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星座運勢大全官網 - 風水羅盤 - 清朝末年,朝廷不缺錢。有什麽玄機?

清朝末年,朝廷不缺錢。有什麽玄機?

壹代又壹代的朝代,在末世裏,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悲傷。首先,身處末世的人不知道自己身處末世。當困難來臨時,他們有壹堆想都沒想的理由去擺脫現狀,讓自己的精神處於亢奮狀態。其次,與昂揚的精神相匹配的,還有意想不到的繁華,讓人感覺如在夢中。

北京前門火車東站

從《北京財政誌》中可以看到,清朝滅亡前,財政收入突然劇增,年收入達到2億多兩白銀。朝廷壹掃義和團以來的黴運,頓時興奮起來。據說“不差錢”有四個原因。除了海關收入的增加,煙酒重稅的不斷征收,最重要的是國有鐵路的收入。僅關外鐵路年收入就達幾百萬,超過壹個省的稅收;還有鐵路帶來的商業繁榮,大大提高了各地的關稅。由於前門火車站周邊商業的興起,崇文門海關成為全國最大的海關。

起初,朝廷還懷疑進京的火車會不會壞了龍脈皇帝的好事,破壞王朝的風水。沒想到鐵路很快就成了朝廷豐厚的財源。那是“源源不斷的錢壹個接壹個地傾瀉下來”,“馬拉火車”之類的蠢事壹去不復返了。從此,所有的鐵路都連到了北京,全世界的財力都匯到了首都。這是壹個需要和生產貨幣的時代,是壹個流通和運輸並行,不斷送錢的時代。歷史上有沒有壹輛火車呼嘯著從四面八方往北京送錢?不要!敢於夢想,夢想中央集權,夢想統壹,所以這還是壹個需要並且能夠實現統壹的時代。有了鐵路,山高皇帝遠的中國從此改變。誰說“蜀道難上青天”?有了鐵路,就可以“變天險為通途”於是就修了川漢路,從川漢到韓晶,很快就到了北京。過去常說“事在四方,在中央”。什麽是“重要”?這是壹條鐵路。有了鐵路,就可以抓住“聖人的堅持”,就可以從幾個基本的撤退原則,變成幾個真正的樞紐。

鐵路進京始末

想當先知,就得當李鴻章,中國自己開鐵路。當運煤的小火車在唐山和徐各莊之間來回呼嘯時,汽笛響到東陵,官員來奏,說火車擾了先帝的靈。慈禧壹聽火了,壹生氣,火車就停了下來,變成了馬車。李鴻章修路失敗,朝廷下了結論:無非是禍國殃民。

但是自從他用海軍費用修了花園,朝廷的面貌就變了,唐山到天津的鐵路終於修成了。其中的曲折艱辛,是人們無法理解的。修路的難點在於文化,據說破壞了農業文明的風水。當時,英國人在上海修建了吳淞鐵路。建成後,法院堅持要拆除。沈葆楨當時是蔣總督,上海在他的統治之下,但他事先並不知道。後來他得知英國商人擅長在上海修建鐵路,於是下令停止。韋德壹句話就把他推了回去:英國商人征用土地,自己修路,與中國政府無關。

原來這條路已經賣給了美國吳淞路公司,取名“普通路”,轉讓給英國商人。英國商人接手後,用了大約壹年時間,全線通車。但與沿線居民沖突不斷,更別說火車運行時,甚至還打死了壹名越過鐵軌搶火車的士兵。原來,李鴻章已派盛宣懷到上海簽訂《吳淞鐵路贖買條款》,規定鐵路定價28.5萬兩白銀,由中國買斷;所有的銀子將在壹年內分三次付清。之後鐵路“聽中國自主”,外商“不問”;在贖款未交清之前,外商可以辦理客運業務,但不允許辦理貨運。

李鴻章認為這條路可以作為“測試中國人對鐵路感情的實驗路線”,壹旦運營效果顯現,中國人就會改變態度。沒想到火車運行會出人命,而且是中國兵。鐵路暫停了,連美國特使都出面勸說,說了很多不應該拆的理由。154上海、江蘇華商也聯名上書沈葆楨,請求寬大處理。但這壹切都沒有用,拆除的命令下達了。

李鴻章買鐵路的時候,很劃算,用現代的話說叫“雙贏”。英國商人想賺錢,而中國只花了不到30萬兩白銀就擁有了自己的鐵路。但是,還是有回報的。

沈從事洋務多年。她怎麽會像慈禧老太太壹樣,不知道鐵路對國家的好處?但是,如果他要以自己的榮譽為代價來經營鐵路,他是不會去做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鐵路運營,他將被扣上“漢奸”的帽子。如果拆了,就毀了洋務派,斷了清派的討論。國家可以賠錢,但自己的榮譽絕對不能賠錢。當時郭嵩燾在倫敦,被扣上漢奸的帽子,寫信給沈,勸他不要拆鐵路。沈和郭本是好朋友,自從被石林襲擊後,就玷汙了郭的榮譽。所以申屬郭,盡量避免接觸。郭的信,他沒有回信,而沈巍寫的是“榮”字。他不需要忠誠或者尋求真相。真的是“奮不顧身”“人怕危險”!所以郭說沈是“因樂委會適時論而得名。”連沈葆楨都會拆鐵路。中國怎麽搞西化?

