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的名稱在後漢(126-221)就有了。
《後漢書》記載朱穆隱居武當山。
南北朝時期(386-582),李道元(?-527)寫了《水經註》,記載了武當山,又稱太和山、神山、石現山、謝羅山。
道教把神仙居住的地方稱為極樂世界,有十洞三十六洞七十二天。
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成鎮(公元647-735年)編撰的《人間天堂》壹書,並未收錄武當山。
在杜光庭(850-933),901年,武當山被列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
這說明武當山最遲在九世紀末十世紀初就已經成為道教的聖地之壹。
宋代以前有關武當山的文獻很少。
除了《後漢書》、《水經註》、《極樂世界杜悅名山筆記》之外,還有唐代李繼孚(758-814)寫的《元和郡圖》,但沒有提到玄武。
北宋初年,李雲(925-996)在《太平玉蘭》中編《武當山》四十三條,引用《武當山》、《南永州》、《陰軍傳》、《壹真傳》等資料,記載歷代陰、尹長生、戴勝、等人曾在武當山修仙。
石悅(925-1002)所著《太平宇宙記》中的143“武當山”並沒有玄武的記載。
這可以作為北宋初期武當山和玄武還沒有聯系的證據。
武當山在“元石天尊稱北方真武苗晶”出現後,理應成為祭祀玄武的聖地。
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在武當山大定北建立紫霄宮供奉玄武,這可能是武當山上最早的宮觀。
到了南宋時期,玄武信仰已經非常普遍,玄武修煉武當山的傳說已經深入人心。
董的《宣帝實錄》對太和山,即武當山有詳細的描述,由此可見武當山位於海外,在兩顆星之下。
此外,還增加了玉清聖祖子袁俊傳授玄武道並命其在武當山修行的情節。
《宣帝實錄》記載:“太子(玄武)十五歲辭父母,出宮訪谷。
所以我被於青的聖人子袁俊所感動,他答應了這條路。
袁俊說:子可渡海東,翼下有山...子可以入山,選擇群峰中翺翔於紫色天空的那壹個,住在裏面。
.....王子是按照老師的語言,越是海東,如果看到老師講的山。
山川深藏,七十二峰,其中壹峰青翠,天高雲淡,日空空。
於是我就聽了老師的吩咐,山叫太和山,峰叫紫霄峰。
這塊巖石被稱為紫霄巖,因為占蔔。
四十二年才是真的,在路上很棒。
"……
宋元時期,周俊遭受軍事災難,周俊武當山寺廟遭到嚴重破壞。
比如紫霄宮,從1260開始就冷清了。
1267元世祖忽必烈定都燕京。
1269年冬天,燕京西郊的高梁河出現了壹只龜蛇。大家都認為這是宣武的表現,象征著元朝的繁榮,元帝宮因此崇拜宣武。
1270年,趙穎宮建於高梁河畔,供奉玄武。
道長王鎮經常進入武當山,於1275年帶領弟子陸大有等人重建五龍觀。
1278年,以道術聞名的道士趙守節帶領弟子重建武當護聖觀。
1286年,始祖忽必烈下令將法師葉希真、劉、花東真任命為武當山,並多次派禦香到武當山祈福。
到了元代,武當山因為皇帝的崇拜和道士的經營,使得香火更加興盛,玄武與武當山關系的傳說也有了新的發展。
劉·《武當福地集》對武當山名稱的由來提出了新的看法。
他認為,武當山原名太和山,改名武當是因為玄武在此修煉成功,飛升之後,對玄武來說已經不夠了。
他的書裏全是武當山玄武修魔的遺跡。
本文以五龍關為例,說明了元代武當山隸屬玄武的情況。
據《五龍觀碑》大概是董寫的,之所以建五龍觀,是因為去武當山求雨,這個靈異的故事被唐太宗(627-649年在位)聽到了。
唐太宗頒布法令,建武當山觀,以示聖地。
南宋末年,王祥之等人將五龍寺作為玄武的隱居之地。
基於此,劉發明了玄武道飛升時,五條龍騎上來,於是在他原來的藏身之處建了壹個五龍觀來祭祀它。
後來這本書被寫進了《武當福地集》裏的《神秘天界神啟》。武當山修道的故事,用屢試不爽的情節來點綴,使得玄武傳更符合道教神仙傳的通常結構,即和尚開始修煉,通過考驗,最後升天入仙。
而且新增的地塊都標註了遺跡。
