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羅盤 - 陜北的“布達拉宮”—赤牛坬

陜北的“布達拉宮”—赤牛坬

赤牛坬

赤牛坬是佳縣坑鎮的壹個自然村,在佳縣南四十公裏處的群山深處。村子在形如蓮花的山窩裏,窯洞沿著蓮花瓣似的山壁繞成壹個小圈。村子極小,小的有些玲瓏,有些精致。

赤牛坬的古民俗窯洞建在溝口南邊突出的壹個山崖上,山崖叫牛嶺。赤牛坬先民因山順勢,修築了層層疊疊、狀如蜂巢的窯洞群。窯洞群形如楔子,結結實實地楔在牛嶺山嘴上。隨著人口的日益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極大改善,現代村民環繞著山窩的崖壁陸續修了壹層層、壹疊疊嶄新窯洞。新的窯洞寬敞而明亮,老的窯洞古樸而緊致,新居與古居緊緊環抱,嵌為壹體。

近年來,為了打造民俗村,村民將村子中心的溝掌填平,造出了壹塊小小的平地。平地東邊靠山,因山就勢,建了演藝大舞臺、觀賞水池。平地西邊緊鄰溝口,地勢較為寬展平坦,建為廣場。小廣場既可作為村民日常休閑 娛樂 、鍛煉身體的地方,每逢節假日遊客增多時,又可供村民擺攤設點,兜售特產。村子的道路在廣場南邊,路邊建有壹條很寬的導洪渠,導洪渠拱頂覆蓋,大概壹是為了裝飾,二是為了清淤方便,在廣場看臺邊留出短短壹段明渠,渠上修建了兩座精致秀氣的玉石拱橋,將小廣場點綴的洋氣而俊秀。

走進牛嶺景區,妳會發現牛嶺古居的建築很奇。

首先是選址奇。牛嶺古居建築在三面臨空,壹面與山相連的崖畔上,臨空的崖畔宛若老龜探出的頭,層層疊砌的建築仿佛老龜馱著的壹摞重重的金幣。赤牛坬先民或許正是看中了這壹寓意福壽長久的風水寶地,才千辛萬苦的在這陡壁峭崖上建起了層層疊疊的窯洞,駐足安家,繁衍生息。

其次是古居窯洞建築密集,超呼想象。僅牛嶺壹個小小山頭密密麻麻排滿了三百多孔窯洞,窯洞密集而不擁擠,整齊有序而不雜亂無章,更加山頂之上建有壹座玲瓏雋秀的小園亭,把整個牛嶺裝扮得猶如壹座宮殿,因此常常被遊人親切地稱贊為“陜北的布達拉宮”。

第三是建築設計奇妙。所有窯洞俱在山頂部的崖壁上疊砌,高有六層,窯洞的功能也不盡相同。陽面和壹層多為住宅,窯洞修建的高而深。背面為陰面,二層三層多為生活用品儲藏間,建築的稍淺稍低壹些,再上為牲靈飼養和農具儲藏間,建築的更淺更低,僅能容人低頭進入,最上層為糧食儲藏、加工間,寬敞而明亮。

第四是住宅窯洞的門窗設計奇。住宅窯洞設計有裏外兩樘門。第壹樘為外門,連窗中門,室內沒有家具和生活用品擺設,空空蕩蕩,窯腿中間有過道相通,所有窯洞相互貫通,仿佛富貴人家的互抱穿廊。第二樘門也是連窗中門,與第壹樘門無異,把裏外隔為兩間。裏間有炕、竈、鍋臺,家具、竈具、生活用具等壹應俱全。裏間的窯洞也有過道相連,間間貫通。

第五是窯洞建設構思奇妙。出了壹層,從踏步上至二層以後,每層左右相通,上下想連,仿佛壹個迷宮世界,妳可以從任何壹間門進去,順著裏邊的過道,或挺直腰桿,或貓著腰,慢慢的壹步壹步走,既不需回頭也不需出外,神不知鬼不覺地可以直達頂層。

