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神是農歷新年貼於門上的壹種畫類,其主要作用是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門神可分為捉鬼類、祈福類、道界類、武將類和文官類。
門神系道教因襲民俗所奉的司門之神。民間信奉門神,由來已久。《禮記·祭法》雲:王為群姓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適士立二祀,皆有“門”、“庶士、庶人立壹祀,或立戶,或立竈。”可見自先秦以來,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門神。
1、門神信仰由來已久,據《山海經》說:在蒼茫的大海之中有壹座度朔之山,山上有壹顆大桃樹,枝幹蜿蜒盤伸三千裏,桃枝的東北有壹個萬鬼出入的鬼門,門上有兩個神人,壹個叫神荼,壹個叫郁壘,他們把守鬼門,專門監視那些害人的鬼,壹旦發現便用蘆葦做的繩索把鬼捆起來,扔到山下餵老虎。於是黃帝向他們敬之以禮,歲時祀奉,在門上畫神荼、郁壘和老虎的像,並掛上蘆葦繩,若有兇鬼出現二神即抓之餵虎。後來《山海經》這種以神荼、郁壘、虎葦索、桃木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們承傳了下來,如晉幹寶《搜神記》佚文曰:“今俗法,每以臘終除夕,飾桃人,垂韋索,畫虎於門,左右置二燈,象虎眠,以驅不祥。”這中間,桃亦是人們崇拜久遠的植物,人們認為桃多子多福,是長壽的象征,因此能夠除災避邪制鬼驅怪,《典術》雲:“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門,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門以壓邪,此仙木也。”而老虎為百獸之王,能夠“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故畫虎於門,鬼不敢入”。這種信仰壹直流傳,除夕之時人們常常在門上貼上畫有二神與虎的畫,並掛上桃枝或桃人和葦索,以驅鬼辟邪。與過去稍有不同的是,畫中神人除了神荼郁壘外,還有唐代出現的鐘馗,元代以後出現的秦瓊尉遲恭,舊時蘇州地區人們崇拜的溫(或謂晉代之溫嶠,或謂東嶽大帝屬下之溫將軍)嶽(嶽飛)二元帥。道教崇奉的青龍白虎,壹些地區信奉的趙雲、趙公明、孫臏、龐涓等。還有的地方把門神分為三類,即文門神、武門神、祈福門神。文門神即畫壹些身著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劉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門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瓊、尉遲恭等,祈福門神即為福、祿、壽三星。這些門神雖出現的時間區域背景不盡相同,但都被人們普遍信仰,其中影響最深的要數神荼、郁壘、鐘馗、秦瓊、尉遲恭了。
2、源於遠古時期的庶物崇拜,殷代天子祭五祀,門既為其壹,周代祭五祀於宮「門」- 每日每時必經之處, 自然加以重視,祭祀對於門神以形像化及人格化。相傳為天神,奉黃帝之命統轄人間鬼怪。故逢農歷十二月三十晚,用桃木雕兩神置大門兩邊,以禦鬼怪,消災難。後畫兩神像於門上。逐為門神。
門神古代祀典中本有五祀(又說有七祀),所祀的都是小神。究其本源,乃原始的自然崇拜。原始的崇拜,認為凡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都有神在。五祀所奉供的,都是對人們居處、出入、飲食有用的事物,故祭之以亂報德。這是門神觀念的最早來源。有的說門神陰氣之神,或謂其居人間司察小過,以做譴告,則是門神職能社會化以後的事了。這種觀念漢晉時較為流行。《玉燭寶典》及《荊楚發時記》等古書記載,尚是這種信仰的遺風。以後五祀僅作為國家祀典中的壹部分儀式,民間所信仰的門神、竈神等,已與其原始形態風馬牛不相及了。
古代門神的另壹種職能,是驅鬼避邪,保障國家平安。這種門神,據說始於神荼、郁壘的稱呼,有種種說法,人們且沿用習慣的說法,仍稱之為神荼、郁壘。他們本是神話人物,漢代民間頗為流行,認為他們有捉魄力的神通。因為他們平時在度塑山大桃樹下,所以人們於除夕時,懸掛挑人、葦索(二神用縛鬼),門上畫二神和虎(二神執鬼以食虎)的形象,用此方法來驅鬼辟邪。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意識形態的變化,人們對於門神的要求,已不僅是辟邪免災,還希望從他們那裏獲得功名利祿等。至遲在明代,武士門神像上,已常添畫“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皆取美名,以迎祥址”。以後更取消門神的祛邪義務,專事祈福的,於是民間形成天官、狀元、福祿壽星、和合、財神等為門神的風氣。
