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羅盤 - 蔡溪村:古驛道上的傳奇記憶

蔡溪村:古驛道上的傳奇記憶

本報記者吳/圖?黃秀聰補充道

隋唐之初,朝廷在全國各地修建驛道和驛站。《唐律略論·卷二十五》說:“郵務原備軍速。”可見早期的郵政系統是為軍隊服務的。未來郵政系統將逐步完善,由軍用轉為民用,這是隋唐以來社會生產興起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條件之壹。

唐武德五年(622年),朝廷在南安古縣設鳳州,州治今日南安鳳州,領南安、莆田、隴西三縣;九世元年(700年),在今泉州鯉城設立吳榮府,轄南安、莆田、隴西、清苑四縣。景雲二年(765,438+065,438+0),武榮州改名泉州,隸屬周敏都督府,泉州的建立開始。《新唐書·百官誌》雲:“凡三十裏之內有驛站者,驛長,為壹千六百三十九,為天下之冠。”雖然唐代泉州驛道的史料在今天已經失傳,但不難看出,當時的泉州、南安、莆田、龍溪(大致在今天的漳州)之間壹定有驛道和驛站。

到了宋代,驛道成為人們交通的首選。《名勝錄》中說:“(泉州)宋自西北取建州,出城西義城門,經南安太口驛、永春桃園驛、德化龍汛驛、上茂驛,到達尤溪縣,經西秦至延平,避福州大義河之險,後被棄。宋慶元驛站,洛陽橋前,出城到城北朝天門,從白鴻山左到仙遊到福州,然後就廢棄了...“洛陽橋建成之前,是泉州通往省城的兩條重要道路。

鮮為人知的是,宋元時期,從南安到安溪的群山之間,還有壹條古驛道。這條路的壹端連接著安溪甘德西溪河兩岸的村落,另壹端連接著九日山附近的古渡口。整條驛道沿河而行,被稱為“河流絲綢之路”。南安侖蒼鎮蔡溪村的古官道(海斯古驛道)屬於南安縣27都內寮鄉,就在這條古道的中間,當地至今仍有古代青石路的遺跡。

熟悉蔡溪古道歷史的蔡溪人黃秀聰告訴記者:“宋元時期,全州‘崛起於世界之巔’,海斯經濟發達。西溪因此成為壹條重要的貨運河流。據說古代德化瓷器運到安溪,差點橫掃了西溪貨船。安溪茶商雇不到船,只好采取挑馬的方式,經雲林到蔡溪曹天,轉內遼,過安山關,過李安堂,或在美林(原名馬林)租馬,再到豐州,把貨賣給牙醫,然後返回。人來人往,日復壹日,在內遼形成了繁榮的古驛道。”

令人驚奇的是,蔡溪古驛道的關隘安山真是壹個風水寶地,被稱為“田字洞”,充滿了傳奇色彩。南宋鎮守閩沖郡的王趙若,在崖山海戰中逃出的浦西黃氏第六祖黃俊成,都是從這裏出發的。他們的人文學科蒸蒸日上,成為了平民和軍事學者。安山六祖黃石梅甚至得到了皇帝“三錫”的殊榮,“田字洞”的傳說代代相傳。

相傳古代有壹種鳥“波羅鳥”,安山上有兩座赤土窯(現保存),像極了波羅鳥的眼睛。村民們稱這座山為“波羅洞”,即田字洞。

古代皇帝晚上觀天象,數出閩南有十八個田字洞,安山就是壹個洞。他派了壹個曾經的官員騎馬去調查。

騎馬官沿著古驛道來到安山,觀察了它的地形和風水,確定它是天子的山洞,所以很難突破。

當時我看到壹個農婦在插秧。朝廷官員問:“補天補天,妳壹天到晚種幾千棵杉樹(閩南語與昂押韻)?”

農婦答不上來,以為不清楚。回到家,她壹直在說這件事,奇怪怎麽會有人問我這樣的問題。還在黑筐裏的寶寶,聽到媽媽的誦經聲,突然說話了。他告訴他的母親,“騎手過會兒會經過。看到他就會問,‘騎著馬,從馬頭到馬尾有幾萬根鬃毛?’"

