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元璋明陵簡介明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府珠穆朗瑪峰腳下。東臨中山陵,南臨梅花山。它位於中山風景區,這裏是朱元璋和他的皇後合葬的地方。它被命名為“孝陵”,因為馬史的謚號是“孝高皇後”,奉行孝治天下。占地654.38+0.7萬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帝王陵墓之壹。
明陵始建於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完成於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先後動員了100000名軍事工作者,歷時25年。繼承唐宋陵寢“依山為陵”的舊制,開創方墳為丘的新制。人文與自然的和諧統壹,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範例。
作為中國明清帝王陵墓之首,明陵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雕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500多年來20多座明清帝王陵墓的形制。明清皇家陵寢按歷史進程分布在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在中國陵寢發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有“明清第壹皇家陵寢”的美譽。
1961 3月,明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3年7月,十三陵、明英雄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5438年6月+2006年2月,被列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朱元璋為什麽不移走孫權的墓?明陵是開禪寺包公塔的舊址。開禪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是梁武帝為僧人寶芝所建。傳說這件寶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濟公和尚的原型。他在南京度過了大半輩子,七歲出家,成年後經常赤腳走在市場上,很多預言都應驗了,因此深得梁武帝的賞識。
獨龍府真是壹個難得的好地方。冉冉陽光明媚,微風習習,生機勃勃。而且山體平緩,地基堅實,易於施工,能使建築長期保持幹燥,可謂“永恒”。明朝初年,為了修建朱元璋的孝陵,包公塔遷到了紫金山東麓。據說,當包公鐵塔被移動時,和尚寶芝的真身實際上是坐在兩個相配的圓筒裏,士兵們無法移動它。無奈之下,朱元璋只好親自下詔,當場賜金棺銀棺厚葬,並另建靈谷寺,賜莊園三百六十頃供香火。
明陵建設歷時32年,先後動員了65438+萬軍事工作者,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陵內種植松樹65438+萬株,飼養鹿數千頭。陵前立孝陵衛,派五千兵把守。在修陵期間,壹些和朱元璋* * *壹起開創明朝的開國元勛,如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祁陽王李文忠等相繼去世。朱元璋將他們全部“埋葬”在“中山陰”,即今天紫金山北麓的王江廟壹帶,以便他們永遠自衛。朱元璋本人連同被逼“死”的馬皇後、兩個妃子和100多個宮女,壟斷了中山南坡,最後享受“陰府”。
如果妳稍微註意壹下,就會發現它和中國很多帝王陵墓的布局完全不同。明陵從金門開始,再從四方城開始。拐個彎就是石象路,是文武百官的石像。再次彎曲後進入墓區,省去了歷代帝王墓葬的對稱規定。原因是什麽?遊客每到此地,往往會聽到導遊給妳講壹個美麗的故事:陵墓修建時,中國軍事總督府主任李信曾建議將坐落在孝陵南面孝陵門對面山頭(梅花山)上的孫權之墓搬走,但朱元璋不讓打。他大方地說:“孫權也是英雄,留著給我當守門的。”
有什麽玄機?更有“風水”“北鬥星座”等俗語,“北鬥星座”壹度似乎占了上風。然而,上述論點遭到了壹位地質專家的質疑。原來梅花山周圍的巖石比較堅硬,地質學上稱之為礫巖、長石、應時砂巖。以當時的經濟實力和施工工具手段,確實很難挖,唯壹的選擇就是繞道。
3.明十三陵的建築價值明十三陵是現存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壹。其陵寢制度既繼承了唐宋及以前“依山為陵”的制度,又將方墳改為土堆,創造了“前為圓”的基本格局。《明陵建陵條例》500多年來壹直規範著明清20多座陵墓的建築格局,在我國陵墓發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因此,明陵堪稱明清第壹皇家陵寢。這座有著600年歷史的明代皇陵,以其主人顯赫、規模宏大、造型獨特、背靠中山環境優美而聞名於世。這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之壹。
明陵的修建在朱元璋去世前進行了十幾年。朱元璋非常重視,耗費的人力物力驚人。這壹切不僅是為了馬皇後,也是為了妳自己。他對馬皇後有很深的感情,在她死後,他沒有追封皇後,所以朱元璋會和她葬在壹起。
朱迪繼位後,專門在明陵為其父豎立了“大明陵聖德碑”。此後,每年年底,皇帝都要去孝陵祭祀,也有皇室成員被送到孝陵懺悔。明後歷代皇帝壹直將南京紫金山作為明代龍脈的所在地,並給予了極大的關註。嘉靖皇帝將紫金山改名為‘神烈山’,崇禎皇帝還在紫金山豎立了禁止伐木破土的‘禁碑’。
明陵代表了明初皇家建築的藝術成就,是中國陵墓建築和陵墓文化的縮影。明陵從起點下馬坊到地宮所在地保定,深度超過2600米。沿途有30多處不同風格和用途的建築和石雕。整體布局宏大有序,單體建築厚重雄偉,細部裝飾技術精湛,體現了當時政治家、藝術家和建築師的才華。
明陵的先鋒地位還體現在其蜿蜒的陵墓神道上。明陵的神道石雕是中國帝王陵墓中唯壹不在壹條直線上,而是與三國時期的孫權墓形成圍繞梅花山的弧形,形似北鬥七星。從魏崗下馬坊到文武坊門的神道長約2400米。
明陵開創了始皇帝陵墓的神道,作為神道體系為後世陵墓所用。石像12對,石像4對,分布在神道兩側。石雕風格多樣,造型厚重簡約,整體宏偉與局部精致融為壹體,也代表了明初中國石雕藝術的最高水平。"
明十三陵改變了唐宋時期帝王陵墓的方、臺、方墻、上下宮殿、橫軸的布局,首次根據帝王宮殿布局建立了“前朝後寢”的三進院落體系,開創了“前後圈”的陵墓建築基本布局,並在500多年間壹直規範著明清時期20余座帝王陵墓的建造規範。特別是明陵的“前院後寢”和前後三院的陵制,體現的是禮制,但皇權政治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