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認為,人若生於世,應尊天意,立天,立地,立人,至誠,正直,自尊,博學,通情達理,修身養性,持家有序,治國平天下,努力達到聖賢境界。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總結的橫渠四句話就體現了管雪的主要思想:“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承前啟後,萬世太平”。
《觀羅》和《卓敏》中的新學派都植根於《易經》和孔孟思想,在發展過程中相互吸收、融合、批判,其中也包括對佛教的批判和吸收,這是整個儒學史的壹個* * *特色,但在本體論、認識論、辯證法、和諧論和教育主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
1.氣本論——氣太虛,萬物氣化。
宇宙和世界的起源是物質還是精神,壹直是哲學最基本的問題,也是每個哲學家必須回答的問題。中國古代哲學家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壹是認為“心”或“理”是宇宙的本源;第二,氣是源頭。張載認為,“氣”或“元氣”是最高的體系,是人類和萬物的最初基礎。這個“氣”或者說“元氣”包括了陰陽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是相互依存、對立互補、升降的,在這種關系的互動運動中,產生了人和萬物。可以說,張載是中國歷史上和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最傑出的代表。
張載繼承和發展了“太虛”這壹古老範疇,並對其進行了改造和揚棄,用以表述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物質運動的基本狀態,提出了“太虛即氣”、“氣即本體”、“氣化萬物”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同時論證了氣無生無死的物質永恒論。從張載開始,古人認識物質世界的理論系統化了。
張載認為,宇宙的本體,萬物的起始基礎是氣,萬物源於氣化,各種形態的萬物都是氣的不同表現。無論是聚集成具象的“存在”,還是分散成無形的“虛無”,其本質都是存在,而不是“虛無”。當說“太虛則氣,無有也。”因為物質的氣體作為宇宙的本體,只是有不同的存在形式,而不是物質本身的消亡和消失,氣體是永遠存在的。這樣看來,張載關於世界的物質統壹性和物質永恒性的思想是古典樸素唯物主義的最高成就。
二、辯證法——壹物兩體,運動必有機。
管雪在“太虛即氣”的原始本體論基礎上,闡述了宇宙萬物的矛盾運動、發展變化及其規律,以及解決矛盾的方法,許多見解相當深刻精辟。
張載認為,氣的自然狀態是無形的、太虛的,氣的基本特征是動與靜,充滿了宇宙的混沌,不斷地發生著“滯與凝,健與暢”等不同形式的變化。萬物的生死,動靜的變化,都是氣的各種變化的體現和結果。太虛氣之所以能不斷運動變化,是因為太虛氣是陰陽合生的。太虛是壹種陰陽不分的混沌狀態,又稱元極。陰陽分太極、無極、太極,太極生兩器——陰陽。任何事物都是由陰陽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太虛之氣包含了矛盾的兩個方面:殷琦和楊琪。陽的特點是清、浮、升、動;殷琦的特點是濁、重、降、靜。陰陽同體,相互對立,相互鬥爭,相互激蕩,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萌發。所謂“獨陽不生,孤陰不長久。”這種陰陽關系的運動變化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和動力。
3.認識論——嗅覺的知識和德性的知識。
在認識論方面,管雪提出了“聞知”和“德性知”兩個概念。這是中國古典哲學關於認識和知識論的壹個創舉。張載認為,人的知識是通過與眼、耳、鼻、舌、身等外界事物的感官接觸而獲得的,即“所聽所知”。但是,我們並不能完全理解世界上有形的東西,更不能窮盡世界上無形的東西。要做到面面俱到,就要有比耳聞目睹更廣更深的知識,也就是“德性之知”。人類認知的過程分為嗅覺知識和德性知識兩個階段,即所謂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張載進壹步認為,只有德性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才能反映萬物的本性。“妳老老實實知道的是天道良心,而不是壹點知識。”(《正夢程明》)。在討論人類認識的來源時,我們看到了感性與理性、有限與無限、相對與絕對、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並進行了精辟的闡述,從而對中國古代認識論作出了重要貢獻。
人性論——天地之性,性情之性。
張載總結了先秦以來的人性論,吸收了各種學說的優點和長處,創立了獨具特色的管雪人性論。