道教音樂是道教齋戒儀式中,慶祝神仙生日、祈福上天、驅魔、超度亡靈等儀式活動中使用的音樂。
道教音樂是道教齋戒儀式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具有烘托和渲染宗教氣氛的作用,增強了信徒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對神靈的崇敬。
道教音樂作為壹種古老的宗教音樂,在形式和音調上滲透著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學思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模式。
道樂的美學思想反映了道家對長壽和清靜的追求。
旋律莊嚴肅穆,又不乏寧靜。
召喚神使將軍時雄壯,驅魔時威猛剛毅,祈福歡慶時歡快輕快,頌仙時清麗恬靜,祈福修持時悠揚空靈。
通過音樂的對比和渲染,道教的齋戒儀式更加莊嚴、肅穆、神聖、神秘;在音樂中,各種神仙意境得以和諧生動地再現,將人的情感帶入神秘的神仙世界。
道教音樂由聲樂和器樂組成,其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有獨唱、合唱、獨唱、合奏、伴奏等。
聲樂是道教儀式音樂的主要部分,曲調(即經文)總是非常具體,表達修行者的願望和懇求,或求助神靈,或歌頌神仙。
旋律與歌詞和諧統壹,各種曲式相互銜接配合,構成了整個祭祀活動。
道樂中的樂器幾乎囊括了中國所有的民族樂器,鐘、鼓、編鐘、鈸、鐺、木魚等打擊樂器應用廣泛。笙、管、笛、簫等管樂;古琴、阮及其他彈撥音樂。
主入口:武當山古建築群
武當山古建築群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明代達到頂峰。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建成皇家寺廟。
明朝永樂年間,“北建紫禁城,南建武當”。
明朝開國皇帝朱迪耗資百萬,動用軍民工匠30萬人,歷時12年,修建了33座建築,其中宮殿9座,寺廟8座,安堂36座,巖寺72座,橋梁39座,亭臺12座,嘉靖年間進壹步改建擴建。
整個建築群嚴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統壹布局,采用皇家建築條例,形成“仙山瓊閣”的意境,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築群,距離140裏。
具有神秘、超然、自然的藝術效果,充分體現了道家“天人合壹”的思想。堪稱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觀,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成就博物館”和“懸在懸崖上的紫禁城”。
宮城
金典是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明代青銅鑄造的宮殿建築位於天柱峰頂部石臺的中心,占地面積約160平方米,朝南偏東8度。
大殿寬深三間,寬4.4m,深3.15m,高5.54m..
周圍有65,438+02根柱子,有重疊的框架,額頭,柱子上有雙斜和單斜的雙拱形拱門,分別支撐上下檐,形成雙檐的底廳屋頂。
鑄造在主脊兩端的龍相互面對。
四貼滿灰泥的門,四面墻安裝在柱子之間。
廳頂采用平棋吊頂,線條柔和流暢。
地面鋪滿紫石紋,水洗拋光。
屋頂的特點是“推山”。
殿內後墻屏風前設壇,雕真武大帝像,左邊金童捧書,右邊玉女捧寶,水火二將持旗執劍守護兩廂。
壇下有壹尊玄武像,是金與萬的結合體。
在神壇前,有壹個香案和壹個供品。
祭壇上方,高懸著壹個金匠的額頭,上面鑄著聖父艾辛吉奧羅·葉璇親筆書寫的“金光妙相”字樣。
殿檐外,壹龍鬥邊上有壹金盤,上面豎鑄“金殿”二字。
