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老城區的街道呈井字形,故宮位於井字形街道的中心,占地6萬平方米,古建築114。按照建築布局和建築序列,沈陽故宮可分為三部分:東路是努爾哈赤時期修建的大正殿和十王閣;中路是清太宗年間修建的大中型闕,包括大清門、崇正殿、鳳凰樓、清寧宮、觀居宮、延慶宮、祈福宮等。西路是文隋閣,乾隆年間加建。整座宮殿亭臺樓閣,殿宇高聳,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編輯此部分的建築結構
大正殿是壹座八角形的樓閣建築,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莊嚴。大正殿用於舉行皇帝登基、發布詔令、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士兵凱旋等盛大儀式。十王閣是八旗左右翼王公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同室的現象在歷史上並不多見。從建築上看,大正殿也是壹座亭子,但體積大,裝飾華麗,故稱宮殿。大正殿和10呈八字形排列的亭子,以少數民族的帳篷殿為原型。這些11的亭子就是11帳篷的體現。帳篷可以移動,而亭子是固定的,這顯示了滿族文化發展的裏程碑。
崇政殿,俗稱“金王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整個大殿為木結構,五室九檁,分門別類,前後有走廊,四周有石欄桿。殿體柱廊呈方形,瞭望塔下有壹個吐水的斬首頭像,頂蓋有綠色鑲邊的黃色琉璃瓦;寺廟的柱子是圓形的,兩根柱子由壹條雕龍連接。龍頭伸出屋檐,龍尾直入殿中,將實用性和裝飾性完美結合,增添了殿宇的帝王之氣。此殿是清朝太宗每日訪朝處理重要事務的地方。公元1636年,這裏舉行了晉末改國號為清朝的儀式。崇正殿北端的鳳凰樓,三層,是當時盛京最高的建築。
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壹座古老的宮殿建築群,而且以其豐富珍貴的藏品聞名海內外。故宮博物院陳列著舊宮遺留下來的大量宮廷文物,比如努爾哈赤使用的寶劍。
大正殿,俗稱八角殿,建於1625。它是清朝皇帝努爾哈赤修建的重要宮殿,也是盛京宮中最莊嚴神聖的地方。原稱大衙門,1636名為儒艮殿,後改為大正殿。八角重檐,尖尖的,八面出廊,下是須彌座。大殿頂部鋪有黃色琉璃瓦,鑲有綠邊,中間是火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鏈子,分別與力士相連。殿前有兩根明柱,各有壹根金龍盤柱,殿內有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廳內有寶座、屏風、煙竈、香亭、鶴燭臺。此殿是清太宗舉行重要儀式和重要政治活動的地方。1644年(順治元年),福臨在此登基。
崇正殿俗稱金王殿。前後廊為硬山形,殿頂黃色琉璃瓦,綠色鑲邊,前脊五彩琉璃龍紋,焰珠。五室寬,三室深。這座寺廟裝飾著五顏六色的裝飾物。內王座和屏風;兩邊有熏爐,香亭,燭臺。在寺廟前平臺的兩個角落,日晷位於東方,劉佳位於西方。這座大殿是清朝唐太宗接見大臣、宴請外國使節和處理重大事務的地方。“東遊”的皇帝們在這裏舉行“展山陵”等慶祝活動。
十王亭呈八字形位於大正殿兩側,是滿族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築中的反映。這種建築布局在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亭東側五亭自北向南依次為左翼王亭、黃旗亭、正白旗亭、白旗亭、正藍旗亭。西側五亭依次為右翼王亭、旗亭、正紅旗亭、紅旗亭、藍旗亭。是清初八旗主旗貝勒和大臣們商議處理政務的地方。