從“修路風波”開始,李鴻章就頂著“禍國殃民”的帽子,準備從天津開始修路。這壹次,他要謹慎得多。英國商人想承接築路工程,於是臨時在紫竹林附近鋪設鐵路,並請李鴻章邀請天津商人坐火車。這真的很有效。他們發現火車確實比馬車快得多。至於朝廷方面,由於“法越之間事多,交通不便,軍事屢敗”的刺激,奕譞等人轉而支持李鴻章,李鴻章用海軍軍費幫助修繕頤和園。他以“直隸海岸線長,防禦不易,轉運特別困難”為由,要求先修津沽鐵路,再延伸到山海關地區。

於是,天津很快被作為撬動全國修路工程的支點。傑出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親自指揮了這壹築路工程,在天津建成了當時中國最大的火車站——老龍頭火車站。後來工程南下,修建了津浦鐵路。工程北上,終於“泄露”皇城。當火車沖破城墻,轟隆隆地開進北京時,清朝的國王沒有生氣,反而激動起來。經濟利益產生了新的文化認同,連慈禧老太太也投桃報李,乘坐專列趕時髦。

必須要有壹個說法來開路。

鐵路是好東西,當然當然,不說法院怎麽知道的。肯定有個說法,法院怎麽理解?這個故事有兩個版本,我們可以觀察到。壹個是劉銘傳的故事,壹個是張之洞的故事。他們是“文武雙全,壹個輕松,壹個輕松”。

劉銘傳說,俄羅斯和日本是中國的憂慮。俄羅斯開始在歐洲修建鐵路,而且越來越繁榮。會開通海參崴到琿春的公路,但是鐵路還沒有建成,所以不會上馬。十年之內,將是災難性的。日本是個彈丸之地,學西方人的技術,靠鐵路,但對我來說也很難。不建鐵路,就怕共同富裕。所以中國自強不息,不急著建鐵路。

修建壹條鐵路要花很多錢,所以僅僅談論強兵是不夠的,還要談論壹個富裕的國家。要說“鐵路之利”和“從事水利、救濟、商業、礦業、捐贈、旅遊的人”,都有說不盡的好處。但他畢竟是軍人,他強調“打仗特別緊急”。因為中國幅員遼闊,“萬裏向北,毗鄰俄羅斯邊境”,必然要防,“與海港通商,* * *與他國”,所以也要防,不建鐵路很難說國防。

中國十八個省,兵不多,兵不夠。但是,在這個邊界,各有各的心。有兵就自給自足,亡命天涯。國家越大,國防越差,士兵越多,越不需要。如果鐵路開通了,所有的地方都連在壹起了,士兵都會死。邊防、海防由國家部署,中央派出。“將來軍餉權在朝廷,內重外輕,不受疆臣約束。”故事到此結束。

張之洞則說“今日鐵路之用,急開地方貨。”他先算了外貿賬:“洋貨進口,年貨超國貨出口2200萬”。也就是說,每年中國有2200萬兩白銀外流。只有多賣國貨,才能實現外貿平衡,但沒有鐵路和大陸產品,很難出口。第二,用國防的話說:“長江沿岸、遼東三省、秦隴交界壹帶,都有強鄰守著,防不勝防。”因此,需要鐵路來幫助敵人。從哪裏開始修?這個要註意,要在“商賈匯聚之地”,否則“不收鐵路費”,具體來說,“要從北京城外的盧溝橋出發,經河南到達湖北漢口鎮”,也就是從中國中部——中原出發。

說白了,有兩種說法。武人說國防最重要,文人說謀利第壹。但不管是不是軍人出身的學者,都要兼顧文武之道,才能顯得“政治正確”,被視為“第二意見”事實上,實行之後,他們說的大部分都應驗了。尤其是開辟了新的利潤來源,開辟了新的賺錢途徑,是對鐵路的巨大貢獻。

會說會做。

論功行賞,張之洞壹馬當先,從國計民生到工程預算。他知道朝廷最擔心的是“大費難以成”,於是提出“分段修建”。分為四段,“北京到正定為第壹段,再到黃河北岸,再到信陽為第二、三段,再到漢口為最後壹段”。以“每英裏五六千美元”計算,每段鐵路預算大約需要四百萬兩人民幣。

以及“集資的方法,首先以金融為主,以“中國之大,每年集資200萬,似乎仍非無可奈何”;其次,除了鐵路公司照常發股外,還有各省港口豐富、鹽場繁華的地方選擇,“印票股單”由交通、海關兩個部門轉發,即發行股票和債券。這還是壹個“中國式”的想法,不是從“西學中用”的方面,或者說是“自力更生”的方面,聽起來不錯,但是聽起來可行,法院才會批準。妳害怕什麽?我們先做吧。

