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建於1973。位於縣城東北20公裏,元河南岸彭家洲上。地勢平坦寬闊,村莊四面環水,建築連片,與羅坊圩隔江相望,東北緊鄰元和橋,猶如壹道彩虹飛臨南北,氣勢雄偉。北距浙贛鐵路1km,四通八達,水陸交通便利。紀念館是壹座具有民族風格的四合院,造型優美壯觀,布局得體,新穎古樸大方,莊嚴蘇牧。橘樹環繞,綠樹成蔭,環境幽雅。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有6個陳列室,壹個來訪接待室,壹個閱覽室和壹個攝影部。
1930 10 10月23日至115日,、朱德、彭等同誌率中國工農紅軍第壹方面軍到達羅坊,在彭家洲召開第壹方面軍總前委和江西省委聯席會議。總前委委員,軍以上首長,江西省委負責人,中共中央長江局代表周出席了會議.通過了《時局的赤手空拳和江西黨的任務》的決議,反對了李用左傾機會主義進攻南昌、九江、武漢的錯誤主張。制定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與此同時,為了了解蘇區土地革命鬥爭的情況,同誌找到了來興國永豐區當紅軍的傅季廷、李、文、陳振山、鐘、黃、陳北平、雷等八位農民,在彭家洲的壹個土星裏開了整整壹個星期的調查會。永豐位於興國、贛縣、萬安三縣交界處。毛澤東同誌抓住這個典型地區進行調查研究,了解了上述三縣乃至整個贛南的土地鬥爭情況,寫下了光輝的著作《興國調查》,為黨制定完整的依靠貧農、團結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的土地革命路線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依據。這期間召開了工農群眾大會,號召廣大群眾團結起來,打土豪,分田地,搞武裝鬥爭,建立工農政權,為第壹次反“圍剿”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紀念館內珍貴的革命文物包括實物、照片、繪畫、泥塑、圖表等。重點介紹了、朱德、彭等老壹輩革命家在羅坊開展的偉大革命實踐活動,羅坊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
九龍山革命烈士紀念碑
為表忠誠,激勵後人,1959建立革命烈士紀念碑。1975,遺址異地重建,現址在九龍山墾殖場西南頂,距農場0.5公裏。紀念碑高10米,十分壯觀。占地480平方米,有混凝土走道和陡峭的弧形環。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碑上鐫刻著七個紅字,色彩鮮艷,醒目。紀念碑南面是烈士墓,墓南面是烈士墓,周有松環繞,蘇牧正氣凜然,萬人敬仰。
九龍山位於縣城西南角,距縣城30公裏,是贛西南土地革命時期的重要革命區之壹。九龍山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創建革命根據地的艱苦鬥爭中,他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留下了無數的英雄業績,在土地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壹頁。我縣革命活動的創始人羅同誌加入贛西鹽阜地區黨組織,積極開展革命活動,發展黨員7名,並於1928在花橋建立了第壹個黨支部,羅同誌任黨支部書記。