寺廟的所有部分都是用失蠟法鑄造的,並覆蓋著黃金。無論是瓷磚還是木頭,結構嚴謹,接縫精密。雖然歷經500多年的冷熱變遷,但依然輝煌如初,顯示了中國鑄造業發展的高水平。
五龍廣場
烏龍宮位於武當山天柱峰以西的烏龍峰腳下,淩影峰下,前有金鎖峰,右有磨針溪。
武當山五龍宮有850座寺廟,規模壹度龐大,被列為武當山最早的八宮之壹。
南宋戰亂頻繁,五龍宮道教建築“百年三戰”。在歷代的戰爭中,武龍宮大部分被燒毀。
五龍宮是白雲寺的底層建築,由正殿、兩廊、觀音樓等組成。它是壯麗的。
輔政館
傅大雄寶殿,又稱“祠堂”,是傅沈區的主體建築,也是整個建築群的* * *部分。
通過九曲黃河墻、照壁、龍虎堂等建築的鋪砌和渲染,在二院突出壹個高臺,高臺就是復觀堂。金碧輝煌的大廳讓人感覺威武、莊嚴、肅穆,頓時感覺虔誠。
輔真館建於明永樂十年,嘉靖年間擴建,明代未受嚴重破壞。清康熙二十五年重修。
因為清代的維護是當地官員和民間信眾捐款,雖然很難維持原有建築的皇家等級,但還是加入了很多民間建築的做法。
因此,通過正殿,我們可以同時看到明清建築技術和藝術的遺跡。
紫霄堂
武當山紫霄殿,位於武當山東南戰旗峰腳下,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明永樂十壹年(1413)重修,明嘉靖三十壹年。
現有建築29座,建築面積6854平方米。
在中軸線上,有五個梯田。龍虎堂、碑亭、唐世芳、紫霄堂、盛文穆堂自上而下修建,兩側被房屋等建築分隔成三個院落,形成壹組主次分明的廳堂和建築群。
宮殿的中間兩翼是四合院式的道教住宅。
主入口:武當武術
武當武術是漢武術中壹個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流派。
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豐被認為是武當武術的創始人。
武當三豐太極劍
武當三豐太極劍和太極傳壹樣。武堂宗創始人張三豐創立太極拳後,吸收百家劍法之術,融入道家家訓法,創制太極劍。
武當三豐太極劍吸收了道家的文化和思想,具有道家煉氣、補氣、補虛、補虛的氣功功法。還具有強身健體、防身益壽的作用。這是壹種集武術和健身於壹體的劍法。
全
伏虎拳,又稱降龍伏虎拳,是漢族武術拳種中的優秀拳種之壹,屬於武當山真善拳,是武當山武術練習者用來增長技藝的拳種。
手法為主,腿法為輔。
主要練習方法有:牽手、打拳、反腿、三手等。
風格特點是剛柔並濟,攻擊性風格,既有強身健體的作用,又有禦敵自衛的功能。
丹派武當劍
丹派武當劍是武堂派的壹種劍法,特點是劍道以神為先,靠神的意誌,靠神的腳來完成,要求“神、劍、身”合壹。
丹派武當劍法以其巧妙多變的劍法而聞名,融合了各派之長,不僅前後左右變化,而且鬥氣飛舞。整套單練劍法是132式,可以單獨練,也可以連續練。劍道可長可短,風格精準,無招數,風格重復。可視為武林之寶,武術之精華。
二十四式太極拳
二十四式太極拳是漢族傳統拳法之壹的簡化太極拳,屬於建國後實行的簡易太極拳套路。
為了便於太極拳在群眾中的普及,1956在《楊泰太極拳》的基礎上,刪除了繁雜重復的動作,精選了24式,編成了《簡化太極拳》。
為滿足廣大群眾練拳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在1979中吸收了陳、楊、吳、吳太極拳的長處,編制了《簡化太極拳四十八式》。
主要術語:武當山道教醫學
武當道教醫學的理論核心是以“氣”為本,先護“氣”。
武當道教醫學受楚漢文化影響,吸收了楚漢文化中的“養氣”理論。醫學理論上是以氣為基礎的,保存氣是第壹位的。
老莊名著《北遊》說:“人生而聚,聚而生,散而死...所以說,全世界都有。
南宋時石臺《歸源》說:“氣為形中之命,心為性中之神”,三豐《大道上》說:“氣脈靜而含元神,則為真,神靜而元氣長,則為真。”
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氣”是人類生命的關鍵。人生有氣,死無氣。
所以武當道教醫學特別註重“氣”的維護。