文水閣建於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專為存放《文隨閣四庫全書》而建,館內也存放了古今圖書的集成。亭子後面是楊希齋,那裏有壹個讀書的遊廊。
鳳凰樓建在壹個4米高的青磚橋臺上,有壹個三落的倚山遊廊,頂上有黃色琉璃瓦和綠色鑲邊。此樓為盛京第壹高樓,故有“鳳凰塔黎明”、“鳳凰塔觀景塔”之稱,盛京八景之壹。鳳凰樓上有乾隆禦筆題寫的“紫氣東來”匾額。
380年前,農歷三月初三(今年四月11),努爾哈赤率兵從遼陽遷都沈陽。從此,沈陽從壹個邊陲小城發展成為壹代帝都。從那時起,沈陽市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如今的中街依然保留著當年的格局,故宮依然是沈陽最吸引人的建築。
日前,古故宮宣布將恢復戲臺和甲寅殿原貌,這將是故宮成為世界遺產後規模最大的古建築修繕工程。戲臺和甲寅殿修復後,故宮幾乎所有的古建築都將恢復原來的歷史面貌。
編輯這個歷史謎團
建造時間
1625年三月初三早晨,努爾哈赤渡過渾河,進入沈陽城建都。但是,作為首都城市象征的皇宮是何時開始修建的,在清朝的史料中並沒有記載。沈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嶽解釋說,這可能是因為修建宮殿是浪費百姓的錢財,尤其是在戰亂的那些年,百姓生活困難。不像明軍剛定都沈陽就建宮殿。所以歷史學家對建宮這件大事采取了回避的態度。
有些人推測紫禁城是在漢王遷都之前建造的。童悅認為這種說法不太可能。因為努爾哈赤上午決定遷都,當天下午就走了。在決定遷都之前,不可能開始建造宮殿。童嶽說,故宮最早的歷史記載是1627年正月初壹,皇太極在大正殿舉行儀式。根據沈陽的天氣情況,大正殿應該在6月1626+00前完工。
據報道,1621年3月,努爾哈赤率八旗橫掃遼東,不到十天就攻克了沈陽、遼陽等70余座城市。攻占遼陽後,老汪涵手下的所有大臣都想回撫順老家。努爾哈赤胸懷寬廣,決定從薩爾滸遷都遼陽。1625年,努爾哈赤再次提出遷都沈陽。努爾哈赤認為沈陽可以進攻明朝和蒙古,但可以在壹天之內回到薩爾滸的老家,離開重鎮遼陽,避開明朝的風頭。
3月3日(農歷新年)早上,我們決定出發。當天下午,數十萬八旗子弟出發,於當晚抵達沈陽遼陽交界處的虎皮哨所。4日早晨,努爾哈赤渡過渾河,進入沈陽。努爾哈赤定都沈陽後,加固了明城墻,修建了八道城門,將城內十字形街道改為井字形格局,並在城北修建了漢宮居住。
皇太極的宮殿是紫禁城嗎?
建都沈陽後,王公們在城裏修建了宮殿。康熙年間,地圖《盛京城闕圖》中記載了十壹王府,其地位遠不及四貝勒王府。當時的四貝勒宮中記載的只有戴珊的府邸,如曾經掌權的皇太極。童嶽分析,這是因為四大貝勒中,除了戴珊和皇太極,其他兩位貝勒後來都犯下了滔天大罪。按照清朝的制度,他們的宅邸自然沒有記載。
專家認為,皇太極宮殿的記載缺失,恰恰說明故宮是在他的宮殿基礎上建造的。過去,故宮的大正殿不屬於皇宮。童嶽介紹,大正殿解放前還是開放的,沒有圍欄,是它和故宮中間的住持宮之間的壹條路。大正殿的廣場就像現在的城市廣場壹樣,也是重大活動的會場。新中國成立後,為了保護故宮古建築,在大正殿和十王閣周圍修建了圍墻。所以,現在紫禁城中間的建築就是傳統的宮殿。專家推測,這應該是皇太極的宮殿。皇太極即位後,並沒有留在努爾哈赤北部的漢宮,而是用自己的宮殿建了壹座宮殿。沒有新的宮殿也是擔心浪費人的錢,簡單的擴建持續了很久,直到1632主體建築完工。
謎團三:莊公主投降洪承疇了嗎?