新余遊擊隊成立於1929,同年12組織了第壹次農民武裝暴動。1930年3月,南區蘇維埃政府成立,隨後東區和西區相繼成立。1930年10月下旬,、朱德、彭等同誌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壹方面軍到達羅坊,進壹步鼓舞了人民的戰鬥精神,促進了革命運動的發展。1932年上半年,在上黃湖村成立了夏新縣委,劉生元同誌任書記。夏新縣蘇維埃政府主席萬勝發。7月,成立了四個武裝旅,夏新縣為第四旅。經過幾年的戰鬥,106建立了鄉蘇維埃政權,工農武裝從原來的遊擊隊發展到300多人的近衛,有力地支援了紅軍主力的作戰。1934 10月,中央紅軍北上抗日,國民黨反動派開展清鄉包圍蘇區運動,屠殺革命群眾,為革命犧牲的烈士140余人,領導人有羅、、袁萬龍、等。第壹把火的名聲將永遠留在人間,與山河同生,與日月同輝。革命的火焰不會熄滅,直到他們在春風中再次挺立。
魁星閣
雄偉的魁星閣,高聳於城南虎山之上,南臨元河,北接瀛洲書院(現縣城第二中學樓)。它是典型的樓閣式建築,高5尺多,四層,土木結構美觀壯觀,飛檐畫棟,精致典雅,古色古香,獨具魅力。修理它是相當可觀的。
原名蔡琴亭,南宋嘉定年間由臨江軍教授葉世忠創建。明嘉靖三十六年重修,改名東瀛閣,明末毀於戰亂。清康熙十年重修,名為文昌閣。康熙十六年,再次修繕,改名子閣。清同治九年,風毀,同治十年,重建,改名魁星閣。亭子西側是瀛洲書院,旁邊是文廟明倫殿和大成殿,歷代進士都在此聚考。相傳魁星是文星,主宰文章的興衰。所謂“魁星殿鬥”,指的是飛行員的名字。據清代學者顧《日之錄》所載,夔的塑像由夔改為夔。是壹個字形,為鬼而戰。魁星閣金山四面環水,東有百丈峰,西有中山(今北山),南有丁山(今梁山),北有蒙山,四面環山。沅水在前流連,古城在後,匯聚山水精英,天作之合。古人說魁星閣關系到重慶和四川的文化發展,不得不建。700多年的荒廢與復興,標誌著該縣人文的興衰。解放後,為了保護名勝古跡,展示民族文化,黨和政府撥款1957進行修繕。1983,再次撥款大修。現在,景點更加迷人,古老的亭臺樓閣再次熠熠生輝。
位於縣城北部,因城市擴張,現為縣城中心。從山的制高點鳥瞰,視野開闊,整個城市盡收眼底。縣人民政府招待所位於虞姬山上,壹棟六層宿舍樓向北高聳。民國時期,山頂建有抗日戰爭陣亡將士紀念塔。這座塔高3英尺,又高又直,塔身呈三角形。塔基為八角鬥拱,四周有欄桿,解放後拆除。據縣誌記載,此山形似幾,山頂有小土丘,名曰銀臺,遠眺元河如白練,故名玉爾山。
老虎觀山
位於城東南,元河岸邊,山雖不很高,卻如猛虎升騰,因虎而名,遠眺渝水,遠眺山景。下面有壹個淵河深潭。相傳曾經有個漁夫流入,洞不可測,立即返回。也有人說,這個洞穴與仰天崗的田陽池相連。有人曾經試圖把東西扔進田陽水池,然後隨著水沿著洞口流出。
鳳凰池
位於縣城西南,古縣鳳凰門外,井深而寬,水清而甜,時時刻刻取之不盡。傳說有壹座鳳凰浴以此命名。明弘治年間說:瑞泉,旁邊有壹座瑞景寺,此寺廢棄。縣城(今水西公社閆家渡)東有鳳凰灘。
重慶寺
緊靠縣城西部,毗鄰新港廠區,東有忻州鐵路貫穿其中。以前是古城西郊,松門外。寺建於隋朝大業,原名唐興寺。宋太平興國,賜名渝寺。明朝洪武初,僧人重修寺廟。寺廟是我們縣最古老的建築。據民間傳說,先有重慶廟,後有新余城。如今只剩下廢墟,瀕臨湮滅,急需修復。
鳳凰門