武當山道教自創立以來,武當山道醫不斷從民間汲取營養,引進技術,將各種流行的健身養氣方法融入道教,進行宗教改造,納入道教醫療體系,成為武當道教醫療體系中“養氣”方法的準則。
在醫療治病方面,道醫也以益氣、理氣、破氣、理氣為主要治療方法。
王文壹筆
王文的壹只筆是蛇菇,壹種鱗翅目植物。
身高5-15cm。
因其花序形似粗毛筆,相傳周文王經過神農架,曾以此為筆作詩、作畫、閱公文,故得此名。
因為這種植物是寄生植物,往往生長在其他植物的根部,所以又被稱為“借母生子”。
王文的壹支筆主要生長在武當山風景區,王文的壹支筆也生長在武當山南部的神龍架。
王文壹枝筆主要生長在海拔1000-2500米的山坡森林中,寄生在木本植物的根部。
靈芝
靈芝又名靈芝、赤芝、曹憲、曹睿,為多孔菌科靈芝或赤芝的全草。
靈芝的功效最好。靈芝原產於亞洲東部,中國以江西分布最廣。靈芝作為我國傳統的珍貴藥材,有著幾千年的藥用歷史,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何首烏
何首烏是蓼科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
根細長,末端為大根,外觀紅褐色至黑褐色。
《本草》:“何首烏。今天無處不在。
勝出者是南京的西螺松山和柘城縣。
春苗的葉子相對較暗,像紅薯。
它的莖蔓延在竹木墻之間。
種子小如蕎麥,大如小米。
就拿秋冬的根來說,大的像拳頭,每個都有五邊形的花瓣,像小甜瓜。
植物的塊根、藤莖和葉都可以入藥。中藥名為何首烏、何首烏、何首烏葉。
三豐定腎湯
藥物組合物:天冬、人參、茯苓各35克,石菖蒲18克,黃連6克,炙甘草10克,燈心草5克,朱砂1克,麝香0.5克
按:此方載於《張三豐全集》,有養心益腦,寧心安神之功效。
張三豐是明代武當山著名道士,武當內家拳創始人,醫術高明,人稱“畢真先生”。
因為朱砂有毒,麝香稀有昂貴,所以這兩種藥可以省略。心腦兩虛、心火擾神、煩躁失眠者,可加珍珠母、磁石、龍牙、合歡皮。
田璇申瑞英途路
明代道教繪畫。
主要記載了武當山主神真武大帝出現的吉兆,分為天上和地下兩部分。
武當山是吉祥的。
明代繪畫。
主要描繪了明代武當山大修後,各寺廟建成後,天上的吉祥景觀。
畫面充滿了美麗的山,白雲和彩雲,充滿了神奇的色彩。
其構圖嚴謹,色彩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相傳明代遼東有個道士叫張三豐,去河南方城出家。
張三豐又窮又臟。他早上不洗臉,晚上不洗腳。他壹年到頭不換衣服,兩年都不呆在曬被子裏。人們說他邋遢。
他雖然邋遢,但武功不錯,大招(雜技)小招(魔術)都會。
說話做事都很瘋狂,似真似假,很難搞清楚。
所以有人稱張為三豐,也有人說邋遢張是半神。
那年冬天,廉貞宮的主人生病了。大大小小的道士都到師父的床前吊唁,邋遢張也來了。
主人俯視著他,翻了個身,把臉扭到了床上。他拖泥帶水地問:“師傅,師傅,妳好點了嗎?”
師傅只是假裝睡著了,張張大聲叫道:“師傅,師傅,妳好點了嗎?”他喊了壹遍又壹遍,讓師傅不耐煩,嘴裏哼了壹聲,意思是:快走開!
“好吧,主人想吃‘哼(杏)’(周俊方言,‘哼’和‘杏’壹樣),我上山給妳摘。
”邋遢張邊說邊走出了自己的大門。
此時雪紛紛而下,北風呼嘯,滿山遍野什麽都看不清楚。他在雪地裏玩了壹會兒,真的撿回來兩個杏子,果柄上有兩片綠葉。
丈夫見杏半好,吃杏全好。
從此,大家都佩服張三豐的辦法。
過了幾天,邋遢張對師傅說:“永樂皇帝在修武當山,我要去幫真武。”
大師說:“妳治好了我的病,我舍不得妳走。”
“我會脫下妳的涼鞋。想我的時候,妳會穿著涼鞋來找我。
”張邋遢的說,“把草鞋放在桌上的香爐裏。
第二天,道士寶寶來燒香,看到香爐裏有壹雙又臟又臭的爛草鞋,就告訴了師傅。
丈夫來看時,氣味難聞。他伸手拔了出來,扔到院子裏。爛草鞋變成了壹對白鴿,飛上了天,落在雲端。
大師懊悔不已,大叫道:“邋遢張又在耍花招。原來是壹雙‘步行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