農婦也照做了。騎手壹聽,大吃壹驚,問道:“妳以前不會回答,那為什麽現在問我這個問題?有人能幫妳嗎?”老實的農婦沒有多想,如實回答:“我籃子裏的兒子教我的。”

沒想到,這個回答引起了大災難。這位官員騎著馬,認為壹個嬰兒會有這樣的智慧,這壹定是他要找的“未來的天子”,於是回去報告了朝廷。朝廷立即派出十萬八千兵馬,捉拿“天子”,欲破洞天。

等朝廷兵馬壹到,“天帝”趕緊叫母親把米缸裏的米順時針逆時針攪拌三次,這樣米缸裏的米就會變成壹個部落來對抗朝廷兵馬。沒想到農婦壹緊張,就不按順序來了。攪出來的兵馬大部分都是瘸腿的,戰鬥力大打折扣。

“天子”見勢不妙,趕緊讓母親端來壹杯古茶,灑在大溝周圍,讓水變成護城河。不料慌亂中農婦又摔倒了,古茶水灑了壹地,成了壹灘(現在的)。

當護城河沒有建成時,帝國的士兵和馬匹直接進入大錯,“天子”不得不藏在南瓜裏。朝廷兵馬到處找不到“皇帝”,即將班師回朝。壹個將軍突然看到地上的南瓜怎麽長得這麽茂盛。想起之前看到的都是枯黃的東西,他壹劍砍斷南瓜藤,壹時間,皇帝的血濺了三裏地在壹塊奇石上(後來被稱為“皇帝石”,留存至今)。

就這樣,安山的天子沒有成功,卻成了蔡溪人茶余飯後口口相傳的美談。

近日,安山黃氏家族發現了保存了257年的線裝手寫家譜,揭開了壹段令人驚嘆的歷史。這個古老的家譜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午時修復的,由鞍山黃氏第六祖黃世美(乾隆賜“皇恩三錫”稱號)六十大壽時整理的。其開篇序言抄錄了浦西黃氏二祖黃所撰《淚書》,記載了黃氏在浦西保護王存照的史實。

原來鞍山黃的祖先黃俊成是浦西黃的第六祖。

黃天聰,浦西黃氏始祖,南宋統帥,帝國軍第壹任統帥。第壹個祖父母趙被命名為公主(夫人壹品)。二世祖黃(宋理宗趙雲慈,的侄子,進士)娶了宋末的姐姐趙光義公主(壹品夫人),是文天祥的生意同學,兩人很親近,有時還壹起唱歌。溫總理稱黃天聰為“瑞博”,並為其著作和家譜作序。

在風雨飄搖的宋代,黃、文天祥、盧秀福、張士傑、徐大福、等。二嬸聞訊,合力抗擊元兵的入侵。因為孱弱,宋朝已經耗盡了運氣,盡管有仁人誌士的支持,依然無力回天。因為屢戰屢敗,宋主趙敏葬身大海,文天祥、張士傑也相繼被捕或被殺,但黃抗敵的決心從未動搖。崖山之戰,盧秀福把他的少爺趙敏背到海裏死了,而張士傑殉難了。趙王朝已經滅亡了。

黃的心依然揮之不去。他爭取到十六艘戰船,保護趙的遺孤,閩沖郡王趙若,欲回福州集結。出乎意料的是,12艘船被颶風“魯豫”擊沈,而另外4艘船和黃都在場。途經漳州時,船只失去控制,無法前進,只好棄船上岸。趙若赫也改姓黃明卓主。黃田三子時,隨黃定居龍海,藏身浦西,四面環山,先後修建浦西城堡(黃)和福安堡。浦西黃氏有壹個元朝,擔負著“反元復宋”的使命,但幾次出兵都失敗了。

傳至第六世來廬山的黃俊成,廬山第壹任黃爺爺奶奶也是閩沖郡王趙若及其後裔。就這樣,南宋皇室的後代壹代壹代繁衍下來。

鞍山穴傳說是壹個傳說,但鞍山黃古譜牒的發現使穴傳說具有了壹定的歷史合理性。這樣,蔡溪的古驛道就有了神秘而厚重的歷史色彩。

蔡溪遼陽宮(又稱遼陽宮靈應堂)位於蔡溪村遼陽山頂。遼陽山地形壯闊,山巒峽谷隱於雲霧之中,夏季峰巒峽谷飛。整座山就像壹只巨大的獅子昂起頭,在天空中呼嘯。山影搖曳,冷泉洗石。它與河陽寮、石齊村並稱為“三獅”山脈。相傳古代風水先生曾斷言:“三獅同行,龍船合口。風水那樣做(閩南話,意為‘正確’),紗帽九十九。”

