鏤鍋,就是補鍋。炒菜用的鐵鍋子用久了,會有裂痕,補鍋匠就用燒紅的鐵水像縫衣服壹樣把它縫起來。
南邊的補鍋匠只負責補南城的鍋,壹般不往北邊去;而北邊的補鍋匠只負責補北城的鍋,無事不往南邊來。不同的叫賣聲,即是識別長沙地域差異的壹個符號。
不過有另壹種叫賣聲,是介乎兩者之間的,既不特別低沈嘶啞,也不特別尖細,且叫喊的字數較多,有點類似花鼓戲《補鍋》中的叫賣聲——“補鍋~~~唻!有飯鍋菜鍋潲鍋要補~~~的不唻!”
之所以老長沙把這座城市分為“南城”和“北城”,是因為民國以前長沙城由兩個縣組成,大約以今天的五壹路為界,以北是長沙縣,以南是善化縣。兩縣同城分治。那時,長沙是個狹長的形狀,南北長,東西窄,但南北實際上距離也不遠,長沙老話雲“南門到北門,七裏又三分。”
長沙城雖小,然而南北之間的差異,壹直到今天,還能找到壹些痕跡。。
南門的人痞話子罵得狠些
叫賣聲不同,只是南北差異中的壹個細節。為什麽南門補鍋匠聲音低沈壹些?可能是由於南門人口袋裏票子多些,所以底氣十足。
自古以來,長沙南城與北城之間的差異就十分明顯——南邊八角亭壹帶,壹直就是長沙的商業中心,南城的商業比北城要發達,人口密集度,也高於北城。
1948-1949年八角亭街頭
正因為如此,南門附近的人在吃穿方面,比北邊的更舍得花錢,穿得也洋氣。夏天氣,北門附近的男人打赤膊的多,而南門附近的男人,打赤膊的少,最多把衣服敞開,露出胸脯。
甚至南門和北門的人,罵痞話子都罵得不壹樣,南門的人罵痞話罵得狠壹些,罵的時候每個字都咬起舌頭講,且每個字都是重音,顯得底氣很足,有種居高臨下的霸道。
現在在南門口壹帶,聽八九十歲的老人講話,還能聽到壹些古音。比如他們發“將”、“湘”、“錢”這些音的時候,上下牙齒會緊緊的咬在壹起,然後把字音從齒間擠出來。
南門北門人口音不壹樣,我壹個兄弟的爸爸,我喊魚叔,他也深有體會。魚叔從年輕時就開始混社會,常年泡茶館。他說茶館裏坐著喝茶的人,有時候壹聽講話就知道是南門的還是北門的。如有人吵架,如果問“妳要何解啰”就是南門的,問“妳要何式啰”就是北門的。
魚叔在南門附近住了幾十年。他說南門口的眾多小巷子裏高人雲集,不僅商業比北門發達,文化底蘊也更為深厚。有壹種職業叫“唱夜歌子的”,配器極為簡單,上半夜稍微熱鬧點,下半夜經常就是壹個鑼,壹個鼓。很多時候是現場即興說唱,用老腔老調講壹些民間的瑣事,或者跟聽眾“鬥雜嘴子”,互相開開玩笑,談談人生。另外還有成套的《十八摸》等淫穢調調。
這種技藝,在長沙城裏已基本失傳,當年也只有南門有這種藝人,北門的家裏死了人,壹般都要到南門來請他們去唱。魚叔還記得有壹段“夜歌子”,有壹次喝點酒模仿那種腔調念了起來,每個字都拖有壹定的尾音,聽著比日常講話更有韻味:
月怕中秋年怕十五
紙糊的亮窗怕風鼓
茅屋子怕噠雪來馱
好漢就怕那病來磨
長沙有“南帝北丐”壹說
南門比北門繁華,自古就是如此。
近年來,五壹廣場範圍內的多次考古發現表明,八角亭壹帶自漢代起就是長沙的中心城區。明代建在五壹廣場的王府,其占地範圍大部分也在五壹路以南,壹直到人民西路,五壹路以北只有壹小部分,到今天的紫荊街附近。
自古以來,從風水角度來說,長沙東南方向就比西北方向好,因地形是南高北低,且南邊三面環山,風從北邊進來。所以以前的舊衙門,建在南邊的要比北邊多。北邊只有府後街的省衙門和又壹村的長沙縣衙門,南邊有善化縣衙門、糧道衙門、學院衙門,還有幾個軍事衙門如都司衙門和遊擊衙門,都建在五壹路以南。
老天心閣
關於長沙城的風水,民間也有流傳已久的說法。魚叔小時候聽他娘說過,長沙的風水並不好,南高北低,南邊又東高西低,整個城的地勢是往湘江河裏傾斜,而西邊又有嶽麓山擋住,所以長沙城裏出的名人並不多,很多所謂的長沙名人,都是長沙周邊出生的。
魚叔在“道上”混了大半輩子,他認為長沙黑道上的人,多半也沒什麽出息,名頭叫得雖響,實際上卻只是小打小鬧而已,“成不了大事”。不過南門的“叫腦殼”(蠻橫不講理的人)比北門多倒是事實。他說解放後長沙有三個叫腦殼集中的地方,南門占了兩個,分別是瀏城橋和南門口,北邊只有北正街。都是以茶館為據點。長沙人喜歡壹窩蜂湊熱鬧,聽說哪裏叫腦殼多,就都往哪裏跑。坐在茶館裏壹頓神策,不怕牛皮吹得大。