莊妃,即孝莊皇太後,是清代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她幫助年僅六歲的福臨戰勝多爾袞等強大對手登上皇位,還幫助康熙滅了鰲拜。在入關前,莊妃最傳奇的傳說就是她說服了曾經誓死效忠的明朝冀遼總督洪承疇。
晉松戰役失敗被俘後,洪承疇被關押在紫禁城的三官廟裏。皇太極多次派人投降,洪承疇不理他,甚至絕食。後來漢朝的官員範文程去投降了。他發現洪承疇刷了幾次衣服上的灰塵,就回去告訴皇太極,洪承疇要“死”了,美女投降的計劃開始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洪承疇躺在床上,這時壹個可愛的少婦走到面前,輕聲叫了壹聲“大人”,然後表達了對洪承疇忠誠的敬佩。洪承疇立刻感受到了被關心的溫暖。世界上有這麽壹個認識他的美人。他不禁想起自己居高臨下的威風和家裏漂亮的妻妾,對死亡的渴望立刻動搖了。美女見機行事,送上壹杯香茗。多日不吃東西的洪承疇,喝了之後立馬神清氣爽。美女走後,洪承疇覺得世界很美好,決定定居下來。
相傳這位美女就是莊妃。童嶽介紹,這些都是野史中的傳說,沒有文字記載。據史書記載,皇太極親自到三官廟拜見洪承疇,並親自給洪承疇穿上貂皮大衣,於是洪承疇跪下了。童嶽分析,皇太極投降前,可能有美女做投降的前期工作,莊妃投降也有可能。
漢王匆忙遷都只是為了保護龍脈?
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率領八旗軍隊以勢不可擋之勢挺進遼東,將都城從赫圖阿拉遷至遼東重鎮遼陽,修建了大量的建築和宮殿。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淩晨,努爾哈赤突然召集群臣和貝勒商議此事,提議遷都盛京(今沈陽)。群臣立即強烈反對,但努爾哈赤堅持自己的主張。
努爾哈赤為何“倉促遷都”?民間壹直流傳:努爾哈赤信奉“傳統風水”,按照風水先生的指示,在當時的東京西南角修建了娘娘廟;在東門修建彌陀寺;風陵山腳下建起了數千座佛寺,用三座寺廟來鎮住龍,讓龍脈繼續做王。
但三廟只壓制了龍頭、龍爪、龍尾,城內的龍脊梁沒有被壓制。於是龍壹弓腰,就飛走了,向北飛到渾河北岸。漢王以為龍是天上來的,命他在龍乾之地另建壹城,於是壹座新城拔地而起,取名“奉天”。因渾河古稱神水,河北岸為陽(風水學中關於陰陽的規定是:山之南為陽,水之北為陰,水之南為陰,水之北為陽),故又稱“沈陽”。
當然,這個傳說似乎太神奇了,但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李治廷教授和沈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嶽表示,風水歷來是建都、建城的首要之地。沈陽地處渾河之陽,渾河與遼河相連,遼河與大海相連。可謂“風水寶地”。
不過,兩位專家也指出,努爾哈赤移師沈陽的主要目的應該是戰略進取。首先,沈陽是壹個四通八達的地方,地理位置對當時的滿族非常有利。北有蒙古,西有明朝,南有朝鮮,進退自如。其次,前首都遼陽滿漢民族矛盾嚴重,而沈陽當時只是壹個中等城市,人口少,便於管理,避免滿漢矛盾激化。
沈陽故宮是什麽時候開始修建的?
