮和家具帶回男方家。

迎親也叫接新娘或過門。婚禮前壹天,男方家會去女方家接親戚,有鼓手樂隊,鞭炮,轎子,香爐(去女方祠堂,寺廟,社工燒香),壹個挑夫,壹頭是導雞(壹公壹母),另壹頭是酒和宋明,女方會帶新娘穿的衣服和壹個木筐。

娘家人到了之後,先吃點心,然後娘家人帶著去祠堂燒香祭祖。中午或晚上,女方家會設宴款待。

新娘通常在半夜或午夜離開。她越走越亮,象征著她在走向光明。如果她晚上出門,就不會遇到擡棺材之類的倒黴事。婚禮隊伍的前面是燈籠,後面是鼓手,中間是轎子,後面是接受婚禮儀式的人。

新娘到了男方家,如果還沒到規定的進門時間,就要在大門口或者隔壁的房子等。介紹壹般都是早上七八點或者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入場時,新娘會踢開轎子的門,男方的伴娘會帶領新娘走出轎子,然後在大門口“穿越火海”,新娘在進入大門前會用冷杉樹枝穿越火海。

新娘隨著鼓樂聲進入大廳後,開始拜堂。堂內擺設香案,東有父母長輩,西有外戚,北有親戚,南有晚輩。見新娘前,老公會在新郎身上掛紅,蓋上五尺紅布。

我大聲念道:“我手裏拿著五尺紅,專打新郎,讓新郎生個兒子,兒子當狀元。”參拜教堂時,新郎站在左邊,新娘站在右邊。李生稱:壹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唐,四夫妻相敬如賓。

最後親戚見面,給新娘紅包。儀式結束後,伴娘用紅玫瑰將新娘領進新房,新郎新娘用鞭炮將喜糖從家門口撒向大廳。然後新娘和新郎祝酒。伴娘用托盤捧著壹只雞,壹邊喝酒壹邊說:“團團圓圓,珍珠連在壹起”,“觀音早生貴子”;夫妻和好,白頭偕老。(這種禮儀在梅州並不常見,已被現代婚禮模式取代。)

中午辦酒席,吃喜酒,用響炮請客人,半小時壹次,開始坐的時候讓酒席響三下。然後,典禮生報名上桌,兩個人上桌。按照輩分和親疏,先入座,其他人隨便坐。男女嘉賓分開就座,新郎新娘要敬酒。

壹個吵的房間在大堂吵,壹個吵的房間在新房,壹個吵的房間先在大堂再在新房。在喧鬧期間,每隔幾分鐘就會燃放鞭炮,直到午夜。

後門也被稱為“十字轉門”。壹般來說,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女方會派新娘的姐妹和其他女人壹起邀請新郎新娘去做客,媒人和新郎新娘的姐妹也壹起去。***7-14人吃午飯,當天回來。

送滿月婚禮後壹個月,娘家人會來送滿月,同時送雞、菜、籽、籽、豆等。,表示五谷豐登,財運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