果然,奏折壹出,就準了,說是今天采納了張之洞的建議,所以天津-南通延期,先處理鹿晗。但是,它改了頭,從漢口出發到信陽。從南到北分為盧溝和漢口試點。批準的預算約為3200萬元,並同意在商業股票和官方資金之外籌集外債。

洪章通知的山洞要盡快打開,以免出現並發癥。但是,他的心情難免復雜。他為什麽要修路,所以起來反對,被鎮壓。而張之洞在其間的斡旋很得人心?十多年來,他壹直倡導鐵路建設。幾乎每次他提出來,反對的人很多,支持的人很少。只是這壹次,從上到下都有人支持他,卻被他搶了風頭。至於張之洞說陸漢祿被修,他不能公開反對,只能支持。私下裏,我不這麽認為。鹿晗路長3000裏,造價約3200萬元。很難修復!所以他說張之洞“大話不實”,最後“怕交卷難,終有壹瀉千裏。”如果他沒有信心,就很難成功,因為法庭將不得不依靠他才能成功。

幾天後,俄國加快修建跨西伯利亞鐵路,朝廷急需東北三省。它聽從李鴻章的建議,下令先遷鹿晗路跑關東鐵路,計劃從古冶林西修壹條幹道,從山海關出到沈陽大吉林,從沈陽到牛莊、營口修壹條支路,總長度為2323裏。再加上撥銀兩億,作為關東修路的專款,李又是監工,所以鹿晗路才耽擱下來。

但是關東鐵路呢?1891年6月,李鴻章設立北洋官鐵局,開始修建關東鐵路。僅過了兩年,房部就以慶祝太後生日為名,向海軍衙門“借”了200萬元,並把修路專項資金全部拿走。還修建了哪些鐵路?1894年,晉唐鐵路已延伸至關外,他在關內,於是修建了約400裏的關東鐵路被叫停。今年8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軍進來,連存放在旅順材料廠的6000噸鋼軌也被搶走。

甲午戰爭戰敗,朝廷總結戰敗原因。其中,鐵路未建成,運送軍隊困難。所以戰後鐵路復興,鹿晗路被朝廷提上日程。就在張之洞的漢陽鐵廠想讓盛宣懷接手的時候,他把擱置已久的鹿晗路交給了盛宣懷。壹個會說話,善於說服朝廷,壹個會做事,知道做事。只有邊說邊做,鐵路才能建成。

先做“西用”。

盛宣懷之所以能做到,是因為他顛倒了“中體西用”,以“西用”為先。“中國式”是用來說事的,不是用來做事的,“西用”則相反。其間的分合和靈活,都是張之洞力所不及的。張以士為師,以“中體西用”為輔,開始了他的西化之路。他認為自己充滿了知識和技能。於是,他開始了業余西化。當它失敗時,李接手,李的替代者是盛宣懷。

李則以“西用”為先,以“中國風”為保證。當“西學中用”為第壹要務時,盛宣懷會代替他,當“中國風”為保障時,他會打出老師的旗號。

什麽是“西用”第壹?以秀魯漢路為例。這麽好的項目怎麽會缺錢?官方資金不足以擁有民間資本,民間資本不足以擁有外資。但是項目啟動的時候是很有講究的,要分主次,輕重緩急。如果以“中國風”為主的話,官方的唐是第壹位的。不過,官方的唐是最不靠譜的。因為當官唐靠的是官場,而官場的用處在於政治,錢是說拿就拿走的。當時,鹿晗路的錢並沒有被李拿去修關東路。而李從東路取來的錢不是又用來慶祝他的生日了嗎?所以官錢為先,容易吃虧。民間資本呢?沒有民事權利的民間資本可以補充,但不能優先。除非法院對民權開放,否則民間資本會認為法院不靠譜,占便宜,不跟著法院走。

真正靠譜的是外資,這是從胡雪巖那裏學來的。當年,如果不借外資——“先用西”,就很難開始西征。如果海關抵押——“中國體育”得不到保障,就很難打贏這場戰爭。這恰恰是棄男而用其策。

中國大修鐵路,全世界都紅了眼。新聞上熱錢來了,大家都想分壹杯羹。除了巨型鐵路本身,比鐵路更大的工程是鐵路沿線的城市開發建設。哪個國家的首都會對這片熱土無動於衷?從1896年到1906年,盛宣懷作為鐵路監察部長,當了9年“築路人”,先後借外資180萬兩,修了2100多公裏,是前30年的6倍,甚至超過了民國前20年(65438。最重要的是,鐵路不僅貴,而且有利可圖。1905,鹿晗路分段建成通車。僅這壹年,凈賺237.5萬兩白銀,1906年,凈賺353.4萬兩。外商壹年可分得盈余白銀多達60萬兩,各地士紳都紅了眼。這次讓朝廷著急的不是白銀外流,而是外資讓民間資本著急。

於是,盛宣懷的“路貸”成為晚清白銀外流到“不差錢”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