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祖祠的意義
重修祖祠的意義,祠堂是在歷史上順應時代應運而生的產物。因為我們中國自古有尊宗敬祖的優良傳統,而祠堂裏面傳承的文化非常重要的,祠堂破舊了是需要重修的,下面是重修祖祠的意義。
重修祖祠的意義1壹、修建祠堂,修族譜,這是壹件好事情。
我們的根在哪裏?就在族譜;我們的寄托在哪裏?就在祠堂。
我們應該鼓勵修建祠堂。修建族譜,舉辦族人大會。但是我們也反對那壹種浮誇的,超級浪費的奢侈型的族人聚會。很多人評價中國人是實用主義,中國人沒有信仰,比如說去廟裏也好,去觀裏也好,燒香,燒頭炷香燒,很大的香,然後跟神或佛說,我今天燒香,妳要保佑我,什麽生意興隆啊?賺很多錢等等。這是典型的等價交換。
因為我們與祖先交換習慣了。壹個中國人,妳可以是無神論者,有神論者,但是妳必須敬養祖先,這種思維是在中國人的血液裏。
我們為什麽供養祖先,因為祖先能夠保佑我們,給我們帶來平安,這是我們供奉祖先的理由。這個理由壹說破就覺得挺搞笑的,但這恰恰就是現實,這說明了什麽?說明我們是在祖先的庇護下成長,祖先就是我們的根。興建祠堂也是更好的供奉我們的祖先,讓我們心裏更加的踏實,神佛面前,祖先似乎離我們更近。
重新修祠堂,修族譜,就是讓我們進壹步認識祖先曾經的輝煌,也激勵了這些後世子孫們,必須要努力,否則對不起祖先,成不肖子孫。所以這絕對是好事。
二、居廟堂之高,盛世修典。處江湖之遠,盛世修祠堂。
本質上是壹樣的。修祠堂、拜家譜,榮耀祖先,流轉傳承,就是精神價值感的時空滿足;修家譜、建祠堂是民間對官方信仰的模仿;精神有所依托,行為有敬畏,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民間精神需求,宜疏不宜堵。需要引導這種現象,避免修祠堂、家譜過程中的強捐等不合法不合理行為。
首先說明壹下。這種現象在南方較多。因為歷史上的原因,尤其是60年代,北方祠堂、家譜壹段時間被破壞了,清除的比較嚴重。而南方由於山高皇帝遠,遠離政權中心,丘陵、山地地形信息閉塞,祠堂、家譜信仰保留下來較多。筆者所呆的福建,祠堂林麗、恢宏,這類民間信仰比比皆是。
比如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黃家祠堂(哈佛大學著名教授林耀華寫的《金翼》、《義序的宗族》就是以黃家祠堂為背景),世界聞名。壹度因為拆遷鬧的紛紛揚揚的福州臚雷陳家祠堂(陳家後人有著名學者陳景潤家、將軍陳少寬)。筆者也參觀過民國時期林森主席建立的林家祠堂。
1、價值宣言,形式上的光宗耀祖。
改革開放30多年後,解決了溫飽,小康問題之後。農村人也有了更多精力、金錢來考慮精神世界的滿足。人是價值的存在。修祠堂、拜家譜,就是精神世界價值感的時空滿足:修祠堂,空間上展現了這種生命存在價值感;拜家譜,時間上展現了家族不斷代,流轉接續,興旺發達。無論是修祠堂好,拜家譜也好,本質上是情感上鏈接與祖先的通道,展現成功的精神價值。
修祠堂、家譜,壹般多由家族中有威望,事業成功的人擔任牽頭人,經費自願認捐。不成文的規定是多捐者總能在形式上留下濃重壹筆,或在祠堂牌匾上留名,或在家譜上留下重要位置。這何嘗不是壹種榮耀。
2、祖先崇拜,民間信仰的空間寄托。
中國的歷史是官方的歷史,有家廟、天壇、孔廟、尚書廟等紀念活動場地;有史官記述歷史等。歷史以來是不允許民間公開建廟修家譜的。但壹直以來,民間對官方的模仿體驗壹直就存在。修家譜、建祠堂就是對官方信仰的民間模仿。
學術上稱呼民間信仰為中國第六種宗教。民間信仰包含了祖先崇拜、地方神靈信仰(如媽祖、臨水夫人、將軍廟、天後宮)等。所謂的宗教信仰必然是有程序化的儀式、宗教活動場所、成文經典教義書籍等內容。民間信仰中家譜就是文本,祠堂就是空間場所,逢年過節的祭祀拜譜就是儀式。
對祖先的崇拜古已有之,逢年過節祭祀祖先,合情理。今天的國家法定節假日清明節,從法律上肯定了國家承認這種祖先信仰的合法性。讓我們對祖先追思懷念,珍惜當下。而修建祠堂、族譜,精神有所依托,行為有敬畏,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而為了榮耀祖宗,必然在實際上發奮圖強,這也是有壹定現世價值的。
重修祖祠的意義2宗祠,又稱祠堂,姓氏意識強烈,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堂宇,也是家族議事、供奉祖先、傳承禮德、團結族人的重要場所。宗祠原為“追遠、根本”的目的而興建,所以在建築規制上體現出禮尊而貌嚴。它既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也是鄉土文化的根。
宗祠文化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埋藏深厚人人文根基,它涵蓋了祠堂、祠產、祠約、祠堂建築規制、祠堂陳列格式、祭祀禮儀,以及宗譜家乘、行派世系、傳記事略等領域,是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宗祠的興廢與時代的變遷緊密相連。在破“四舊”的年代,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宗祠及宗祠文化遭到了空前的破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以來,盛世修史,宗祠復興也應運而生。各村的孝子賢孫,克己復禮,為復興宗祠拼搏不已。