穿過莊嚴肅穆的“遼陽聖地”的大門,再沿著路亭爬上臺階,漸漸到達山頂,所見是壹座高檐翹齒的宮殿,雄偉古樸,讓人感受到壹種磅礴的力量。宮殿周圍有亭臺樓閣,大門前還有壹座朝拜亭。兩對輝綠巖雕龍柱立於拜亭,龍身蜿蜒,似欲飛翔。整個亭子飛檐走壁,雕梁畫棟,亭上還有兩個過龍勇士和堆在屋脊中間的龍頭寶葫蘆,令人嘆為觀止。梁上嵌有鍍金匾額“靈應堂古地”,古色古香。

壹進大殿,擡眼就看到金碧輝煌的神龕裏並排坐著三位王子,個個黑臉不怒自威。據報道,遼陽宮中的三位王子分別是孫、佘和遲。神社前有壹根柱子:“看死者與死者的善惡,就要分辨死者與死者的是非。”正殿中,也有“雍容華貴,化後神妙莊嚴;義結金蘭,禦前巡狩淩薇顯赫”,“三聖淩薇開玉境界;柱聯如“護金吾千年”,默默訴說著三位王子的傳奇事跡。後殿供奉著他的妻子和母親的雕像,鳳冠華麗,整個宮殿彌漫著濃郁的閩南氣息。在大殿的左右兩面墻上,有重建遼陽宮的題詞。據記載,遼陽宮建於明末,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據遼陽行宮管理委員會秘書長陳介紹,池太子本名池明然,明朝萬歷年間生於天府(南靖)。相傳,蚩尤出身武將,忠於耿介,為官清正。後來,他被授予漳州道臺的職位。他在赴任途中,在同安馬巷(今翔安馬巷)東七公裏的小營嶺上,遇到了兩個宣衣人。壹路交談,遲然才知道這兩人是瘟疫使者,受浩天皇帝之命,將瘟疫藥傳到漳州,斷絕人口。遲然大吃壹驚,當即決定用自己的身體代替張鈞成千上萬人的痛苦。他把瘟疫使者用酒灌醉後,口服了他的瘟疫藥,瞬間中毒而死,臉色發黑,在馬巷的魏源堂裏被奉若神明。玉帝聽說了這件事,覺得他的好意,封他為“代天將巡王”。時至今日,民間流傳著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蚩王子的“與聖人搏鬥”、“驅除隔壁房間的瘟疫”、“消滅隔壁街的瘟疫”、“用魔咒治療癱瘓”。

另據介紹,孫,姓孫國泰,隋唐時期山東(濟南)人。他是壹個學者,後來進入了這個階段。孫國泰學識淵博,為人正直,關心愛護百姓,成了神,使他成為太子,在民間流傳的“十二大巡”中排名第七。佘,本名佘明君,出生於明代山西省太原縣。他是吳國的勇士,忠誠愛國,精通兵法,驍勇善戰。羽化成神後被封為太子,在“十二大遊”中排名第八。

孫、佘、池分屬不同地域的三個歷史人物。為什麽他們會在蔡溪、侖蒼、南安聚會,並被供奉在遼陽宮?南安作家洪少霖說,這是古驛道的魅力所致。蔡溪的遼陽宮就在古驛道旁邊。這裏曾經是世界各地商人聚集的地方,他們的信仰在這裏交流,最終被民眾認可,甚至代代相傳,成為壹種傳統文化。在蔡溪,據說三位王子成神後,在此遊歷,偶爾相聚,彼此忠貞不渝,於是與金蘭喜結良緣,美談壹場。吳是當地的文化名人,他曾寫過壹首詩贊美說:“滄桑千年,忠魂萬世,普濟人皆榮。三王淩影,傳承道家傳統,德垂福降遍幹坤。”

全州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鵬說,遼陽宮中有許多神奇的民間傳說故事,是遼陽宮數百年來積澱的文化內涵,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獨具地方特色的主權文化,是值得繼承和發揚的精神文化瑰寶。

這首詩在遼陽宮的署名也引起了泉州CPPCC原歷史委員會專職副主任王世民的註意。在閩南的很多寺廟裏,都有簽詩,簽詩是中國古代民間占蔔方式之壹,大多以詩的形式進行預言。據王世民介紹,蔡希遼楊公嶺唐穎署名的36首詩,都是近體詩的七句韻文,在字數、平仄、用韻等方面都嚴格按照格律詩的規則寫成,獨具壹格。同時,措辭和句子也頗有特色。比如其中有壹句說:“王道無私照四方,巡天奪神光。”靈音依土,保家衛國,捍衛民樂永康。“平實規範,押韻整齊,詞句通俗易懂,易於閱讀。其所凸顯的“保國保民”理念,也是王業信仰的核心元素,是當地人樸素價值觀的展現。

