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羅盤 - 燃燒的福建,廣東和廣州旅遊越秀山越秀春風獨自前來。

燃燒的福建,廣東和廣州旅遊越秀山越秀春風獨自前來。

燃燒的福建,廣東和廣州旅遊越秀山越秀春風獨自前來。

越秀山位於廣州市中心區,屬於白雲山殘脈,東西綿延約3裏,海拔70多米。它由七座小山組成。“越秀邊峰”位列羊城八景之首。在古代,何帆和玉山是“廣州三大勝仗”。

早在南嶽,就已經被辟為景區。越秀山,又名嶽王山,因其主峰嶽王臺在嶽井崗附近而得名。據《大明統壹誌》“越秀山在府城以北壹點,高二十余尺,上面有越王臺舊址。過去趙佗因山而成。”過去每年三月初三,南越國王趙佗都會到此地爬山娛樂,讓歌者在臺上輕舞,所以越王臺也被稱為“歌舞山”。趙佗以中原人的身份治理南越,溝通了南北文化,維護了漢朝的和平統壹,贏得了兩國人民的愛戴。南宋詩人楊萬裏遊王臺後吟道:“榕樹之巔訪古臺,俯視碧海壹瓊北。越王在春風載歌載舞,今日春風獨來。”向趙佗表示哀悼。南宋方鑫儒《南海百賦》中也記載了越王臺:“千山萬水自東來,高處尚有百尺。回首老張,壹杯沈甸甸,長滿青苔。”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大師劉淵進壹步開發越秀山,命人用石頭鋪成壹條攀登大道,名為“葫蘆庵”,並在大道兩旁種植金菊、芙蓉。每當滿山繁花盛開的時候,劉淵都會帶著大臣們在這裏設宴,所以這裏也被稱為尤臺。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軍押解北上,途經廣州,遠遠看到高高的越王臺。他忍不住悲憤地寫了壹首詩;來源於古詩《越秀·春風獨來》:

登上我,我來混沌,我千年過臺灣。春事隨流水暗,潮歸黃昏天。燕橫古道行人少,月落荒村鬼哭。不用擔心成為楚國的階下囚。舊家載歌載舞此禦杯。

忠臣義士慷慨激昂的誦經聲讓越秀山越來越出名。明洪武七年(1374),越秀山進壹步開發,永嘉侯朱良祖建鎮海樓,為“李瑋雄特,雖黃鶴嶽陽所不能過”。永樂元年(1403),都督指揮華鎣在山頂建觀音閣(越秀山因此得名“觀音山”),在半山建半山閣,把越秀山裝飾得更加漂亮。

舞陽石雕和五仙觀

壹座造型優美、栩栩如生的現代舞陽石像巍然屹立在越秀山的木殼山上。這座雕像高65,438+00米,體積53立方米,由130塊花崗巖雕刻而成。雕像中間是壹只公羊,只見它嘴裏叼著壹只稻穗,向南昂著頭,胡須在額頭下飄動;四只小羊簇擁著,栩栩如生,栩栩如生。作為廣州的象征,這座美麗的雕塑吸引了大量遊客駐足拍照留念。

