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東北平原位於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之間。南北長約1000公裏,東西寬400公裏,面積35萬平方公裏。它是中國最大的平原。東北平原可分為三部分。東北部主要是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裏江沖積而成的三江平原。南部是遼河平原,主要是遼河沖積而來。中部是松花江、嫩江沖積而成的松嫩平原。東北大平原是壹個依山傍水的平原。新中國成立後,大批復員軍人、知青和幹部響應國家號召,懷著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誌向奔赴“北大荒”,抽幹沼澤、開墾荒地。如今已發展成為中國主要糧食基地之壹,過去人跡罕至的“北大荒”被建成了富饒的“大北倉”。
位置
東北平原,中國最大的平原。又名松遼平原。位於中國東北中部。在北緯40° 25′~ 48° 40′和東經118° 40′~ 128之間。南北長1000多公裏,東西寬300-400公裏,總面積約35萬平方公裏。平原東西兩側是長白山和大興安嶺,北部是小興安嶺,南端是遼東灣附近。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和石油資源是東北平原最具優勢的自然資源。平原土層深厚,肥沃,富含有機質。東部和北部以自然肥力高的黑土為主,西部以黑鈣土和草甸土為主,南部遼河平原分布草甸土-潮土。中國大部分地區地表水和地下水豐富,適合灌溉。據統計,全國宜農荒地1萬多畝,草地1萬多公頃,草坡21.3萬公頃。農牧業發展潛力非常巨大。石油是東北平原最重要的礦產資源。中生代晚侏羅世,平原北部初步形成坳陷盆地。在白澗大開發時期,湖泊和河流沈積厚度達到6米。後來由於盆地的隆升和收縮,新生代沈積厚約15(x)米,為生油提供了有利條件。據研究,松遼盆地石油總產量可達8(X)億噸。按ro%的聚集系數計算,總聚集量約為800-1000萬噸,天然氣儲量遠景可達2000萬立方米以上。除了大慶油田,還有吉林油田和遼河油田。遼河油田所在的遼河平原也是壹個沈降帶。其下遊新生界沈積厚度大於2 "ix "米,具有良好的生油環境。
華北平原
摘要
華北平原是中國第二大平原。位於黃河下遊。西起太行山、豫西山區,東至黃海、渤海、山東丘陵,北起燕山,西南至桐柏山、大別山,東南至蘇北、安徽,與長江中下遊平原相連。延伸至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五省兩直轄市境內。面積約31萬平方公裏。華北平原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南方的淮河流域處於向亞熱帶過渡的地區,氣溫和降水都比北方高。平原年平均氣溫8 ~ 15℃,冬季寒冷幹燥。大多數農作物壹年收獲三次,在南方壹年收獲兩次。
地方主義
根據華北平原不同的區域特點,可分為四個亞區域平原:遼河下遊,以山海關為界,山海關外平原由遼河沖積而成,沼澤較多,局部鹽堿化,平均氣溫較低,但夏季仍可種植水稻,主要農作物為高粱、水稻和玉米;海河平原,燕山山脈以南,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由海河、黃河沖積而成,故又稱黃海平原,是我國重要的糧棉產區,南北距離500多公裏。所謂的“千裏平原”的主要農作物是小麥、玉米和棉花。可實現小麥、玉米壹年兩熟。黃河泛濫平原位於海河平原和淮北平原之間,由黃河沖積而成。鹽堿地、沙化地多,但平均氣溫高,適合喜溫喜沙的作物生長。主要農作物是棉花、花生、大米和棗。淮北平原,淮河以北,黃河河漫灘以南,由黃河洪水和淮河洪水形成,氣溫高,水資源豐富。因為過去黃河的泛濫和淮河幹線的淤積,這個地區經常發生饑荒。淮河疏浚後,淮北平原成為中國小麥主產區之壹。
長江中下遊平原
摘要
有的地方海拔不足5米,河網縱橫,湖泊眾多,被稱為“水鄉澤國”。中國長江三峽以東中下遊帶狀平原。東起巫山至海濱,北依淮揚山,南依江南丘陵,為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654.38+0.6萬平方公裏。地勢低平,地面高度多在50米以下。有的地方海拔不足5米,河流湖泊眾多,素有“水鄉澤國”之稱。中遊包括湖北的江漢平原、湖南的洞庭湖平原和江西的鄱陽湖平原。下遊平原包括安徽沿江、巢湖平原和江浙滬之間的長江三角洲,其中長江三角洲地面高度在10米以下。平原上河流、樹枝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洞庭湖、鄱陽湖、太湖、高郵湖、巢湖、洪澤湖等著名的淡水湖都分布在這個狹長地帶。
氣候
氣候大部分屬於北亞熱帶,小部分屬於中亞熱帶北緣。年平均氣溫14 ~ 18℃,最冷月平均氣溫0 ~ 5.5℃,絕對最低氣溫-10 ~-20℃,最熱月平均氣溫27 ~ 28℃,無霜期210 ~ 270天。農業作物壹年兩到三次,年降水量1000 ~ 1400 mm,集中在春季和夏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和緩丘,主要為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是紅壤,平原大部分是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復墾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水稻、小麥、棉花、油菜、蠶、苧麻、黃麻等。
陜西中部平原
摘要
關中平原,位於陜西省中部,是陜西省最富裕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被稱為“千裏之外的黃金城,天府之國”的地方。歷史上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周琴自古以來就是帝王的都城。“黃金城在千裏之外”是指關中平原山水環繞,猶如壹座巨大的天然城堡。中南部有秦嶺,西部有龍山,北部有黃土高原,北部和西北部有黃河天然護城河。東面有天然的地形屏障,易守難攻。自戰國以來,就有“四封鎖之國”的說法。因此,在漢朝,張亮利用“千裏金城”的優勢,說服劉邦定都關中。人們熟悉四川盆地,習慣上稱之為“天府之國”,也就是說,它物產豐富,猶如天府之國。其實最早叫“豐”的是管仲。戰國時,蘇秦向秦陳講述“連橫”之計,盛贊關中“土地肥沃,百姓富庶,戰車眾多,百業攻堅,良田沃野,積豐”,並稱“此所謂豐地,亦是天下之豪傑”,比成都平原被授予“天府之國”稱號還要早500多年。這是因為自戰國時期鄭國渠修關以來,關中已成為物產豐富的風水寶地和帝王之都。
成因
關中平原南接秦嶺,北接“北山”。在陜北高原和秦嶺山脈之間。西起寶雞峽,東至潼關港,東西長約360公裏,西窄東寬。總面積39064.5平方公裏。關中平原由河流沖積和黃土堆積而成,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機械耕作和灌溉條件良好。是陜西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被譽為“八百裏秦川”。渭河穿過盆地,流入黃河。航道低平,海拔326-600米。從渭河河道到南、北、南,地形不對稱,呈階梯狀,從壹、二級河流沖積階地過渡到高出渭河200 ~ 500米的壹級或二級黃土塬。階地在北岸連續分布,南岸不完整。渭河的主要支流也有相應的多級階地。寬闊的階地平原是關中最肥沃的地區。在渭河北岸的二級階地與陜北高原之間,有壹片東西向延伸的渭北黃土塬。塬面寬廣,海拔460 ~ 800米,是關中主要產糧區。渭河南側黃土塬呈間歇性分布,高出渭河約250 ~ 400米,呈階梯狀或斜盾狀。從秦嶺北麓向渭河平原平緩傾斜,如岐山的五丈原,Xi南部的沈河源、少陵源、白鹿原,渭南的楊果園,華縣的高圓圓,華陰的豫園。目前,它們已經發展成為以森林和園林為主的綜合農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