由於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沈陽故宮何時開始修建壹直是歷史上的壹大懸案,也是史學界爭論的焦點。
沈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嶽說,這可能是因為修建這座宮殿是浪費人和錢,清朝統治者認為不值得提倡,而且修建這座宮殿本身就是給皇帝建壹個家,所以史書上沒有必要寫具體的修建年份。但幾年前,鞍山市文物站的壹名工作人員在當地發現了壹本侯氏族譜,裏面關於遼陽東京城和沈陽盛京城的修建記錄非常詳細。據《侯氏族譜》記載,曾負責為沈陽故宮燒制琉璃瓦的侯振舉壹家,於天命九年遷居沈陽,再造了行宮、龍塔、鳳闕、三陵。據此有專家推斷沈陽故宮應該是天命九年,也就是1624年修建的。
2003年6月5438+10月65438+5月,沈陽晚報發表了壹篇題為《沈陽故宮建於哪壹年?沈陽故宮博物院院長、研究員、先秦史專家支經過多年考證,認為沈陽故宮博物院的始建年代應為1624(天命九年)。
但童主任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認為侯氏族譜中所說的“天命九年”指的是侯振駒家遷到沈陽的時間,而不是說侯振駒遷到沈陽後馬上開始修建故宮。童嶽認為沈陽故宮的修建應該從1625開始,原因有二:壹是1624年,東京城還沒有建成,很多貝勒大臣還在忙著修建自己的住所。努爾哈赤在下達遷都命令之前,不可能在沈陽建紫禁城;其次,努爾哈赤住在城北的漢宮,不在故宮。如果沈陽故宮是1624年動工的,那努爾哈赤為什麽住在故宮旁邊而不是紫禁城?
沈陽故宮的“總工程師”是誰?
這些清代的宮殿建築是誰設計的?誰建造了它?這壹次侯氏族譜也揭開了冰山壹角。
家譜中記載了這段話:“大清高宗決定伐遼陽,即建東京之都。天命七年,建八角金殿,需彩釉龍磚,彩瓦,即命於曾祖父充分發揮巡撫之功,特賜傅謙短職。後於天命九年遷都沈陽,再造行宮、龍塔、鳳闕、三陵。它還讓600多名壯丁由丈夫和軍官們駕駛。曾祖父俞竭力侍奉,大工遂成盛世。選十七個手藝人,都盡力伺候。……"
佟嶽認為,這段話說明侯振舉與沈陽宮的修建有很大的關系。從上面的話來看,侯振舉應該是故宮建築的負責人之壹,但考慮到沈陽故宮很多建築都是滿蒙風格,侯振舉作為漢族人是設計不出來的,所以除了侯振舉,應該還有其他的設計者和建造者。
對此,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專家認為,侯振舉只是壹個“燒琉璃瓦的窖主”,並不是沈陽故宮的“工程師”,因為侯振舉是從海城遷到沈陽的。據《海城縣誌》記載:“城東南三十五裏,燕山腳下有黃瓦窖,以制黃琉璃瓦。清朝時,工部派了五個官員監督黃娃。為陵宮。”其卷二《國誌》中有這樣的記載:“侯氏原籍山西明福縣,後遷居此地。清初軍旗為世襲盛京五品官,督黃瓦,居城東南。”縣誌在《重修焦剛嶺博陵寺碑文序》中說:“清初要用龍磚彩瓦修陵宮,因侯振舉獲盛京工部五品官……”
所以這座清代宮殿究竟是幾個人共同建造的,還是出自壹位大師之手,壹直是個未解之謎。
努爾哈赤修建了故宮的壹部分嗎?
努爾哈赤統治時期,有沒有修建故宮的壹部分?這在史學界也是有爭議的。李治廷教授認為,努爾哈赤在沈陽時壹直住在故宮北門旁邊,而不是在沈陽故宮,這說明當時故宮肯定沒有建成。而且修建宮殿是壹項耗資巨大的工程,前期準備工作復雜,而努爾哈赤在18個月後率部移師沈陽,猝死。在這麽短的時間內,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這麽快建造壹座復雜的宮殿。
童主任認為,壹年半的時間並不算短,僅遼陽市就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建成了壹座宮殿。努爾哈赤統治時期,他有時間建造宮殿。據最早的史料記載,1627年正月初壹,皇太極在大正殿舉行大典。根據沈陽的天氣情況,大正殿應該在6月1626+00前完工。換句話說,努爾哈赤時期,大正殿及其建築群十王閣應該已經建成。當然,關於沈陽故宮還有很多未解之謎。但李教授強調,只要能從文化的角度去分析解讀故宮,那麽這就是皇宮留給後人最重要的文化遺產。
編輯故宮這壹段的地址
地址:沈河區沈陽路興隆大家庭南100米。
交通:乘坐公交213、222、環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