管雪認為人和萬物都是由“氣”產生和構成的。因為氣的濁、細、清、偏、稠不同,所以物與人不同,所以氣的本質就是人與萬物的本質。據此可以肯定人和萬物都是有性的,人和萬物的本性都來源於“太虛之氣”因此,性是永恒的,先天的本性是純潔的,只是出生後有不同的身體條件、生理特點、家庭環境、自然環境。這些外在因素是人與生俱來的,而天地結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後天天性就是“性情性”性情中有善惡,有清有濁,決定了人性的多樣性。就這樣,張載創立了人性二元論。
天地之性誠實圓滿,是善之源,性情之性善惡,是惡之源,是人欲的體現。迄今為止,管雪已經對爭論了壹千多年的性善論做出了總結和合理的解釋。犯錯作惡在性情上是惡性的。要成為聖人和君子,必須改變性情的本質,去掉性情的遮蔽,回歸和彰顯天地之性。改變性情本質的方法是接受教育,學習禮儀道德,益氣聚義。“高尚精神的培養必須是仁義的集合,然後妳才能培養高尚精神...義者,克己也。”聚義積善也是好的。只有積累了善、克己、恒心,才能不斷改變自己的性情,獲得正直、正直,從而達到聖賢君子的境界。天地之性、性情之性的學說不僅為人性的善惡提供了合理的解釋,而且為天道與人欲的區分提供了理論依據,是對中國古代人性論的重要貢獻。朱稱贊張載的人性論是“聖人的偉大貢獻,有利於後世的學習...,這是以前從來沒有提到過的”。(《齋藤優子語》)
5.太極理論——易經窮究,辯證探索。
《周易》作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北宋學者將《周易》研究推向了壹個新階段。張載《橫渠易說》代代相傳,研究特色顯著。他的辯證法思想內容豐富、論證全面、意蘊深刻、理論準確。他是中國古代的辯證法大師。
①長於《易經》的發掘。作為壹種現實的人生素養,它是參與社會變革的理論武器和信仰原則。他“胸懷天地,壹生為民。”“承前啟後,萬世開太平”的誌向、試驗田和漸進式改革的政治主張,都源於《周易》的仁義智慧。
②首次提出了“自然變化”和“書變”的概念,劃清了主觀與客觀、自然真實與圖形表達的界限。
(3)創造了《周易》關於宇宙本體的太極理論,如“無極太極”、“太極陰陽”、“壹命二命三生”等。它提出了壹些重要的概念,如“太虛則氣”,“氣有陰陽,促漸化,出其不意而合於神”,氣是壹種東西,與精微不同。也就是說,氣作為最基本的物質,以不同的形態存在,或聚或散。不能用感官直接感受,但清晰時可以用眼睛和耳朵看到(正夢太和篇)。從而明確了宇宙的物質性與佛道“空”“無”等概念的界限。
④《周易》辯證法的新發展。張載在描述事物矛盾運動的壹般過程時,提出“有象則正,正必反;有壹個著名的論斷,反對斯裏蘭卡的敵人必須和解。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由陰陽兩個對立的方面組成的,它們既對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剛柔相濟。最終的結果是“和諧”和統壹。”“和諧”是各種因素和事物不同對立面的統壹,而不是單壹的。同壹事物的簡單添加和重復。張載壹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著書立說,教書育人。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促進了關中教育的發展,繁榮了管雪,教育了人民,造就了大批學者,改變了關中民風。
張載的管雪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育人,改性情,求聖人。
張載認為,人的本性沒有錯,就是天地之性,只是因為性情的阻撓和堵塞。為了使人變得善良,我們必須通過教育、學習來改變自己的性情,回歸善良,從而成為有道德的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達到聖人的境界。
第二,年輕的時候教,長的時候學。
張載非常重視教育理論的研究,有獨到的見解。認為對人的教育應該從早期開始,進行胎教。“小的時候教,大的時候學。”關註孩子的心理,創造良好的環境,開發孩子的天性,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和道德行為,長大後不斷學習,不斷強化,最終造就有用的人才(引自張子)。重視早期教育和繼續教育是張在觀教育思想的又壹特色。
第三,立誌學習,勤勤懇懇。
張載認為“誌”是教育的大前提。壹個人要學知識、做官,就要“立誌”、“正誌”。“如果人們不遠離自己的興趣,心不在焉,他們將壹事無成。”有了遠大的目標,就要勤勤懇懇去實現目標,實現理想。(《經學之洞》《正夢誌當》)
第四,循序漸進,博學多聞,深思熟慮。
張載還對學習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認為學習和求知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妳不能不打斷,也不能急於求成,坐等教誨。老師應該按順序教,學生應該按順序學。他還認為,學習的漸進過程應該是“三年期”,學者每天從早到晚,從日到月,到三年大綱,都要刻苦學習。經過這樣循序漸進的努力,學習是可以成功的。要想在學習上取得成功,妳還必須知識淵博,思維縝密。(《經學之洞》)
第五,用心學習,懷疑求新。