宋靖康元年,縣城建成土城。明代,為匪辯護,知縣朱將土城改為磚城。分為東銀根、西吉太、南中井、北同瑞、東南雲錦、西南鳳凰、西北松關七門。鳳凰門外有個風池。(鳳池吳氏族譜)吳,號仙池,宋紹興年間被授江西京師禦史,住在縣城西南的鳳池。
龍石泉
位於縣城西北42公裏,蒙山東南麓。仁和圍北0.5km。又稱巖洞,洞旁有奇石、獅子,洞內布滿巨石,故名。洞內泉水清澈,水從巖石中奔湧而出,瀑布飛珠飛濺。日流量8942噸,流量達到0.1秒/厘米。常年取之不盡,灌溉千畝。這裏夏涼冬暖,空氣清新,環境幽靜。明朝嘉靖二月,巡撫韓雍命知縣林千科書寫龍石泉二字,並在信上為明亞官林千科簽名。泉西邊無根石,潔白如玉,山清水秀,皆是自然。
西吉裏亞獅子山
位於縣城西南8公裏處,盤踞在河邊,形似獅子,故名。山上有白廟,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景色優美。市人張在城南建亭,西建亭,相映成趣。根據顏的家譜,它曾被稱為書壇:壇溪。這個名字叫檀粉,檀夏。這裏是唐代文人陸昭都著書的地方,環境非常好。獅子巖在右,盤古在左,前有元和環繞,頂山為枕。
橫巷
位於下村公社大橋大隊南側1.5km處。明初理學家梁音故居。此地依山傍水,泉水清澈,兩邊石山相對,中間開了壹個坑,山口奇形怪狀,突兀之極。像石拱門,山谷和溪流徘徊。現在修山口是為了擋水,修水庫。石門村因山川而得名,取名梁家。元代梁音迷迷糊糊,回到魏健所建的石門書院,取名石門,潛心研究,著有《石門文集》。
洞景旁的三棵古柏
東鎮關位於梁山公社夏蓮大隊西北2公裏的山腳下。群山環抱,清流曲徑,茂林翠竹,景色幽雅。隋大業年間,這裏建了壹個景,旁邊種了三棵柏樹。現在的柏樹濃蔭覆蓋,蒼勁剛毅,頗為帥氣瀟灑。相傳,陰陽術士看了它的風水龍脈,說它是犀牛形的。前面有壹座匠人形的小山,形似月亮,名曰犀牛望月,地出奇峰,築穴為真。據《隆慶臨江州誌》;縣城南20裏的仙茅山,隋大業年問。羅辰二仙升天,仙毛東飛五裏落。第三天,它復活了,村民們站在那裏議論紛紛。這個地方叫仙茅山。也有人說,當羅辰二仙升天時,他從仙茅山東到三華裏。當村民們看到他不尋常的外表時,他們追他到橋上,然後消失了。人們把這座橋旁邊的村莊命名為幹仙橋村。在東關震的頂峰有100多名僧侶。因年久失修,毀於1948。1970,大隊農業研究所在舊址上重建。附在油壓機上。
鑿墓
經過三年的切齒練習,兒子成了何澄皇帝。八十歲去世,葬於棗木山。
棗山位於白梅西南七公裏處。群山環繞,峭壁陡峭,進入海螺坑,兩峰對峙,開在壹個山谷裏,曲徑向上,上上下下。只有借助野藤枝,才能登上頂峰。山頂是壹小塊平地,挖牙墓就建在這裏。站在墓旁,可以看到秀麗的峰巒,氣勢磅礴,氣勢磅礴,宛如大師椅,墓巾,學而優則仕,笑傲酒泉。整個墓地很小,占地只有20平方米。建築也很普通。結構為土墩狀,直徑5米,從墓基到墓頂為1.5米。墓前的石碑上刻著東晉滎陽侯的始祖赤勺夫人羅氏之墓。右刻乾隆四十六年子月冬至日姬旦。左刻第四十四任(即白眉)兼棠溪(今分宜縣)學書,與孫家團聚。兩個石柱豎立在距離墓堆2米遠的兩側,刻有Xi的華表。墳堆已經雜草叢生,被樹蔭覆蓋。四周,參差不齊的水平和幾根竹竿都在微風中搖曳和沙沙作響。由於墓室年久失修和十年動亂的破壞,石刻墓誌銘和石獅臥虎已全軍覆沒。看到古墓,可以想象1600多年前的東晉,科技不發達。怎麽才能把這麽重的棺材擡到海拔570多米的山頂?這充分顯示了我們祖先的聰明。
更多江西新余旅遊景點信息請訪問:/ask/314a 2 a 16157311146 . html?Zd查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