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南普遍出現宗族組織,其標誌是宗族祠堂的大量修建。浙江祠堂壹般采用嚴格的軸對稱布局,院落空間由幾棟建築組成,壹般包括大門、儀門、正廳、後臥室等。有些祠堂後面也有花園。祠堂的正殿,又叫享堂、祭堂,是祖先祭神、舉行祭祀儀式和宗族討論的地方,後臥室是擺放祖宗牌位和懸掛祖先畫像的地方。按照宗法觀念,祭祖是壹件非常神聖而嚴肅的事情,涉及祭祀的種類、祭祀的器皿、祭品、祭祀的內容、相關人員的職責、祭祀的程序、祭祀後的宴席等等。金華、衢州的祭祀種類有時有祭祀、節祭、新年祭、宅祭、廟祭,其中廟祭多在春秋兩季舉行,分別在農歷二月中旬和八月中旬舉行。祭祀全豬、全羊、全鵝等三種動物;儀式由壹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祭祀時要念祭文,儀式要隆重,祭祀後要在廟裏設宴,分肉,讓後人得到祖先的寵愛。通過隆重的祭祀活動,實現晚輩與祖先的心靈溝通,祈求祖先的保佑,在祖先的感召下團結宗族成員。這也正是清初寧波籍學者萬斯達在《學禮·質疑宗法》壹書中所說的:“凡族人皆應祭祖,今見其族。”按祭祀功能不同,有總宗祠、支宗祠、私祠。蘭溪長樂村全盛時期有16家祠堂,至今還保留著進士大宗祠、家屬堂、家樂堂、吳氏宗祠等幾個分支祠堂和私家祠堂。
泰順泗溪余堰村鮑氏宗祠是余堰的鮑氏宗祠,占地3400多平方米,四面環山。八字門為木牌坊形式,外有弧形照壁,內有小照壁。經過壹片衫樹小樹林和壹條長約100米的蜿蜒坡道,便是祠堂的主體建築,包括月門、半月池、正門、正殿和寢殿。正殿內高掛“不清土”的牌匾,是包家後人為敬仰祖先包世昌不下清廷的氣節而做的。這座祠堂是浙南規模較大的祠堂,建築依山布局,錯落有致,保存完好。
村莊是人們聚居的地方,生活在這裏。村莊最基本的部分是房子。建造房屋不僅滿足了人們在生活和生產上的舒適和方便,也體現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居屋之夫,乃陰陽之樞紐,人倫之尺度,非夫賢者所能及。”在傳統的新儒學中,“三綱五常”、“尊卑”、“男女有別”等原則是村民遵循的準則,規範著住宅建設的規模和形態。在中國封建社會,個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按照性別、輩分、年齡來劃分的,父子、夫妻、兄弟都有強制的權利,從而實現了壹種尊卑有序。這種封建宗法關系體現在居住空間的秩序上,也規定了每個人住房的位置。
金衢地區的民居建築多采用三合壹院落式,正是為了滿足“有序老齡化”和“男女有別”的秩序要求。在這個界限分明的空間裏,特別關註男女之間的差異。“男女不同,受經教。雖然離門很近,但很普通,內外防範也不是小事。導師第壹閑。”(蘭溪西江《江氏宗譜·宗嶽》卷壹)壹個家庭中,夫主外,妻主內,這正是朱“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禮制規範。蘭溪風俗,“女子做紡織,不出閨房。”司馬光的《泗水儀》中有嚴格規定:“凡宮室,必分內外,固宮門。”人口多的富家,有各種各樣的監工、仆人、雇工。為了內外防範,三進兩廳的大宅在正廳後面有壹堵高墻,門很小,庭院很深。女士們和先生們住在後面壹層。通常女士們出門,都要有父母兄弟陪同。只有春節、演劇等少數重要節日,女士們才能出去觀看。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是仆人送來的。仆人必須走側門和後門,而不是正門。在壹個獨立的房子裏,必須有壹個大的空間作為家庭生活的中心,這就是所謂的“廳前”。堂前通常供奉著祖宗牌位,平日裏祭祖、娛樂、聚會的地方,父母有絕對的權威。“主仆分等級”“等級固定”的封建等級制度在很多地方也很明確。比如在居民樓的後面,在房間和後墻之間修建壹個通道,設置壹個小門作為交流和對外聯系的通道,這樣仆人就不用通過大門進出,同時也可以為主人服務。浙江的古村落是以傳統農業為基礎的聚落,其財富主要來源於土地。所以房子大多規模較小,壹戶壹個小院是常有的事。而那些做官或者經商致富的人,家裏往往都有中大型的樓房,顯然是有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的。如東陽鹿寨、紹興呂府、慈溪龍山時宇舊居等。