遼陽宮中流傳的“三王文化”,主張與人為善,揚善抑惡,凈化靈魂。現在這種信仰文化已經傳播到國內外。據介紹,遼陽宮如今已是家喻戶曉,其熔爐遍布香港、澳門、臺灣省、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其中,馬來西亞北海市拉賈烏達的“淩影社”頗有名氣。宮殿建於1846,又稱“太子殿”。獻給孫、佘、遲、雷四位王子。充滿了熏香,充滿了中國寺廟的色彩。現已成為馬來西亞北海市重要的民俗文化展示點。這說明遼陽宮的“三王文化”已經傳播到海外,有了新的發展和傳播。

石佛巖,位於蔡溪村苗豐山腳下,是古代“英國二十七都”和“七巖八院”之壹。山石嶙峋,苗豐因石刻宋代托米佛像而被譽為“全南佛國”,許多文人墨客在石佛上留下了優秀的詩篇。

苗豐有奇峰,美景,山腳有古榕樹,山澗有流泉,山谷有藍花,有巖鳥歌唱,甚至還有切巖。絕壁絕壁高聳,或似鳥,或似獸;或是壹扇石門,或是壹個山洞;或者以石屏為例,能坐四五十人,或者把壹半的石頭堆起來,直沖雲霄;充滿了美麗的風景,這是壹個奇觀。

據《南安縣誌》記載,“宋惜春年間(公元1174-1189),清溪人所鑿之石為托米佛,高達數尺,亦稱石佛巖。”石佛雕成後,有巖屋,香火鼎盛,遊人如雲。

《南安縣誌》也說:“明將廢。錦裏洞(編者註:錦裏洞,紫毛山)是天生的和尚。他夜裏夢見了壹根羽毛,早晨過了奇妙的高峰。根據他的外表,他就像壹個夢。有了白魏帥王,吳元得以復興,後來又毀於壹旦。親近是另壹件新鮮事。“明代南安秀才黃河清,登上壹首詩。其詩雲:

佛祖開了壹個怪像,卻令人難以置信的鋪天蓋地。

眼前有塊石頭,幻覺過後,我記起了三條命。

余定龍依舊怒吼,青銅駝痕也有靈性。

甘永垂不朽,但腐骨更生動。

從清代洪的《石佛巖之旅》中可以看出,除了“梵宮拜石佛”之外,還有觀音閣、方丈和尚,以及紫農山人洪承疇題寫的“大慈大悲大觀”的碑文。還有兩首七律詩:

壹個

為愛而試,碧峰路轉陰。

禪門不鎖舊煙塵,寒犬深寂。

明日龍蛇憂客,離樓惹風。

唯有巨石巍峨,雲不變古今。

誰說苗豐特別偏心,點頭沈思。

他癡迷於雕塑,但這是自然的。

月下松林分寶炬,雲上有壹爐煙。

什麽時候得到警告,撓頭第二天問。

在蔡溪村的黃奇峰和黃秀聰的帶領下,我們從遼陽宮出發,沿著內遼水庫尋找古驛道的蹤跡。山路蜿蜒,但我們發現,近代以來,古驛道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原有的青石路段所剩無幾。在內遼水庫附近,喧囂被隱藏,秋冬季的土地安靜而內斂。終於,壹條古老的驛道展現在我們面前。“古官道(即古驛道)從蔡溪小厝的壹條青石路通往內遼水庫,有壹大段已經被內遼水庫淹沒。這條古道還延伸到白英的港口邊和壹座山的盡頭,青石板路的壹部分應該還保留著。小時候走過,青石板上有很多磨痕。據傳這條古官道已有數千年歷史。”黃秀聰這樣說。

“相傳古代英國都城洪承疇等歷史名人回鄉都要走這條路。境內還有壹個叫摔跤馬潭的水潭,蔡溪百亨壹帶盛產瓷土礦。在考古界引起轟動的南坑古窯址,就在古郵局邊上。是福建省迄今為止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窯址群。可以想見,安溪的茶葉,南坑的瓷器,從此將遠銷海內外。這是壹條名副其實的海斯特古驛道。”黃秀聰說。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驛道遇故人,寫下壹首詩《厚桑驛喜相逢燕河南中城別》,詩中說:“離心與莫問,春草應自知。”的確,古驛道可能漸行漸遠,但那些故事和繁華,依然會通過遼陽宮、石佛巖等驛道遺跡,以及民間的口口相傳,被人們銘記,並不斷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