第六是整體建築排水設計奇。牛嶺古居的所有建築雨水俱可排在室外的坡道上。室外的坡道很陡,每層有兩個轉角,每層轉角處建有壹個的圓形排水洞,排水洞垂直向下,直通廣場導洪渠,地面很少有明的積水。排水洞和洞口修砌的很大,能容人,這樣既能防止雜物堵擋,又能順暢排泄特大山洪。或許正是有這樣通暢的排水設施,幾百年來,這古老的建築才能免受雨水沖刷,完好的屹立在這崖壁之上。

慢慢行走牛嶺景區的窯洞裏,靜靜地欣賞著這奇妙的建築,細細咀嚼著這窯洞裏泛黴的氣味,妳會驚奇地發現,牛嶺的窯洞裏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這些故事或深深藏在斑駁的墻壁裏,或靜靜地躺在陳舊的窗欞上。靜靜地聆聽,細細地咀嚼,這些故事帶著絲絲成年老土的芬芳,留淌著歲月的滄桑,發人深思,感人至深。

赤牛坬的地形很絕。赤牛坬由兩座大山的山嘴組成,古老的建築修建在南面懸空的崖壁之上,古舊的進村道路從深溝的崖壁上盤巖而上,山頂上的塬地近在咫尺。這種選擇住宅的優勢,既在於最大限度的減輕了山地稼穡的勞動強度,又能最大限度的防範匪患的侵擾。赤牛坬古居傳說始建於明末清初,有近六百多年的 歷史 。人事幾度更替,戰火無數次燃遍陜北大地,這些建築卻依然保存的完好如初,不能不贊嘆當時選擇這塊風水寶地人的超人眼光和智慧。

赤牛坬民俗村的民俗展品很豐富。民俗村有三個展區,每個展區有不同的主題。展區大,展室多,展示內容豐富,展品數量可觀是赤牛坬民俗村又壹特點。

第壹個展區主題為“煙火人家”。這個展區與牛嶺景區緊緊相鄰,在牛嶺東面凹進去的地方,整體建築風格仿照牛嶺古居,***四層,窯洞高大寬敞。這裏主要展現的是山區人家的日常生活場景,蒸饃掛面,撚線紡織,春種秋收,打場曬糧。這裏同時也展示著山區人家耕種的普通農作物,諸如紅棗、麻、糜、黍、谷等等。在這裏妳能感受到山區農耕人家的火熱生活氣息和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孜孜追求與向往。

第二展區是“博物館”。“博物館”建在牛嶺景區對面的北山嘴上。這個展區***三層,每層有十多孔窯洞,展示的多為農耕人家日常生活與勞作用品。進入展室,窯洞深而闊,間間相通,堆放的展品龐雜而紛繁,老舊而又罕見,諸如農耕用具、狩獵用具、手工作坊工具、日常生活用品,種類豐富,面面俱到,據說展品多達三萬多件。對於壹個山區農村,能收藏如此豐富的老物件,確實不易。

第三個展區在北山腳下的平地上,由七孔窯洞組成,主要展示了山區人的七種手工作坊生活。展室通過老物件的有序擺放,立體地呈現了舊時代山區手工作坊的各種工藝流程,如釀醋、印染、造紙、搟氈、運輸工具制作等。

參觀完赤牛坬民俗村,我不禁對赤牛坬民俗村的建築奇、選址絕、展品豐富而贊嘆,我更贊嘆赤牛坬古老先民的勤勞與智慧,也贊賞赤牛坬後人不忘先祖、繼往開來、砥礪前行的拼搏精神。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這種繼往開來,頑強拼搏、砥礪奮發精神的代代賡續,五千年的文明才能延續至今,中國夢才會美夢成真。

再見了,赤牛坬。

再見了,陜北的“布達拉宮”,願妳的明天更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