廣州,又名“五羊城”、“廣州城”,源於五仙騎廣州耳羊的傳說。北宋時,五仙寺建在石仙坊,即現在的北京路財政所門前。相傳是五仙落在壹只羊上,留給廣州人民的地方。後遷居西湖耀州,明洪武十年(1377)遷居破山(今廣州惠福西路破山)。原景有五仙五羊雕像,被當地居民奉為“谷神”。有大雄寶殿和山門,山門前有壹對明代紅沙石雕成的麒麟。正殿歇息於山頂,重檐,寬深三間,平面近方。是廣州現存為數不多的明代木結構建築之壹。其拱形結構層層錯落,猶如壹幅幅精美的圖案,顯示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高超技藝,正殿左側的壹處原生巖石中有壹個腳印狀的洞穴,洞內有水,俗稱“仙人拇指印”。據說這是神仙腳印。所以這裏也叫“隋石洞”。明代,“隋時洞天”被列為“羊城八景”之壹。《廣東新語》是這樣記載的:“跡中清水豐沛,雖枯,下似有泉,亦有異。”正殿後面是明洪武七年(1374)參政的汪廣洋所建,萬歷年間(1573-1620)重修的“嶺南第壹樓”。建築高度為17.5米。按照廣東新語的說法,它“四面無墻,柱皆出石墻,故只是鐘懸”。鐘由青銅制成,造型雄偉莊嚴。喇叭口直徑2.10米,高3.04米,重約5噸。這是廣東現存最大的銅鐘。據《廣州府誌》記載,此鐘“聲有十裏”,顯示了明代廣州建築師運用聲學原理的高超技藝。該鐘只用於報火警等異常事故,無事時禁止敲門,故取名“禁鐘”,此樓也叫“禁鐘樓”。據說朱良祖做了這個鐘來宣告黎明。可惜響的第壹天,河南死了很多人。迷信的朱良祖下令,不許再鳴鐘。重達5噸的大禁鐘是怎麽掛在鐘樓上的?據說鑄鐘後,朱良祖貼出告示,凡能掛鐘者,賞520兩銀子。在仙女的幫助下,壹個可憐的女孩用壹根纖細的藤蔓掛上了禁鈴。清朝光緒年間八國聯軍進犯京城時,有個外商聽說了,去廣州禁鐘樓買了細藤,換成了鐵鏈掛鐘。在乘船回家的路上,外國商人認為藤條太臟了,就把它扔到河裏洗。細藤壹碰到水,馬上變成壹條龍,跳進海裏,把壹個外國商人驚呆了。過了好久才聳聳肩,搖搖頭,走開了。

武陵南壹樓

越秀山最宏偉的古建築是鎮海樓,它位於越井崗北部,屹立在越秀山之巔。樓高五層,俗稱“五層樓”。明洪武十三年(1380),永嘉侯朱良祖擴建廣州城時,在北城墻最高點修建該樓,距今已有600多年。建築高28米,寬31米,深16米,深紅色,飛檐重疊。當妳登上大樓時,妳可以看到整個城市的全景,這已經成為越秀山和廣州的重要標誌。清初嶺南三傑之壹的屈大均曾這樣描述當時的建築景觀:“是巍峨的五重樓,近於平臺,近於雁翅,實可加強三市之觀,建過五嶺殿者也。.....從海上看,似蛟蠅之氣,白雲含吐,若有若無。晴天是玉山之冠,陰雨如昆侖山。它橫浪不流,出了青冥就獨立了。黃鶴嶽陽雖不能過。”被譽為“武陵南第壹樓”、“嶺南第壹勝跡”,吸引了眾多文人騷客登臨歌頌。清朝末年,兩廣總督彭玉麟的副官李迪華做了壹副對聯,至今仍掛在壹座五層小樓的柱子上。方式是:“被劫危樓尚有千戶,與誰作戰,誰就囂張;五百年後,侯安在,令我倚欄見劍,淚灑英雄!”

廣東,廣州,越秀山,鎮海樓。

據說永嘉侯朱良祖很迷信。他選擇越秀山建豪宅時,風水先生告訴他山上有“皇帝的氣息”。如果任其興起,必將危及大明國。作為皇族成員,朱良祖當即向朝廷表示忠心,接到命令後,在“在南”的山上修建了壹座建築,以鎮壓“皇靈”。事實上,鎮海樓的修建與明初海上海盜的不斷侵擾有關。明代成化重建時,張將其命名為“鎮海樓”,意為“雄鎮海疆”。

大廳前思考的先行者

在越秀山南麓,矗立著壹座宏偉的宮殿式建築,這就是聞名中外的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逝世1925,是廣州人民和華僑為紀念這位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而建。