3史料記載
門神與唐太宗
門神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大舉屠殺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家族,甚至連嬰兒也不放過。晚上睡覺常常聽到臥房外邊拋磚擲瓦,鬼魅呼叫,弄得後宮夜夜不寧。他有壹段時間經常做噩夢,夢到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帶著妖魔鬼怪來殺他,心中十分害怕,夜間難以入眠,於是讓手下兩員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恭手持兵器站在門前站崗,這樣便能夠安心入睡。可時間長了,兩員大將長期夜不能寐,最後雙雙病倒,李世民只得命人把他們的形象畫在紙上,貼在門上,用來震懾妖魔鬼怪,這就是門神的由來。
《西遊記》載: 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與壹個算命先生打賭,犯了天條,玉帝派魏征在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於前壹天懇求唐太宗為他說情,唐太宗滿口答應。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並把魏征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正值午時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夢斬老龍。老龍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於是它陰魂不散,天天到皇宮裏來鬧,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鬧了。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就叫畫家畫了兩人之像貼在宮門口,結果照樣管用。於是,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秦瓊與尉遲恭便成了門神。
《隋唐演義》:
有壹階段唐太宗李世民情緒很不好,晚上睡覺常常聽到臥房外邊拋磚擲瓦,鬼魅呼叫,弄得後宮夜夜不寧。他很害怕,把此事告訴君臣。大將秦叔寶說:“臣戎馬壹生,殺敵如切瓜,收屍猶聚蟻,何懼鬼魅?臣願同敬德披堅執銳,把守宮門。”李世民同意。當夜果然無事。自此以後,便讓二將夜夜守衛。後來李世民嫌二人辛苦,便命畫工繪二人如往常守衛的全身像懸掛在門口,邪祟從此便絕跡了。上有所好,下必效仿,於是門神就傳到了民間,民間所貼門神還有秦瓊、敬德的形象。
4門神類別
捉鬼類:
門神門神多為神荼和郁壘,金雞和老虎。傳說桃郁都山有大桃樹,盤屈3000裏。上有金雞,下有二神,壹名郁,壹名壘,並執葦索,伺不祥之鬼,禽奇之屬。乃將旦,日照金雞,雞則大鳴。於是天下眾雞悉從而鳴,金雞飛下,食諸惡鬼,鬼畏懼金雞,皆走之,天下遂安。更有說者,郁壘二神捉到鬼後,縛以葦索,執以飴虎。北京人舊時在臘月二十三日後,便貼門神、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上,門左右置 二燈,象征虎眼,以祛不祥、鎮邪驅鬼。
祈福類:
古代門神,除了能驅除鬼魔、鎮守家宅外,後來,也出現了能成就功名利祿、福壽延年的福運門神。人們把文、武財神分別貼在左、右門上,意為“左招財”、“右進寶”。祈福門神的畫面,多是壹些吉祥物。如:畫中的壽星,手持仙桃,面帶慈笑。
道界類:
北京民宅多不張貼,但在京道觀中有之,山門兩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道君。
武將類:
武將門神通常貼在臨街的大門上,為了鎮住惡魔或災星從大門外進入,故所供的門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爪、鐺棍槊棒、拐子、流星等。漢朝雲臺將,馬武,武藝高強,,人稱“武瘟神”和“漢太歲”銚期,並為左右武門神。北京居民院門口的武將門神多為隋唐名將秦瓊與尉遲恭。秦瓊又名秦叔寶,山東歷城人,武藝高強,人稱:賽專諸,似孟嘗,神拳太保,雙鐧大將,鐧打山東六府,馬踏黃河兩岸。尉遲恭,隋唐大將,武藝高強,日占三城,夜奪八寨,功累封鄂國公。
文官類:
門神舊時,中國以文官作門神的不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包公和文天祥。
包公,即包拯,北宋廬州合肥人,宋仁宗時任監察禦史,後任龍圖閣直學士、開封知府。他以廉潔清正、執法嚴厲、不畏權貴而深受老百姓的崇拜,包公在民間具有深遠的影響力。他主持正義、打擊惡霸、為冤屈者平反昭雪、扶植弱小,是老百姓保護神的理想化身。包公雖為文官,卻並非小白臉,戲臺、以及有關他的諸多文學作品,他都是以剛正不阿的大黑臉呈現在大家面前,而顯得分外威嚴。因此,用包公作門神,能驅除惡鬼、鎮壓邪氣,那些妖魔鬼魅必定是俯首貼耳、唯命是從的。
文天祥,字宋端,號文山,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四年進士,歷任湖南提刑、知贛州,後為右宰相。他奮勇抗擊侵略者,不幸被俘、英勇就義。文天祥為後人留下了許多慷慨悲壯的詩篇,他視寇如仇、抗戰到底、不屈不撓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作為門神,於國、於民都是十分貼切的。
門神分為武門神及文門神,武門神壹般貼在大門上,東邊為上,貼秦瓊像,西邊為下,貼尉遲恭的像。文門神是貼在正堂屋及廂房門上的,壹般是招財進寶、五子登科之類的彩畫。貼門神時,誰在左誰在右位置是固定的,不能隨意更動,如貼錯了,叫“反貼門神”,泗水有句俗話說:“反貼門神左右難。”按民間的說法,若把門神左右的位置貼錯了,壹年中諸事不順,總感左右為難。
5其他門神
舊時蘇州地區又曾以溫將軍、嶽元帥為門神。《吳縣誌》雲:“門神彩畫五色,多寫溫、嶽二神之像。”此“溫”神或謂晉代之溫嶠,或謂東嶽大帝屬下之溫將軍,“嶽”神即指嶽飛。又有所謂文門神、武門神、祈福門神。文門神即畫著朝服的壹般文官像;武門神除秦叔寶、尉遲敬德外,也有並不專指某武官者;祈福門神,即以福、祿、壽星三神像貼於門者。另外,又有壹些地區以趙雲、趙公明、孫臏、龐涓為門神的。據清姚福均《鑄鼎余聞》卷壹載,道教則有專祀之門神,謂“宋範致能《嶽陽風土記》雲:‘老子祠有二神像,所謂青龍白虎也。’……明姚宗儀《常熟私誌》敘寺觀篇雲: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神君。”應該指出,以上三個主要門神的相繼出現,並不完全表現為新陳代謝形式,即不都是新的出現後,就立即代替了舊門神的地位(只有部分情況如此),而更多的則是新的出現後,舊的仍然沿用不改,或新、舊同時供奉。如前所述,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宋高承《事物紀原》均說當時漢族民間所奉的門神,仍為神荼、郁壘,而此時已是鐘馗出現很久了。甚至到了清代,每逢元旦,貴戚家仍懸神荼、郁壘。
太監門神:門神為老少太監,分辨老少太監的方法主要是從面貌的不同來區分:年長的太監臉上刻畫出歲月的刻痕,年青的太監則面色圓潤。在服飾方面,由上而下依序為圓「領衫」、「束玉帶」、「蟒袍」,而腳穿的是「笏頭履」。所執的侍器,兩人亦有不同:年長的太監右手捧香爐,左手持拂塵;年輕的太監右手扶玉帶,左手捧著瓶花。漢族民間俗稱二人所捧之侍器為「香、花」。
宮娥:兩位宮娥頭上均作束發,且打雙髻,髻下束有牡丹卷草花紋的「簪戴」,且耳下有垂珠的「耳墜」。在服飾方面,身披「披帛」飄帶,給人有壹種輕盈的感覺;身穿「直領襖」,上有菱形花紋;衣著大袍,腹有「圍腰」加「束」,「束」下懸有「宮條」和玉佩流蘇。在所執侍器方面,左側的宮女左手捧桃果,右手執玉如意;右側的宮女右手捧高足的燈具,左手亦執玉如意。二位宮娥和老少太監所捧的侍器加起來,正好是漢族民間喜用的四祥器:香、花、燈、果。
哼哈二將:
左邊門的門神伸出壹指,嘴巴微張,像是在大聲喝道:哈!右門的門神則是翹起兩指,仿佛發出哼!的聲音。他們就是著名的守護神"哼哈二將"。
加官進祿:
門神壹人持冠,壹人捧鹿,冠與官諧音,鹿與祿諧音,組合起來便有了「加官進祿」的意思。
富貴進爵:
門神則壹人捧牡丹,壹人捧爵,牡丹比喻富貴,爵比喻官爵,結合起來,便有「富貴晉爵」的意思了。
字匾門:
演變成只有字匾,通常窮人家用字匾門神。
此現象說明,壹種習俗形成後,是很難加以改變的。另壹種情形是新舊門神同時供奉,前引《清嘉錄》卷十二所記最為典型。清李調元《新搜神記·神考》亦反映此情況,他說:
“今世俗相沿,正月元旦,或畫文臣,或書神荼、郁壘,或畫武將,以為唐太宗寢疾,令尉遲恭、秦瓊守門,疾遂愈。”這些都反映出漢族民間信仰的多樣性,道教只是因襲民俗而崇奉之而已。
抗戰門神:
抗日戰爭時期,年畫藝人與時俱進,把傳統門神換成了抗日軍民,創作了新年畫,表現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