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多為官窯瓷器,價值較高。
第壹,景德鎮禦窯廠的建立。明洪武二年,在景德鎮珠山建立禦窯廠(文健四年正式定名為禦窯廠),清代改稱禦窯廠,開創了明清官窯瓷器制作的歷史。禦窯廠在明朝萬歷年間停止燒造,康熙十九年恢復,壹直持續到清末宣彤時期。明朝開始用瓷器祭祀,需要大量瓷器,於是建立了官窯廠。
二、禦窯的定義。
1皇族出資的窯廠。
皇室派人到工廠監督施工。明代壹般由工部官員或宦官擔任陶監;清代壹般由工部、內政部官員或江西省官員擔任陶監。
產品僅供皇室使用,壹般不出售。皇家使用意味著它只能在紫禁城使用,官員和王宓不允許使用官窯。在明代,流失的官窯瓷器壹般都是就地破碎掩埋。清朝雍正年間,要求瓷器壹起運到北京。清乾隆七年六月,唐穎接到指示,禦窯廠生產的瓷器不需要進京,就是在這裏另價處理。
三、洪武青花。
明代洪武時期的瓷器繼承了元代的風格,器型厚重,胎體厚重。但藍白的發色並不理想,顏色往往是灰黑的(可能是因為燒制溫度不夠高)。洪武瓷器的裝飾風格往往以纏枝為主要圖案,以蓮瓣、卷草、芭蕉、回文為輔助圖案。洪武時期,紅釉比青花瓷多,青花瓷相對稀少。其他時候青花比釉下紅多,因為釉下紅嚴格控制溫度。元代青花粗獷,洪武青花細膩。
洪武瓷器的典型圖案:菊花紋。洪武菊花的獨特之處在於,菊花裏有壹個花芯,呈格子狀,外面有兩個花瓣,裏面壹個花瓣是白色的,壹個是藍色的。
洪武官窯瓷器沒有年份模式,至今沒有“明洪武年制”或“洪武年制”的官窯瓷器。
從永樂到宣德,唯壹有銘文的洪武瓷器是上海博物館的壹件青花龍紋梅瓶,銘文為“春壽”。
四、永宣青花(深藍)
文健官窯分不清,屬於洪武或者永樂青花。
明永樂青花如意掛肩折枝梅花花果瓶。青花稀世珍品,前無古人,開壹代奇葩。永宣青花價值非凡。
明瓷的三個高峰:永宣、成化、萬歷年間。
永樂青花青花釉面較厚,顏色為白色和藍色(受元代影響)。花紋用小筆畫上色(細筆畫更細膩),底部細膩,細沙潤滑。(看起來粗糙,摸起來更細膩光滑)圈圈往往充滿燧石紅。
典型的永宣青花以蘇麻李青(鄭和下西洋從伊朗帶回,色澤好,發色豐富)為材料,呈濃綠,如鑲嵌在釉下的藍寶石,有暈斑和錫斑,沈於厚處或集中處,深入胎骨。永宣青花的造型受西亞影響很大。
永樂青花手壓杯胎體厚重,重心在杯下部。握杯時,正壓貼合手的虎口,給人手壓重的感覺。故宮存世僅有四件,杯底青花篆書“永樂年制”開創了官窯寫年的先河。
永樂洪武瓷器多為青花彩繪,人物較少,多見於宣德時期。大部分是碗,高足碗,普通的碗,人物的故事是二十四孝。
天壇是永樂年間創造的壹種新型器皿。
宣德朝雖然只有10年,但青花比永樂青花流傳的時間更長。有進口蘇聯料混入國產鈷料,釉面常有橘皮狀密孔,稱為橘皮或棕眼。瓷器整體比永樂瓷暗。
器皿形狀與永樂時期大致相同,如捧月瓶。
宣德楷書缺“德”字,有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兩種。玄德滿腹經綸。名優產品:蓮花盆、宣德青花蓮花漏鬥、宣德青花鴛鴦形硯滴。
以上內容為林老師關於明清瓷器的講座,文字整理。