早在7000年前,浙江省的先民河姆渡人就有了幹柱木結構。他們也吃米飯。這壹切和我們沒什麽區別。和其他地區的民居建築壹樣,浙江民居建築的產生和風格不僅源於其獨特的地理和氣候,也源於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文化創造。服裝是文明的產物,建築是文明的服裝。壹個文明的國家和社會,總會把它的精神凝聚在它最強最大的創造——建築上。農業文明凝固的音樂浙江民居是壹群成熟的農業文明凝固的音樂。它所有的旋律都呼應著壹個正在褪色的田園夢——美麗而溫暖,充滿了自然的趣味,充滿了世俗精神的滿足、美好和善良。
但從大的格局到小的裝飾,都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宗法制度和禮制氛圍。
古人把選擇居住地、建造房屋稱為占蔔。有人說中國人沒有特殊的宗教生活,但在他們世俗生活的許多方面,他們都有宗教色彩。蓋房子靠風水,認為地勢、朝向、高低以及與周圍山川的關系,都可能影響未來屋主的吉兇和家族的興衰。總之,布居是人壹生中的壹件大事,所以“壹輩子不蓋房子,壹輩子不買田,壹輩子不做人”這句諺語至今還在浙江農村流傳。書名:浙江民居
作者:丁俊青,楊新平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發布日期:2009-12-1
字數:640000
對開本:大號16對開本
工商銀行編號:9787112116812
定價:99.00作者經過廣泛的實地調查和廣泛的閱讀,提出了浙江民居的基本類型、文化地理分布、特點和成因,認為以河姆渡為代表的郝躍古國以掛虛屋的方式發展起來的幹欄鬥框式民居體系,是浙江人適應多雨、潮濕、分散的地形環境的最佳選擇和智慧結晶。浙江因“山川多隱背,風俗清麗”的自然條件而成為中原人南下的首選之地之壹,帶來了禮樂文化和典制,使周代的住房制度得以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甚至壹些非常古老的形式也被保留下來並流傳至今,如分布在浙中、浙東丘陵山區的眾多“四方廳”和“套間”。另壹方面,由於精致發達的文化條件和明清初期首都經濟發生的地方,浙江產生了花園洋房、寧波大墻門等符合新經濟、新生活方式的住宅造型。
關於居住與環境、社會與人文的關系,作者提出了浙江民居的適應性、自省性、崇尚裝飾、環境農業和“和而不同”的特點。根據中國藝術的本質特征,作者還提出了浙江民居的“縮天之美”,寧波大墻門的“藏天之美”,紹興站臺門的“量天之美”,十三頭之美。這些概括簡單而中肯,在中國文化中頗有哲理。筆者還根據多年的工作實踐,對浙江民居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並提出了壹些有益的建議。
本系列叢書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建築學會住宅建築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陸主編。每壹卷的編輯都是國內長期從事住宅研究的專家。完整系列叢書經過精心編撰,匯集了數十年的住宅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性和知識性,可供建築師、建築院校師生、民族學家、歷史學家、藝術家和讀者閱讀。壹般訂單
序
第壹章是浙江民居的形成條件和基本特征。
第二章是浙江民居的原型、演變和發展。
第三章是浙江聚落的選址、布局和形態特征。
第四章是浙江聚落中的公共建築和公共場地。
第五章是浙江民居的主要類型和文化地域分布。
第六章浙北民居
第七章浙東民居
第八章浙中民居
第九章浙西民居
第十章浙南民居
第十壹章浙江民居的建造經驗
第十二章浙江民居的保護與再利用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附言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