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寺位於武穴市天鎮鎮國商村,背靠陽澄山,面向江南的筆架山。廟的右側有壹個拜風臺,相傳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祭東風的地方。寺外有三洞鎮守香山,分別是左邊的祖宗洞、右邊的仙人洞和中間的風水洞。這些洞穴都是山地石灰巖在漫長的自然風化和水蝕中形成的。奇形怪狀的巖石多種多樣。廟前,長江自西向東,江面上行船甚多,大小船只穿梭往來。
龍標山古墓
桌山古墓群位於雞公嶺村西徐環,面積300畝。漢代遺址及部分墓葬仍有封土,直徑15-30米,高5-10米。北側可見漢磚墓,有通道、耳室、前室、棺室,形成十字形,面積10.3平方米。
掛玉山遺址
掛玉山遺址位於武穴西郊下關村,面積3000平方米。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包括石器、骨器和陶器,石器包括斧、鏟、餅和環。骨頭有針;陶器以紅陶加砂為主,其次是泥灰陶,可辨認的形制有鼎、罐、豆、甕、盆、碗等。
漢高祖招英布避兵。
劉繼峰是陽城的柳竹山。清康熙《廣濟縣誌》載:“相傳漢高祖在此招英布避兵。”《清乾隆、癸醜所居廣濟縣誌》加註釋:《史記·列傳》載:“布思與兵遇齊,為沛縣之齊縣。後人誤將齊Xi為蘄春之西。
柯家墩遺址
柯家墩遺址位於太平大竹村,面積1.82萬平方米。遺址內新石器時代遺物有石本,陶器以紅陶砂為主,其次為灰陶砂,表面樸素,有網墜、鼎等可辨認的造型。商代和西周時期的遺物以紅陶夾砂為主,少量灰陶夾砂。裝飾圖案有繩紋、斷繩紋、指印、回形紋等。可識別的形狀包括罐子、紡車、豆柄等。,缸腳用刻槽裝飾。
大法寺鎮靈泉洞
靈泉洞:位於武穴市大法寺鎮張秀九村、張秀九水庫東側,為天然石灰巖溶洞,古為廣濟十景之壹。舊《黃州賦誌》載:“穴為靈泉。縣南六裏山(梅川)有石洞,寬三尺余,洞七個,深二十裏,有靈泉。”洞口海拔70米,有壹股泉水從中流出。相傳關雲長之子關鎖曾在此洞用泉水洗傷,立見奇效,故名靈泉洞。
石佛寺王家坳古墓群
王家坳墓群位於詩佛廟蔡旗場村,占地25000平方米。是磚室墓,有單室和帶耳室的卷頂墓。磚上有幾何圖案,遺物有陶罐、五銖硬幣、青銅劍、銅鏡等。
楚江紅渡口的鑰匙
“紅渡口”位於湖北省武穴市(原廣濟縣)。它靠近長江北岸。它最初叫老馬口渡口,位於周琦和田家鎮之間。長江的另壹邊是陽新縣的下山集渡口。要說這個渡口,只是長江沿岸成千上萬的渡口中,壹個普通地圖上找不到的小渡口。地處三縣偏遠邊緣,長江流經兩岸。山巒疊嶂,植被茂盛,江面十分狹窄。在狹窄的地方,據說小船能飛起來,搖18次槳,就能登上對岸。據說這壹帶是古代兵家激戰的地方。在河岸的絕壁上,有壹個大字“楚江鎖鑰”,古樸蒼勁的書法自然出自古代技藝非凡之人。
石灰巖洞-雙山洞
位於山村裏兒腦西側,壹個石灰巖洞內。相傳古代有壹對仙童和仙女,經常出入此洞,致力於為世人行善,故名。洞門高2米,寬約1.5米,上面用隸書刻著“雙山洞”四個字。門外八面石墻刻著詩詞歌賦。據說這個山洞裏有18個洞相連。
宋代甘霖寺——又稱太子寺
甘霖寺又名太子寺,位於武穴辦事處大橋村,武穴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該寺建於北宋,相傳為大元禪師所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是以古代石碑為基礎的,現在還存在,但不完整。“天王堂”,供奉彌勒佛和四大天王雕像;“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阿難、葉佳;“地藏堂”,有地藏菩薩雕像;“觀音寺”,為觀音菩薩;“佛家誦經堂”設有西方三聖和“太子堂”,以及菩薩蓋天古佛、密公太子(商朝)、樊噲王(西漢)、滿甲鸞神(唐朝)和齋堂。
東方的太平崇山嶽明峰——東晉鮑照讀書處
位於太平蕩村東沖山嶽明峰,面積15平方米,東晉時為鮑照讀書處。書桌由花崗石鑿成,座位朝南。臺南端有壹張30厘米見方的“讀書臺”和壹塊石硯;臺東東側有壹石亭,已坍塌,柱上有浮雕龍紋;平臺背面有6塊高約5米、寬約7米的沈積巖,猶如陳列的書籍。左後側是明月峰,有壹座高1米,方7米的石屏,據說是鮑照踱步眺望的地方。清代的張仁璽、金德嘉都有詩可記。
三國時期,魯肅駐紮的軍隊——魯肅府
魯肅府位於田家鎮東側的鐵船山腳下,靠近長江。據說這是三國時期魯肅駐紮的地方,附近有吳王廟和甘寧廟。
梅川鎮西街楊家巷-浴佛井
浴佛井位於梅川鎮西街楊家巷,又名景清井。禪宗四祖道心出生時,用此井沐浴,故名。
廣濟千年浴佛井
從改造後的東門塔開始,關丹的街道變得越來越窄,於是在壹個狹窄的地方,有四五間破舊的青磚房,磚木結構,兩層小樓,依稀可以分辨出當年的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