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瓦房通常分為五柱四掛,或者四柱三掛。木質結構,兩邊都用竹子覆蓋。木屋貼著藍色的小瓷磚,梁柱的墻面都是用桐油反復刷的,風化曬黑了。在房子前面,有壹個小青石板平臺,農具,風車等。,而屋前屋後,則有竹林、楓香樹或芭蕉林。進門穿過“虎口”就是壹個正房。中間埋有“龍寶”,堂內有“家首”(祖宗牌位);左廂房有青石火坑,用於煮飯做飯,右廂房擺放家具;左右廂房後面有兩張大床,上面掛著青色和藍色土布的大蚊帳。賬戶裏有衣櫃;主人家值錢的東西大多藏在大蚊帳裏。
苗家的吊腳樓有飛檐,三面有回廊,木欄桿懸在外面。欄桿上刻有象征好運的圖案,如萬字、喜字、子字等。吊柱有八角形、方形、下垂的底部,常雕刻繡球、甜瓜等造型。吊腳樓壹般分上下兩層,上下兩層,墻漆鋥亮。樓上選擇通風,開窗向陽。窗欞上的花有很多種,比如鳳凰晨曦,喜鵲海鬧,獅子滾球等等。吊腳樓的下層多用作谷倉,存放糧食或放置家具和農具。樓上是主臥或客房。樓外的長廊是女人刺繡、挑紗、織棉、紮絲帶、幹紗、做衣服的地方。與土家吊腳樓不同,苗族吊腳樓上樓的梯子壹般位於屋內,與土家吊腳樓不同。
無論是黑瓦房,還是吊腳樓,和往常壹樣,苗族民居裏都有壹個青石火塘。掛在壁爐上的掛桿上,覆蓋著熏黑的熏肉和野味。壁爐中間有壹個生鐵做的三腳架。每當夜幕降臨。下班回來的苗族人圍著壁爐燒飯做飯,跳動的火苗映紅了淳樸善良的笑臉。多麽溫馨寧靜的壹幅田園風光。如果親朋好友來逛廣場,圍著火塘喝酒唱歌,唱壹首古老而煽情的山村野調,那就更有意思了。
苗族人的房屋建成後,通常會舉行傳統的“捕龍”儀式,以消災祈福。這是古老民族對黃河故土的眷戀和向往。
苗族家庭接龍可分為大村接龍和家庭接龍。兩個活動只是規模不同,流程基本相同。
“接龍”多在黎明時分舉行,儀式隆重熱鬧。新房的大廳裏張燈結彩,點著蠟燭,竹竿攤開,布置著紅、黃、黑、白、藍五種顏色的布,五張彩紙,閃閃發光的銀飾,五顏六色的苗族服飾...大殿上插滿了彩旗,旗下有“龍裴”酒肉等祭品。莊嚴的祭壇上有壹只小花豬、壹只小黑豬和壹只大白公雞。
祭祀開始時,吳渺身著大紅袍,壹手舞銅鈴,壹手舞柳巾,圍著祭壇狂跳,口中喃喃自語。充當“龍女”的女主身著盛裝,佩戴各種銀飾坐在旁邊。吳渺從龍的祖先壹直唱到龍的兒子和孫子,代表主人向龍神祈禱...
端午節的儀式結束後,他們擡著女主人,拉起五顏六色的布,跟著吳渺去小溪或井邊撿龍。路線壹般是從東路到西路。因為按照苗家的習俗;接龍只和東邊的青龍,西邊的白龍或者北邊的黑龍相連,南邊的紅龍和中國的黃龍不相連。這個古老的禁忌深深地打上了歷史的沈重烙印,讓人想起了古代中原蚩尤、顏地、黃帝之間的土地爭奪戰。
吳渺從井裏、小溪裏或山谷裏取回壹壺“龍水”,交給穿著講究的女主人帶回家。大家吹著打著,壹路插著彩旗,圍在壹起。女主人壹路鞠躬回新居,主人遠遠地點燃鞭炮,地面迎接。
吳渺帶著“龍水”在房子周圍轉了三周,然後向“安龍”鞠躬。安然必須用兩個極好的瓷碗;壹個裝滿龍水,裏面有銀朱砂,另壹個蓋在地板上,深埋在正殿的地穴裏,然後用土蓋上,用壹顆綠色的園珠石封住。這樣,即使把“龍”接回家,也能保佑家人消災辟邪,年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龍寶”是苗家的命脈和禁地。朋友,入鄉隨俗,到苗家做客。壹定要註意不要用腳去挑神聖的“龍寶”,否則會讓主人家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