關於閱讀方法,張載強調人類思維的主要器官是“心”。為了仔細地思考,細致地觀察,就必須讓頭腦壹直在場,壹直存在,如果妳對它有疑問,妳就會獲得新的知識,知道新的原理。因此,他提倡學習的方法和求知的精神(張子語錄)。張載關於讀書求知方法的論述要點概括為:用心、熟習、細思、常、不懈、解惑、求新、不扶、不長、講理論、開拓、落實、貫徹。張載關於讀書求知方法的論述,被後世學者反復評價。如朱《近思卷三》說:“此論甚宜,若不去舊地見新意。”
第六,啟發誘導,因材施教。
作為壹位傑出而成功的偉大教育家,張載對教學原則和教育規律有著獨特而深刻的論述。張載主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說服力,啟發和引導學生的知識意識和學習興趣。同時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滿足各類學生的不同需求,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管雪提倡的具體教學方法主要包括:
(1)“兩頭敲”法。這是對孔子教學方法的繼承和發展。即從正反兩方面解釋問題,或者從原因和結果兩方面分析問題,讓學生明白問題的正確答案。“不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無知。就是因為妳提問,仲尼窮盡兩頭,空空如也。”
(2)“鐘扣法”。張載解釋《禮記》說:“善待提問者,如敲鐘;敲小的會響;敲大的會大聲的敲,淡定的等。那就盡力而為吧。不善於回答問題的人與此相反,這才是學習之道。”這段話說:“洪鐘沒聽過音,扣扣是音;聖人從不知,而知於問,能則善用,而不是等他問了以後再教。"(《正孟中正》)。
③“時雨法”。張載認為,人的教育就像“及時雨”。只有適時授課,及時答疑,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4“不談法律”。張載認為。有些知識是不需要討論的,壹問就知道,知道了就知道,所以不需要談論,更不用說談論了。他說:“聖人之學,不在講壹篇文章。說話的人如果有疑惑,壹定要問清楚,分清之後才知道。壹個讀書人如果懂點什麽,就能決定自己能不能自決,何況理論。意思是問,知道,有沒有可能。自己做決定,不受老師能力的影響,自己決定是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意識,這也是啟發誘導的重要方法。
七、虛心求知,擇善而從。
張載認為,學習知識,壹定要心胸開闊,思想開放,這樣才能接納萬物,融合各種知識,進入神的境界。虛心就是不把已有的東西放在心裏,幹擾對新知識的接受,所以虛心就是“靜心”和“安靜”。張載說:“天地以空為德,最好是空。虛者天地之祖,天地從虛而來。”(張子語錄)。“靜是善的基礎,空是靜的基礎,靜還與動相對,空為壹。”“與天同源即空,要做事實,故稱實。”“天地之道,無非虛實,人須從虛實中求真。聖人空,擇善而精。”(張子語錄)。張載主張人必須擺脫“意、要、實、我”,才能達到至誠、存德、清靜。我們要學習各種各樣的人物,不要羞於提問,要選擇好的,跟著學。
八、學貴有用,道濟天下。
張載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改變氣質,成為聖賢。教育必須以道紀為重,利益眾生。教育學生對世界和人民有用。所以特別強調“學有所值,用有所用”,“學以致用”,反對學而不用。這是管雪學風的突出特點和優勢。張載認為,研究聖人是為了消除國家和民族的後顧之憂,聖人如果不為國家的人民擔憂是沒有用的。北宋是中國君主專制史上壹個特色鮮明的朝代,思想學術相對自由,儒釋道的發展和研究都達到了壹個新的階段。與此同時,傳統工商業和自然科學的發明創造也空前活躍。
張載不僅在儒學和周易研究上獨樹壹幟,而且在自然科學研究上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第壹,突破地心說。
“星星不會動,它們純粹與天空有關...日月五星逆天,與地相關者也...慢者有之,不均者也,七策之性質也不同。”它突破了自古以來的地心說,以星辰為中心將天空視為壹個整體,金、木、水、火、土之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人們對宇宙認識的歷史性突破。
第二,天體運行論。
管雪認為“運動必須是有機的,而且運動不是來自外部的。”張載指出,日、月、星、辰(稱為“七政七廢”)等天體都有自己的運動規律,其運動的盛衰都是源於自身的機制,而非外力。
三、天體左旋和右旋理論
張載明確指出,太陽、月亮、星星都是沿著天體左轉的,只是自轉有點慢。肉眼看來是向右旋轉的。左旋和右旋其實是相對的,講的是地球自轉和其他天體公轉的相對關系。他進壹步指出,日行壹次,月行十三度,所以月行是“右邊最快”,“右邊日行慢”。雖然不準確,但是很大的進步。
第四,用氣化理論解釋天文歷法的地理現象。
比如“太陽的性質是陰,月亮的性質是陽,所以當月亮照耀的時候,它就會自給自足。”也就是說,在新月的時候,月亮的本質作用於太陽,產生月食。滿月時,太陽的精華作用於月球,導致月食。根據這壹理論,對四季更替、寒夏交替、潮汐漲落、雷電、霜雪雨露等自然現象也有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