後來黃興南路到坡子街壹線的茶館和小吃店多了起來,如銀苑、愛群和德園。這些叫腦殼又都壹窩蜂集中在這裏。魚叔記得,他年輕的時候,也就是七八十年代,整個長沙只有兩個店子通宵營業,都在南邊,壹個是南門口的綜合飲食廳,後更名為“大慶飯店”,另壹個是樊西巷口子上的紅星冷飲店。
坡子街老火宮殿
北邊的中山路,也曾經輝煌
七八十年代,南門的“名聲哥”比北門多,如“十兄弟”、“五虎”、某某記子、某某寶、某某草之類的,不見得搞了麽子名堂,但都看北門的不來。尤其是1983年,《射雕英雄傳》的熱播,南門都講長沙是“南帝北丐”。
在道上,南門跟北門壹直不合,做生意也是,彼此較勁、拆臺、不合作。由於那時候的長沙很小,說來說去,兩邊的人總有壹些是互相認得或有關聯的,所以有些小糾紛,經中間人調解壹下,壹般也就沒事。
不過到了1980年,南門和北門積怨已深,調解都沒用了,就必須通過壹場械鬥來解決。“南北大戰”就在這個情況下發生了。
賣個關子,南北大戰的事情最後再講,先講個我的個人觀點,我認為“南帝北丐”壹說並不確切。北邊雖經濟比不上南邊,而且販夫走卒多,但北邊的文化人和官員也很多,最明顯的例子是,公館群數量很可觀,如西園北裏、九如裏和十間頭。
九如裏老公館群
北邊住的名流並不比南邊少。越是達官顯貴,越不愛熱鬧,北邊清靜些。所以在文化教育方面,北門與南門平分秋色。學校數量比南門略多,大醫院也不比南邊少。
北邊的商業也輝煌過,民國時期,中山路國貨陳列館壹代十分洋氣,西式咖啡館、電影院,都有;長沙最好的壹張桌球臺子,在中山公園也就是現在的青少年宮。而長沙市第壹條柏油馬路,就是中山路,然後才是蔡鍔路和黃興路。八十年代,五壹路以北的中山路,曾經繁華過壹段時間,當時的聲勢與南門口不相上下。中山路百貨大樓,也是長沙市首個年銷售額過億元的百貨大樓。
1934年的中山路國貨陳列館
那時候,中山路沿線壹帶,有銀宮電影院、青少年宮、又壹村、湘江賓館和中山路百貨大樓,壹天到晚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尤其是又壹村,是長沙第壹個把早茶做起來的餐廳,那時候長沙最洋氣的壹句話,妹子調伢子口味的,是“請我到又壹村呷早茶不咯?”海壹點的就講“走噻!”壹般的人就默不作聲。因為又壹村壹頓早茶,可以呷掉半個月工資。
但後來中山路百貨大樓不知為何垮了,中山路也就衰落了下去。後來的五壹廣場改造更是雪上加霜,黃興北路整個壹蹶不振。
至於現在的萬達,我只能說呵呵(給我點廣告費我就改口,南邊的九龍倉妳看著辦)。
所謂的“南北大戰”
1980年,南北“黑社會”大規模械鬥,兩邊各出動了幾百人,拿的拿梭鏢,拿的拿砍刀,甚至還有鳥槍,在長沙市各個地方紛紛開打。
也沒什麽理由,就是積怨已深,兩邊的人互相看不來。那段時間,只要是北門和南門的流子碰了面,二話不說就開打。打傷好多人,斷手斷腳的,滿街都是。但好像沒有出命案,這壹點還是值得表揚。
至於持續了多長時間,講老實話我並不清楚,有人說幾個月,有人說幾天。反正1983年嚴打的時候,抓了蠻多人進去。其中有壹個,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建偉草”。
而當時公安局治安大隊主抓這次案件的,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方大伯”。南北大戰壹地雞毛,南門和北門誰也沒占便宜。不過成就了他們兩位。
而長沙的流子們,自六十年代的小扒手團夥,到文革時期以國家名義打砸搶的“十三太保”,其實都沒有壹點黑社會的影子。但南北大戰後,慢慢開始出現帶有黑社會性質的團夥,流子們不僅逐漸組織化,也懂得了尋求保護傘。
關於建偉草其人其事,以及南北大戰的細節,等我找更了解的人請教以後,再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