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宵節吃“元宵”。
在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中國壹個悠久的習俗。元宵叫“湯圓”,成分不壹樣。
起初,元宵節的時令小吃不是元宵。南朝時是用肉和動物油熬制的豆粥或米粥。在唐代,它是壹種蠶形面食和烤餅。直到宋代才出現了用糯米粉和果糖做的元宵,不過那時候不叫元宵,叫浮餃或者湯圓。
後來,因為這種食物是元宵節時專門吃的,所以叫元宵。
其實湯圓和元宵的區別只是大小和有沒有餡而已!南方人用糯米做成龍眼大小的圓球,稱為湯圓。
北方人吃更大的餃子,餡大的餃子叫元宵,商人也稱之為“元寶”,也象征著繁榮昌盛。
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是同壹個意思,代表的是團圓和美好,日子越來越紅火。
俗語有雲,和為貴。家庭和睦和家庭團聚是壹個完整家庭的重要因素。所以元宵節壹定要和家人壹起吃“元宵”。
2、上元祈福
上元祈福(拜天帝)。壹月十五日是上元節,也是天帝的生日。按照民間的說法,這壹天是三界公共生活,所有的人家和寺廟都在淩晨舉行盛大的儀式來慶祝它。祭祀儀式就像在農歷九月初九慶祝天堂的生活。需要讀三界公經來祈求好運。
3、元宵節“送燈籠”
元宵節又叫燈籠節,燈籠與燈籠諧音。所以,打招呼的燈籠有求孩子多添花的意思。春節歌謠包括:十四燈、十五燈、十六燈,可見打燈籠已經成為元宵節不可或缺的活動。
唐朝以後,花燈不僅種類繁多,千變萬化,而且成為壹種流行活動。宋代是燈籠的全盛時期,燈籠形似玻璃球,也用五色蠟紙、菩提葉、羊皮、龜甲等制作。它們華麗而精致。
4.元宵節舞龍舞獅
龍是吉祥的神話動物,是民族的圖騰和象征。元宵節期間,全國各地都有龍燈。
早期的龍燈大約有七八英尺長。紗線被綁在竹筒上做成龍形燈籠。在龍頭和龍身內部點燃數十支蠟燭,然後綁在木棍上。十幾個壯漢把他們擡走了。表演時,龍頭追著龍珠,姿態優美地翩翩起舞,俗稱“制龍”。
5.元宵節解開燈籠上的謎語
除了燈籠,元宵節最受歡迎的活動是猜燈謎。燈謎是把壹個謎語貼在壹盞燈上,這樣人們就可以壹邊欣賞燈,壹邊猜謎語。
答案集中在單詞的意思上,比如壹個單詞,壹首詩,壹個物體或者壹個名字。因為謎語很難猜,就像老虎很難被射中壹樣,它們也被稱為燈虎(也叫胡雯)。
燈謎是中國獨創的民間藝術。由春秋時期的隱句構成,漢魏時期才稱之為謎語(漢武帝時東方朔擅長隱語,曾在武帝前與武帝寵信的郭舍人說隱語,深得武帝信任)。
南宋以後,人們才在燈籠上寫謎語。元宵節,人們猜春燈謎,有人引用燈謎的所謂射法,稱為射燈謎。從那以後,每到元宵節,全國各地都要猜燈謎。
6、元宵節走百病
又叫“遊萬病”、“祛百病”、“走橋”,是壹種消災祈福的活動。元宵之夜,女人相約壹起出遊,看到橋就要跨過去,以為這樣可以治病延年。
7、元宵節老鼠接老鼠
追鼠節在農歷正月十五舉行。
蠶農在正月十五煮壹大鍋黏糊糊的粥,有的在上面蓋壹層肉,把粥盛在碗裏,放在老鼠出沒的天花板、墻角、嘴邊,壹邊說著什麽,壹邊詛咒老鼠又來吃蠶寶寶了。傳說這樣做,今年的老鼠就不會吃蠶寶寶了。
8.元宵喜迎子姑
英子谷,或拜董師娘。子姑又叫齊(七)姑,在北方叫廁所姑、坑姑。古老的民間習俗是在正月十五祭祀廁神子固,並供奉龍船、蠶和蠶。
在迎接子姑的夜晚,人們用稻草和布頭綁上子姑的畫像,晚上在廁所裏用豬圈迎接。它真實地反映了善良、忠誠、同情弱者的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9.元宵節踩高蹺
高蹺俱樂部壹般是群眾自發串聯組織起來的。正月十壹、十二,人們開始上街,意思是告訴人們今年很多民間花會都要掛個號。正月十五,我正式上街,直到十八大結束。
10,元宵節祭祀門戶
古代有“七祭”,是其中的兩個。祭祀的方法是在門上方插上楊樹枝,在盛有豆粥的碗中插上壹雙筷子,或者直接在門前擺上酒肉。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有趣的習俗,比如聽香、鉆燈腳(有相親和乞子兩種說法)、乞龜、乞花、月光下拍照、井水拍照、熬夜、元宵節做愛等。
簡而言之,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也被稱為上元節,春節元宵節,小元宵節和元宵節。元宵節是春節後的第壹個重要節日。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全國各地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各不相同。
擴展數據:
節日的起源: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燈節。正月是農歷的第壹個月。古人把夜晚稱為“曉”,所以他們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
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元朝的開始。在春回的夜晚,人們慶祝這個節日,慶祝春節的延續。?
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兩宋以來,如火如荼。《隋書樂錄》日:“每逢正月,萬國來朝,住在端門外建國門,至十五日止,綿延八裏。”數萬人參與載歌載舞,從昏到暗。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習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它仍然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需要很長時間。根據壹般資料和民間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已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乙”的活動,被後人視為正月十五祭祀神靈的先聲。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元宵節習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元宵最初的意思是“上元節的夜晚”,因為正月十五上元節的主要活動是晚上吃湯圓和賞月,後來這個節日的名字演變成了“元宵節”。
元宵節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除夕開始的慶祝活動推向又壹個高潮,成為世代相傳的習俗。
元宵在早期節日形成時只叫正月十五、正月上半月或滿月,隋以後叫元宵或元宵。初唐受道教影響,也叫上元,只是到了晚唐才偶爾叫元宵。但自宋代以來,它也被稱為鄧溪。
在清朝,它也被稱為元宵節。在國外,元宵也被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的文化價值:
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廣大人民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求。在物質生活方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在不同的節日有很多獨特的食物。
在元宵節,全家人壹起吃湯圓。“湯圓”的聲音類似於“團圓”,象征著團圓與和諧。
元宵節的文化價值在於,它是壹場全民狂歡,人人參與,人人享受。因為古代元宵節開幕,人潮如織,男女相遇,容易產生愛情。千百年來,元宵節上演的兩情相悅的愛情故事不絕於耳。
元宵節的主要活動是群眾娛樂,但它的社會文化意義不僅僅是娛樂。正月十五有很多宗教活動,祈求神靈保佑。
元宵節也是尋子的好時候。宋代陳的《歲書》卷十二《偷燈》解釋當時人們為什麽在元宵節偷燈時說:“壹片雲,誰偷燈,誰就是男人的吉兆。”這裏“光”的諧音是“丁”,是男性。這樣看來,偷燈象征著兒子的誕生,偷燈是為了祈求孩子能延續下去。
同理,看花燈也有尋子的意思。所以古代女性以這個理由出門看燈,是有道理的。
節日文化沒有國界,比如春節和元宵節。上億人的熱情、豪爽、張揚,可以和巴西、德國等國的狂歡相提並論。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