孫中山,本名逸仙,出生於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香港醫科大學畢業後,以行醫為幌子,在澳門和廣州從事救亡圖存的政治活動。1894年,李鴻章要求改良政治的請願被拒,促使他認識到只有革命手段才能救中國,於是他前往美國檀香山聯系華僑,宣傳革命,成立了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鐘惺同鄉會。1905年,在日本國內,鐘惺會與華興會、光復會統壹,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當選總理,確定了“驅逐韃靼人,恢復中國,建立中華民國,均分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從1906年到1910年共組織了9次武裝起義,給清朝以沈重打擊。1911年,孫中山領導武昌起義(即辛亥革命)後,被十七省代表大會推選為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在南京臨時成立。後來由於向袁世凱妥協,被迫辭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稱帝後,孫中山發表了《袁文告》,號召人民“再來壹次革命”。次年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民議會特別會議,組建護國軍,當選大元帥,宣誓北伐。後來,他成了廣東壹個非常大的總統。中國國民黨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於65438年至0924年在廣州召開,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實行聯俄、聯* * *和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成為兩黨第壹次合作的政治基礎。同年6月,孫中山創辦廣州黃埔軍校;11年6月,馮玉祥邀其北上公幹。他到天津後生了重病,後來去了北京。1925三月12病逝於北京。

紀念館所在地曾是孫中山就任第壹任總統時的總統府所在地。坐北朝南,占地6.1公頃,平面呈方形,建築面積1.2萬余平方米。整體布局采用宮殿式的傳統風格和現代設計手法,前重檐歇山頂,前、後、左、右四座宮殿式重檐支撐中央八角亭。整個建築氣勢宏偉,布局嚴謹,氣勢莊嚴。最令人驚嘆的是,在這個寬敞的大廳裏,沒有壹根柱子可以與懸掛的建築壹起容納4700多個座位。原來的八根柱子全部藏在墻裏,柱子頂端支撐著壹個巨大的鋼桁架,形成了壹個巨大的空間。這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跡。這座建築的建築師是呂彥直,山東人。他試圖將中國“最高的古代哲學思想”和西方最新的科學方法結合起來,體現孫中山“切實解決人民生活問題”的偉大思想。所以在造型上采用中國傳統形式,但在結構上大膽采用西方現代建築技術,從而達到中西合璧的藝術美。

在紀念館後面的越秀山山頂,也有壹座紀念碑,高37米,外面呈方形,碑身全部由花崗巖構成。石碑正面高約7米,寬約4米。上面刻著孫中山遺囑全文:“我致力國民革命四十年,旨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經過40年的歷練,我知道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喚起民眾,團結世界上平等對待我的民族。……"

三元宮包谷井

三元宮位於越秀山南麓。其前身是嶽崗大院,建於東晉大興二年(319)。整個道觀依山而建,地勢雄偉。它的門聯上寫著:“三元古風,廣東百名山”,是廣州最大的道教建築。宮中有壹副對聯頗能道出其勝:“陸接玉山,粵明北鬥高;水迎珠,錢球路接南。”

相傳,月港大院是金代南海總督鮑良所建。寶亮的話太玄乎了,他信道教。他把月港苑當成壹個修身養性的地方。他精通醫學,熟悉“沈丹屍檢”的方法。他曾收葛洪為徒,教他醫術,把女兒包谷許配給他。葛洪和妻子* * *探討道教教義,熱心行醫,為群眾治病。包谷,又名錢光,東晉時的針灸專家。她擅長艾灸。為了采藥行醫,她跑遍了南海、番禺、惠陽等地,治好了很多人的病。人們對她非常感激,稱她為“包仙姑”。據廣東象山三元宮史書記載,包谷有冗艾(即紅腳艾),井泉、紅腳艾作醫方,在世者不計其數。

包谷死後,後人為了紀念她,在越秀山建廟祭祀,她使用的壹口龍古井也被保留下來,取名“包谷井”。明朝萬歷年間和崇禎年間,嶽崗大院壹再擴建,改名為“三元宮”。皇宮裏有三個皇帝(即堯帝、舜帝和禹)和三個皇帝(即天官、地方官和水官)。宮內還有壹座保仙姑廟,明清以來壹直燒香。十年浩劫中,包谷雕像丟失,包谷之井填平。