祠堂建築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從尊宗敬祖,保護文物的藝術和資料價值出發,紛紛重修宗祠,既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延續其傳統特色和環境風貌;又結合區域地理,豐富宗祠文化內涵,通過和諧的建築風格,引發民眾內心的認同感,升華為心靈的歸宿。
舊時,祠堂講究采光,以適應風水術的要求,格局不能隨意設置,要受封建禮制約束。如開三山門和門前設置門當戶對(石鑼石鼓)、石獅,族內必須有科班出身而入仕的人;祠堂門前的照壁若要鑲嵌麒麟,腳的站跪姿勢應按族人官階品位而定。
祠堂門前會為取得功名的族人設立旗桿夾,以資彰顯並激勵後輩。後人可以通過了解祠堂的格局,進而了解村莊的發展歷史。當妳走典雅壯觀的祠堂,就能了解到中國傳統建築的壹些特色。
祠堂意義
祠堂是歷史的教科書之壹,它用自己獨特的存在方式詮釋壹個村莊的時代文明。透過祠堂,人們可以約略看到壹個村莊的'發展,起了重大推動作用。這些傑出的人物分布在各個村莊,他們的故事伴著祠堂沈澱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已經被漸漸淡忘;而有些,因為特殊的原因,也許還不曾被人所周知。
祠堂中記載的名人事跡,既讓傑出人物名留青史,萬古長青,又鼓勵著後代從他們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來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充實人生,奮然前行,為社會的發展貢獻更多的個人力量。
充分利用好宗祠文化資源,引導宗祠活動的健康發展,剔除封建迷信成分,發揮宗祠文化“以德育人”和凝聚力量的功能,培育時代道德風尚,讓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先進文化占領祠堂陣地。如此,才能讓傳統宗祠文化在新世紀的文明建設中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重修祖祠的意義3祠堂文化
祠堂作為文物建築,承載了諸多歷史、人文、科學、藝術、建築、民俗等信息,是我國珍貴歷史文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幾十年來,祠堂的文物價值得到了更集中的關切,全國及各省市都將祠堂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且成為迅速增加的文物保護單位。
在很多祠堂的墻壁上,往往掛有“家訓”、“族規”、“家法”內容的牌匾,它包含了以“忠信孝悌”為核心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
其中有些如“君臣父子”、“三從四德”等封建思想,是屬於我們需要批判的封建糟粕,但有些內容,如敬長老、孝父母、友兄弟、尊師長、睦近鄰、崇儉樸、恤孤寡、戒淫逸、戒奢侈、禁賭博等倫理規範,包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美德,對今天形成“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也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祠堂的文化意義
祠堂,不單是維系海外鄉親與本土血緣關系,同時也是給鄉親以及所有後代子孫了解祠堂文化,了解當地文化發展史的壹個重要載體。
祠堂,可以說就是壹個民俗博物館,又可以說是壹部家族變遷史。 傳統中國人對於宗祠的感情,樸素、淳厚,無可扼制,無法割裂。
無疑,宗祠是傳統中國人心中血緣崇拜的聖殿,是靈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脈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標誌。興旺的家族,四時祭享、香火不斷;衰敗的宗族,祠堂殘頹,香火斷絕。它以血緣為基石,以親情為紐帶,穿越漫長的時空隧道,使後人保持著與祖先心靈的溝通。
在以血緣為坐標的宗族關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聯結點。讀懂了祠堂,也就讀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諦。
祠堂的文化價值
每壹座祠堂背後,都凝聚著世世代代許多人的情感。這種情感天長日久,延伸成為壹種文化,壹種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
家族文化是中國宗祠文化的呈現。家族文化縮小了就是小家文化,放大了就是民族國家文化,祠堂是家族文化的支點所在,所具備的尊敬先人、崇揚賢德、教化後人、凝聚人心的作用,與建設和諧社會壹脈相承,不謀而合。家和則國和,族興則國興。祠堂裏的祖訓族規,那些教人學好向善、愛國興家的內容,是祖國與民族永恒歷史文化價值的承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