九眼趙坨井

在越秀山的廣東科學館裏,有壹口2000多年歷史的古井。據說是趙佗自立南越王駐廣州後挖的,取名“趙佗井”。當時深廣數百尺,井水甘爽。在廣州的水井中,這口井最古老,水質最好。傳說趙佗常飲此井水,身體潤澤,壽過百歲,但視力、聽力仍不衰退。也有人說這口井是達摩挖的。達摩初到廣州時,聲稱這裏有取之不盡的黃金,附近的居民都信以為真,沒日沒夜地挖。結果挖了幾十尺才湧出壹股清泉。居民們很失望,大罵達摩是騙子。達摩心平氣和地回答:“這不是比黃金還珍貴嗎?”人群鴉雀無聲。廣州的井水又鹹又苦,不能喝。它是唯壹甘苦的井水,比黃金還珍貴。《南越通誌》說:“山下有壹口王越井,深達壹百余尺,雲為韋陀所刻。這些井是鹽鹵井,但這是唯壹的壹口。昨天有人不小心在這口井裏掉了壹個酒杯,所以就從石門流出來了。”根據這個記載,趙佗井與石門相連,有人往井裏扔了壹個杯子,結果卻從石門裏冒了出來,很神奇。

五代十國時期,脫離嶺南的南漢主劉喝了這井水,稱之為“玉龍泉”。南漢滅宋後,才允許人們喝。番禺責令丁伯貴修復。他在井面上放了壹塊大石頭當井蓋,在石頭上打了九個洞,可以讓九個人同時打水,不用繩子纏繞,也減少了雜物掉入井內。它被稱為“九眼井”。清初,平南王尚可喜在井邊築起圍墻,派兵把守,據為己有。違者鞭打40下。

如今,刻有“九古井”的石碑完好無損。井水仍有6米多深,但石蓋已破損。附近的“清泉街”因越王井的清泉而得名。

湘鋼南越王趙強墓

海拔49.7米的湘鋼,在越秀山公園西側,古時與越秀山融為壹體。明朝在兩座山的山谷中挖路,從此湘鋼成了壹座孤立的小山包。65438年6月至0983年6月,西漢初年南越王第二代趙昆墓在此發掘,是嶺南考古工作的重大發現。

南越國是西漢初期嶺南割據政權,都城設在番禺(廣州)。第壹代南越王是正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秦始皇滅六國統壹天下時,趙佗被任命為南海郡龍川令。秦朝滅亡後,支持軍隊分割嶺南地區,成為南越國王。為了漢朝建立後穩定南方,劉邦封趙佗為南越王,他屬於漢朝。南越王國從1500年傳到93年。湘鋼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刻有“文帝璽”的牛龍金Xi和刻有“文帝九年”的銅鈸,足以證明墓主人是南越王第二代趙佗的孫子趙昆。

趙梅的墓建在香港的中心。墓坑內豎洞與挖洞相結合,將石山劈開20米,鑿出平面似“凸”形的豎洞,前端東西兩側各建耳室,模仿前堂後寢的形狀,用砂巖巨石建造地牢。墓室南北長10.58米,東西寬12.43米,分為前後兩部分,七間。前部是前室和東、西耳房。前室裝備著工具,頂部鋪著石板,頂部和四面墻上畫著朱墨畫的卷雲圖案。東耳房和西耳房裏有禮物、音樂、酒器和皇家器皿。後四個室平行布置,具有主室、東室和西室,以及在主室後面的後儲存室。主室正中的棺材,木頭已經腐爛,墓主人身著玉衣,身旁放著十把鐵劍和許多金玉飾品;後面的儲物室存放禦膳用品;東房葬有四嬪妃;在西室,有七個人被埋在廚房裏,整個墓中有1000多件隨葬品。該墓是嶺南地區漢墓考古的最大收獲,它的發現為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的發展和南越國的歷史提供了豐富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